專欄 Columnist

全世界有超過四億原住民族,各自擁有獨特的語言、 文化與土地。
全世界有超過四億原住民族,各自擁有獨特的語言、文化與土地。

國際視野下的原住民族權利覺醒

從被消音到大聲吶喊

2025/08/21

  • 文字 / 葉于甄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2007年聯合國通過《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是全球首份明確保障原住民族自決、土地、語言、文化等權利的國際文件。

全世界有超過四億原住民族,他們擁有獨特的語言、文化與土地。然而過去幾百年,受殖民統治、經濟開發與同化政策影響,他們失去許多權利。近幾十年,各國原住民族紛紛站出來勇敢發聲,要求世界正視其權利。讓我們從歷史角度出發,了解原住民族如何從被忽視走向被看見,以及他們爭取了哪些權利,以及各國政府的回應。

1992年,全球原本要慶祝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週年,但原住民族卻站出來抗議,因為對他們而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不是「發現」,而是殖民統治、土地掠奪、文化壓迫的開端。他們向世界宣告:「我們從未被發現,因為我們一直都在這裡!」自此,原住民族權利議題由美洲開始發酵,傳至歐、亞洲各地,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新議題。

世界如何開始重視原住民族權利?

在全球抗議浪潮前,原住民族權利的國際行動早已展開。1977 年首屆「聯合國美洲印第安人會議」(Conference on Indians in the Americas) 在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舉行,逾60位美洲原住民代表參與這場聯合國首場原住民族國際會議。1982年,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授權設立「原住民族群工作組」(Working Group on Indigenous Populations,WGIP),助力原住民族改變國際認知與相關法律制度。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通過,為全球原住民族權利保障設定了最高 標準,也為我們指引了走向更公平世界的方向。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通過,為全球原住民族權利保障設定了最高標準,也為我們指引了走向更公平世界的方向。

1995年,聯合國開始推動「世界原住民族國際十年」計畫,成立專門討論原住民族議題的論壇。2007年聯合國通過《原住民族權利宣言》(UNDRIP),是全球首份明確保障原住民族自決、土地、語言、文化等權利的國際文件,為全球原住民族權利保障設定了最高標準,也標誌著世界各國認可過去的錯誤,承諾尊重原住民族權利。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

自決權:原住民族有權決定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
文化權:原住民族可自由使用本民族的語言、過傳統節日,不受干涉。
土地權:國家必須承認並保護原住民族祖先留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
諮商同意權: 政府或企業在原住民族的土地上進行開發時,須事先與其
溝通並獲得同意。

加拿大》揭開禁錮的童年真相

1870~1990年代,加拿大政府設立一百三十多所「印地安寄宿學校」,強行向超過15 萬原住民族兒童灌輸白人文化、信仰與生活習慣,企圖抹殺印第安人文化。虐待、飢餓和疾病在學校肆虐,許多孩子從此與家人永別。這段恐怖歷史常被忽視或刻意遺忘。直到2021年,多所寄宿學校舊址探測到地底下埋著數百名孩童遺骸,才揭開駭人聽聞的真相。

1870 ~1990 年代,加拿大政府設立印地安寄宿學校, 進行同化教育,許多原住民族孩童卻也從此永別。

1870 ~1990 年代,加拿大政府設立印地安寄宿學校,進行同化教育,許多原住民族孩童卻也從此永別。

面對這段黑歷史,加拿大政府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提出94項行動建議,包括在歷史課本中須加入寄宿學校的真實歷史、撥款協助原住民族復興語言、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要求教宗為教會的行為道歉等。儘管政府已承諾,但進度緩慢,對原住民族而言,真正的和解不只是一句「對不起」,更需要看見實質的改變。

澳洲》「被偷走的一代」

澳洲原住民族也有一段心碎的歷史,即「被偷走的一代」。1910至1970年,澳洲推行「白澳政策」(White Australia Policy),強行把超過10萬名原住民族兒童送往白人家庭或教會機構,強迫他們忘記自身文化,學習白人的生活方式。

孩子長大後,許多人仍難以融入白人社會,也無法回到部落。歷經多年抗爭與倡議,2008年,時任澳洲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 在國會殿堂向「被偷走的一代」及所有原住民族,發表國家級的正式道歉。

近年澳洲原住民族領袖提出「原權入憲」,希望修改憲法成立「國會之聲」代表機構,讓原住民族在國家政策制定中擁有固定發言席位,確保其聲音被聽見。該提案在2023年的全國公投,以壓倒性票數被否決,顯示從「對不起」到真正實現權利平等,仍有遙遠的路要走。

紐西蘭》語言自救運動

紐西蘭原住民族毛利人(Māori)有句名言:「失去我的語言,就等於失去我的靈魂。」過去英國殖民者禁止毛利人使用母語,到1970 年代末,能流利說毛利語的人口已不到30%。

但毛利人沒有放棄,發起一系列「語言自救運動」。1982年推動「語言巢」(Te KōhangaReo)計畫,建立全毛利語的學前教育環境,由部落長輩帶著學齡前孩童,在遊戲和生活中使用毛利語。之後更陸續催生「毛利心法中小學」與「中學」,構建完整的毛利語教育體系。

這種由下而上的力量引起政府重視。1987年,紐西蘭正式宣布毛利語為國家官方語言。如今,毛利語在紐西蘭復活,在路標、電視節目、官方文件中都能見到。政府甚至鼓勵全民學習毛利語,成為全球拯救瀕危語言的典範。

臺灣》找回自己的名字

臺灣原住民族權利運動是從「我是誰?」問題開始的長跑。1984年,原住民族發起「正名運動」,強調「我們不是山胞,我們是『原住民族』!」這不只是名稱的改變,更是爭取尊嚴與歷史定位的運動。2005年臺灣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規定保障原住民族的自決權、文化權、土地權和「知情同意權」,但現實中仍存在諸多爭議與挑戰。

全世界的原住民族經歷雖不同,追求的目標卻相似。儘管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指引了更公平的方向,但挑戰依然存在,了解這一切,便是我們參與改變的開始。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