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安琪Ciwas Tahos:勇敢地做自己
用藝術作品說出內心的話
2025/08/20
- 文字 / 張煥鵬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勇敢地做自己,說出內心想說的話。
泰雅族藝術家林安琪,創作橫跨表演、動態影像和裝置藝術,常以身體為載體,把內心想說的話轉化為具象藝術形式。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與文化深度。2023年,她獲得「Pulima藝術獎」肯定,是近年相當受到矚目的藝術創作者。
林安琪從小喜歡畫畫,但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藝術家。國中畢業後,她遠赴加拿大留學,主修的是和藝術毫無關聯的電腦相關科系。上大學時學校規定每位學生都要選修藝文課程,於是林安琪開始接觸到「行為藝術」。
藝術家林安琪結合平面作品、動力裝置和行為藝術表現的作品《生 ⇆ 熟 ⇆ 福》(Raw⇆ Ripened ⇆ Happiness)。/攝影:丁常恩
那堂課上,一位加拿大女性藝術家Rebecca Belmore 的作品深深觸動她。「我有很多話想說,可是不擅長用文字表達。」她發現,原來身體也能成為創作的媒材,用創作說出那些無法開口說出的話。從那一刻起,林安琪開始嘗試行為藝術創作,也毅然決定轉換跑道,改念藝術系,正式踏上藝術之路。
泰雅族口述故事 成為創作靈感
《找尋迭瑪哈霍伊的路徑》是林安琪的重要代表作,靈感來自於泰雅族的口述故事。傳說,迭瑪哈霍伊是一座位於深山中的女人社,那裡居住的只有女人,她們能夠和蜜蜂溝通,靠著風就能夠孕育下一代。林安琪認為,迭瑪哈霍伊根本就是酷兒(Queer)的烏托邦。「國中時期,就向家人出櫃了。」回想起青少年時期,林安琪對於自己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感到迷惘,內心充滿困惑和掙扎的她,選擇離開臺灣,隻身前往加拿大求學。
林安琪在加拿大的寄宿家庭,恰巧是加拿大原住民夸夸嘉夸族(Kwakwaka’wakw)的成員,在聊天互動的過程中,讓林安琪認真思考自己的泰雅族身分。「那時候覺得性別認同和族群認同之間有些關聯,但我卻找不到錨點。」一直到了大學畢業回到臺灣,林安琪依舊沒有找到答案。有一次,她前往南投泰雅族部落,在一間雜貨店遇到顧店的老奶奶,並且從她的口中聽到女人社的故事。
這段傳說引起林安琪強烈的共鳴,也開始深入探索性別與族群認同的種種疑問。她認真地蒐集相關資料,並以藝術為語言,重新詮釋這段泰雅族的傳說故事。林安琪透過創作傳達內心想說的話,也為自己的認同旅程,找到更清楚的方向。
《她可能來至__ 社》作品探討身份認同、性別、族群、口傳故事、土地流失和散離經驗。/攝影:臺南市立美術館
藝術之路並不好走 堅持下去終會被看見
「我有太多想要說的話,藝術創作就是最好的表達工具。」林安琪說,藝術家的收入並不穩定,這是首要面對的問題。雖然她也曾經有過放棄的念頭,所幸有家人和伴侶的支持,讓她依舊保有繼續前進的動力。
林安琪指出,藝術創作,是一條不好走的路,有人給予精神鼓勵和支持,才能夠走得長久。因此,她鼓勵每一位有藝術天分以及想要從事藝術工作的青少年,勇敢地去創作以及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一定要在美術館才能展現作品,社群平臺也是很好的舞臺,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有實力、有天分的人,終會被看見。
林安琪早期作品《海岸:獨木舟》(To The Shore: Canoe),於2025 年沙迦藝術雙年展委託製作版,在阿聯酋沙迦美術館展出。
學院出身的林安琪,擁有當代美術和新媒體藝術專業背景。她認為,學院的專業藝術訓練有其優點,但是非學院派的人,一樣也有機會可以走上藝術創作之路。「部落也是一個很好的創作環境。」林安琪說,如果在部落有個工寮或工作室,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部落有許多的人、事、物,所以無論有沒有受過學院訓練,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
在理想與現實之間 找到創作平衡點
創作已成為林安琪生活的一部分,「想要成為全職藝術家,不能太過浪漫,務實也很重要。」相較於其他專業領域,藝術家沒有固定薪水,所以不像一般的上班族,每個月都會有一筆收入入帳。如果藝術創作的案子不夠多的時候,林安琪就會去找份兼職的工作補貼收入,甚至曾經到工廠打工,她曾經在藝術節短期打工,也曾經去工廠打工。對於林安琪來說,這些和藝術完全無關的工作,也是非常有趣的經歷。
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往往是感性又浪漫的。但是藝術家必須面對很現實的經濟問題,所以有一份穩定的收入也是必須的。目前旅居澳洲的林安琪分享,許多藝術家都有一份兼職工作,有些藝術家還會去工地蓋房子,還把學會的蓋屋技法應用在藝術創作之中。「一個星期可以工作三至四天,其餘的時間就全心投入創作,這樣就能兼顧理想與現實,也不會讓家人擔憂。」調整完心態之後,林安琪在創作與現實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勇敢地去做自己,說想說的話,你的聲音一定會被聽見。」林安琪語氣堅定又溫柔的說,每個人都有表達觀點的權利,沒有標準答案,也沒有對與錯,不要怕與眾不同,做自己,全世界都會來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