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馬紹爾群島位於北太平洋,包含1,200座大小島嶼,分散範圍達數千公里,由珊瑚礁形成的環狀或部分環狀島嶼,海水顏色變化非常漂亮。
馬紹爾群島位於北太平洋,包含1,200座大小島嶼,分散範圍達數千公里,由珊瑚礁形成的環狀或部分環狀島嶼,海水顏色變化非常漂亮。

馬紹爾群島的獨木舟文化

用老祖宗的智慧翻轉學習 接軌永續新世代

2025/04/24

  • 文字 / 陳德怡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獨木舟是馬紹爾群島居民每天不可或缺的通勤工具,也是取得所有日常資源的交通命脈。致力推廣傳統的馬紹爾獨木舟協會(Waan Aelõñ in Majel)在製作獨木舟的學程中融入學校的學科知識,透過老祖宗的智慧培育出新一代兼具過去與現代特質的年輕人,從平凡簡單的獨木舟,發展出對當今全球永續議題的回應。

獨木舟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馬紹爾人自稱大海的民族,因為國土面積中陸地僅占1%,剩下99%都是海洋,包含近1,200座大小島嶼,分散範圍達數千公里。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獨木舟協會主席Alson Kelen分享,相傳祖先駕駛獨木舟橫越太平洋到群島上落地生根,至今獨木舟仍是馬國人民每日通勤及取得日常生活資源的重要交通工具,當地孩子亦從小就會學駕駛獨木舟。以獨木舟文化聞名的馬紹爾人,也以卓越的航行導航能力出名,Kelen主席本身也是經驗豐富的海浪航行(wave-piloting)老手。

充滿古老智慧的獨木舟結構 回應當今永續潮流

「馬紹爾的傳統獨木舟是用木材和繩子紥成,上面沒有繪製特別圖樣。」主席仔細講解,其不對稱的船體是如同現代飛機機翼的空氣動力學設計,船體一側較扁平、另一側則較有弧度。這樣獨木舟航行時便不會吃水太深,航行速度也更快。「馬紹爾獨木舟速度極快,因為我們的祖先當初建造獨木舟時,希望在下一次暴風雨來臨之前抵達目的地。」獨木舟的動力主要來自風力或人力,現代若有需要亦可使用太陽能馬達。

獨木舟旁邊延伸出去的結構叫做jojo(飛魚,馬紹爾語) ,連結著貨艙,功能主要是維持船隻平衡,也是為了跟獨木舟主要船體一起緩衝海浪對船體的直接衝擊,延長獨木舟的壽命。令人驚嘆的是,這些看似原始的古老設計,在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前就已存在,且符合當今提倡永續環境的精神,老祖先的智慧如今儼然成為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之一。

馬紹爾獨木舟船體設計相當具備特色與辨識度,在臺灣南島文化相關展覽也不定時展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也有收藏相關展品。

馬紹爾獨木舟船體設計相當具備特色與辨識度,在臺灣南島文化相關展覽也不定時展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也有收藏相關展品。

以人為本融入基礎學科知識 獨木舟製作學程

馬紹爾獨木舟協會為提倡馬紹爾傳統獨木舟文化,規劃相關製作學程,並與當地教育部定案後提供學校使用。傳統獨木舟學程內容分為兩套,一套針對社會邊緣青少年設計,另一套則是編給一般學生。學程利用傳統獨木舟文化的角度引導,同時能學習到數學、自然、社會等一般課堂科目。「譬如說學生在獨木舟製作過程中,會用到丈量與算數等。有意思的是,讓學生直接動手更有學習意願。」

學程裡的孩子年紀與學習進度都有差異,也造成教學上的挑戰,不過Kelen主席認為只要將學習變有趣,學生都樂於積極參與。大家口中的「Alson阿公」發現課堂上大家興趣缺缺,便會提議「我們先去游個泳吧!」當師生一起漂浮在海上聊天談心,回到教室後又可以生龍活虎地上課了。他認為要跟孩子打成一片首先應營造出「家」的感覺,建立彼此的信任後才有機會真正交流。「而且一定要留點時間唱唱歌、跳跳舞!」Kelen主席補充。

馬紹爾年輕人非常關注氣候變遷議題,祖先傳承下來的獨木舟,既不需要用化石燃料驅動,船體建材也多取自天然素材甚至是回收材料,十分符合當代國際社會的永續環保需求。馬國每年會舉辦獨木舟賽,開放讓各個地方行政區、學校或文化學程參加競技。國小學童還可以報名參加資源再利用獨木舟賽(recycle rac),參賽團隊須利用回收素材打造自己的獨木舟來參賽。透過這些活動讓傳統獨木舟文化更活躍於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僅讓他們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更加熟悉,也能善用這些知識與技術面對當今挑戰。

馬紹爾經常舉辦獨木舟賽,開放讓各個地方行政區、學校或文化學程參加競技。

馬紹爾經常舉辦獨木舟賽,開放讓各個地方行政區、學校或文化學程參加競技。

傳統智慧與現代社會在獨木舟學程中相互融合,Kelen主席表示,現在年輕學員會利用新科技更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用智慧型手機,短時間就能完成測量或計算工作,令人驚嘆。主席進一步表示,他們也會將學生製作的精美作品與書籍,帶到國際氣候變遷會議或校園裡,以此傳達馬紹爾的傳統獨木舟文化,以及目前面臨的氣候變遷挑戰。主席認為透過現代工具的整合運用,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馬紹爾群島的傳統獨木舟文化,並為全球永續發展解方提供一個靈感來源。

追蹤我

※原文出自《HoHaiYan原住民青少年雜誌》No.115期

※想了解更多,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