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林 竹東:漫步藝術小鎮 尋訪人文風采
2024/12/31
- 文字 / Powered by 客家委員會
沿著台三線旅行,每一座客庄的獨特風情都會帶來不同感受。芎林和竹東,是台三線新竹縣境內路段的純樸客家鄉鎮。隱匿在內山公路的小城,有著迷人的魅力和濃厚的人情味。在這裡,時間的腳步似乎慢了些,彷彿回到舊日時光。
撰文/張煥鵬 攝影/張家瑋、陳正國 插畫/徐筠婷
提到新竹,許多人往往聯想到高科技的科學園區和現代化的城市風貌。然後,距離科學園區不到20分鐘車程距離,就能來到仍然保有樸實樣貌與傳統客家文化的小城—芎林和竹東。芎林,是新竹縣面積最小的鄉鎮,卻有令人驚豔的山林美景和豐富的人文底蘊。昔日因樟腦和林業而繁榮的竹東,曾經是台灣最負盛名的三大鎮之一;雖然如今風光不再,卻依舊保有其獨特風韻。
以老街為起點 在客庄悠閒慢遊
從台三線往竹東方向,轉120 縣道就可以來到芎林。走入這個小小的鄉鎮,沒有車水馬龍、不見遊人如織,反而更多了一分寧靜的氛圍和悠閒氣息,讓人不知不覺就放慢了腳步。每到一、二月份柑橘成熟的季節,芎林的柑橘園呈現豐收景象,放眼望去樹上都是金黃色的果實,勾勒出一幅美麗的風景。芎林種植的柑橘種類眾多,其中以甜而多汁的海梨柑為大宗。冬天到芎林旅行,別忘記品嘗在地生產的各式各樣新鮮柑橘。
以充滿歷史感的芎林老街為起點,漫遊這個樸實的客家鄉,用心感受各種美好。擁有百年歷史的「文林閣」,是認識芎林最好的開始。文林閣的存在,使得芎林成為人們尋找傳統文化的好去處。在老街上屹立超過百年的廟宇,是當地鄉親的主要信仰中心,主祀三恩主和文昌帝君。文林閣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朝同治年間,當時由鄉紳鄧兆熊創立,作為地方學堂,培育了無數在地的學子。之後,到了光緒年間,學堂轉型為「文林社」,成為頭前溪一帶的文人雅士聚會之所。隨著時代變遷,學堂逐步轉型成為寺廟,命名為「文林閣」,也被稱作文祠。每年的孔子誕辰日是文林閣一年一度的盛事,廟方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前來參拜的信眾來自四面八方,場面熱鬧非凡,香火鼎盛,傳承著文林閣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
文林閣當時由鄉紳鄧兆熊(鄧雨賢曾祖父)創立,作為地方學堂,培育無數在地的學子,隨著時代變遷,學堂逐步轉型成為寺廟。
除了宗教文化之外,在芎林也能感受到濃厚的音樂人文氣息。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的作曲家鄧雨賢,他的作品《雨夜花》、《望春風》等,至今仍膾炙人口。鄧雨賢是客籍音樂家,在1940 年離開唱片業之後遷居至芎林,並在芎林公學校(今芎林國小)任教,最後的人生都在這一個小鄉鎮裡度過。
鄧雨賢音樂文化園區從一個曾經的廢棄閒置空間,如今成為結合自然與文化的休閒園區,每年都會在露天音樂台舉辦鄧雨賢紀念音樂會活動。
「鄧雨賢音樂文化園區」便是為了紀念這位台灣歌謠之父所設置的場域,原址本是陸軍807野戰醫院,後來部隊遷撤後醫院逐漸荒廢,成為一片荒煙蔓草。曾經的廢棄閒置空間,如今成為結合自然與文化的休閒園區,每年都會在露天音樂台舉辦鄧雨賢紀念音樂會活動。沿著園區的木棧道散步,感受微風拂過松林的清香;這裡也能看到許多鄧雨賢珍貴的照片和創作手稿,以及台灣歌謠之父的生平故事。
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的作曲家鄧雨賢,他的部分作品手稿副本也有在公園中展出。
消失的造紙技藝重現 到紙寮窩體驗手工抄紙
到紙寮窩造紙工坊體驗手工抄紙、植物拓染等活動,是前往芎林旅行不可錯過的有趣行程。芎林的地形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小溪縱向切割著這片土地,形成了許多小山谷,當地的村莊因此以「窩」和「坑」命名,例如早年生產紅磚的村莊,被稱為「打磚窩」,以造紙為業的村莊則命名為「紙寮窩」。位於文林村的「紙寮窩」,曾是北台灣金銀紙的造紙原鄉。50 年代,現代造紙工業興起,紙寮窩的造紙業逐漸沒落消失。
「兩百多年前,劉傳老從廣東饒平渡海來台,來到芎林租地開墾。紙寮窩盛產桂竹,水源又充沛,非常適合從事造紙行業。」紙寮窩造紙工坊的導覽人員說著劉家祖先辛苦的創業故事,以及桂竹砍伐後,如何從竹子變成粗紙的過程。原本沒落的紙寮窩,在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下,成立了紙寮窩造紙工坊,讓即將消失的手工造紙得以重現在大眾面前。如今紙寮窩也成為一處寓教於樂的休閒觀光景點。
來到紙寮窩造紙工坊,除了能夠了解台灣造紙產業的歷史興衰,以及傳統造紙過程之外,這裡也有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有趣活動,例如手抄紙、絹印DIY、植物拓染等體驗。早年用來把竹子壓碎的「寮輪」,也被完整地保留下來,遊客可以體驗拉「寮輪」,想像一下古早年代造紙的辛苦過程。紙寮窩的後方有一條文林自然生態步道步道,全長約3公里的古道,路況良好,兩側竹林密布,特別適合喜愛大自然的遊客。漫步其中,微風輕拂,竹林的葉子隨風搖曳,行走在幽靜的古道上,讓人忘卻煩憂。
來到紙寮窩造紙工坊,可體驗傳統造紙過程。
傳承四代客家麵館 招牌豬頭肉超美味
芎林是典型的客庄,在這裡可以品嘗到許多美味又道地的客家料理。老街上有一間傳承四代的老店「美濃樓」,是在地人最愛的傳統客家麵館。店裡只售販粄條、麵和米粉三種主食,看似簡單的一碗麵食,卻充滿著道地的客家風味。點一碗客家粄條,香氣四溢的油蔥搭配軟滑順口的粄條,是讓人一吃難忘的經典客家味。點一盤招牌豬頭肉,或是粉腸、白斬鵝搭配,就是豐盛又飽足的一餐。老街上有許多老店,開業超過半世紀的新美珍餅舖,是一間傳統糕餅店,店內的布丁蛋糕充滿古早味,也是芎林的人氣美食之一。
新美珍餅舖的布丁蛋糕,也是芎林的人氣美食。(圖片提供/新美珍餅舖)
除了道地的客家風味之外,若是想要品嘗西式餐點,「小森之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間坐落在新鳳村的景觀餐廳,擁有廣達3、4公頃的戶外園區,四周圍盡是綠意環繞,名符其實像是一座小森林。沿著一整排的落羽松大道往園區裡向前走著,就像是來到一處遠離塵囂的桃花源。在景觀餐廳裡,提供的餐點包括:各式沙拉、義大利麵、燉飯、歐風排餐、披薩和炸物等;飲品有義式拿鐵咖啡、美式咖啡、卡布奇諾,以及酒精類飲料和水果茶等選擇。用餐過後,不妨在園區買些外帶點心和飲品,在戶外的大草坪盡情享受冬日裡的暖陽。
小森之歌擁有廣達3、4 公頃的戶外園區,可選擇野餐方案,享受美食同時被四周綠意環繞。(圖片提供/小森之歌)
藝文氣息濃厚的客庄 珍貴歷史建築有看點
距離芎林車程不到10分鐘的竹東,是台三線沿線另一座充滿魅力的客家小鎮。與芎林相反,竹東是新竹縣面積最大的城鎮,早年以製造樟腦、水泥和玻璃工業以及林場集散場而興盛一時,是新竹縣非常重要的工商重鎮。在工研院和新竹科園區的設立之後,竹東也逐步轉型為高科技研發中心的重鎮,而舊市區依舊保有傳統的純樸樣貌,以及具有珍貴歷史的文化資產,相當值得一遊。
竹東擁有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和遺跡,走在這座藝術文化氣息濃厚的小鎮,有多處不可錯過的精采景點,也許一個不經意的角落,便是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創建至今超過200 年的惠昌宮,主祀三山國王,是竹東人最重要的信仰中心。這座廟宇位在鎮上的市中心,以惠昌宮為起點,可以輕鬆步行至「長春1930」、「蕭如松藝術園區」、「中央市場」等地。
創建超過200年的惠昌宮,是竹東人重要的信仰中心。(圖片提供/浪漫台三線藝術季)
「長春1930」是一棟近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原本是竹東第一家私人醫療機構「長春醫院」,由當地名門宋氏兄弟創辦於1909年。今日的建築是於1920年至1930年之間建造完成,採用當時先進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並結合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特色在於階梯狀的外立面、立體窗框泥塑、圓角處理的轉角及水平條狀設計,顯現出時代前衛的建築美感。內部空間則依樓層功能區分為醫療區與居住區,並巧妙地將和式、洋式與漢式的祭祀空間隔開,展現多元文化的融合。
「長春1930」原本是竹東第一家私人醫療機構,目前已轉型為融合藝文與咖啡文化的空間。
長春醫院曾在日本時代成為竹東及周邊地區的重要醫療據點,對公共衛生及防疫工作做出卓越貢獻。光復後,醫院數次更換經營者,甚至曾經作為便利商店。2018 年,宋家第三代子孫重新購回建築,並於2019 年向文化部申請私有老建築保存再生計畫,目前已轉型為融合藝文與咖啡文化的空間。坐在古蹟裡喝杯咖啡,欣賞著老建築的藝術之美,每一塊磚瓦似乎都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
小鎮上的日式風情 藝術家故居變成藝文空間
蕭如松藝術園區是小鎮上充滿濃郁日式氛圍的景點,園區內保存了5棟傳統的日式木造建築。這些建築原為中山國小教職員和鎮公所職員的宿舍。台灣著名的水彩畫家蕭如松在1950年代於中山國小任教期間,便居住於其中一棟建築內。他是客籍水彩畫家,作品充滿鄉土氣息,他將大自然的美融入繪畫中,用色彩和筆觸訴說著對土地的熱愛。園區內的建築保有日本時代木造建築的樣貌,古樸的日式房舍錯落有致,讓人彷彿穿越回到那個時代的安靜午後。
蕭如松藝術園區是小鎮上充滿濃郁日式氛圍的景點,園區內保存了五棟傳統的日式木造建築。
經過修繕後日式宿舍,分別改建為故事館、展示館和多功能教育館。「故松居」裡,仿造蕭如松的宿舍擺設,之前使用過的生活器具、文件和作品,一件件小物彷彿在訴說著已故主人的日常點滴。「松畫廬」則展示了他的多幅畫作,以及不定期舉辦的特展。蕭如松藝術園區也是各類文藝座談會和創作展的場地,喜愛藝術的人,一定不能錯過造訪此景點。
「松香廬」規劃為茶屋,在一片綠意盎然的庭園中,有木平台、花草環繞的露天座椅,處處透著閒適。喝一杯茶飲,翻閱藝術書籍,或是在現代與傳統藝術的作品間流連,這裡的每個角落都充滿人文氣息,讓人不禁陶醉其中。眾多餐點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甜點是「水信玄餅」,外觀晶瑩剔透,質地如果凍,內裡包裹著可食的鮮花花蕊,讓人品嘗時充滿愉悅心情。來到這裡,絕不能錯過這道美麗的點心或是悠然品茗,感受園區內的靜謐與優雅。此外,園區還提供和服租借服務,讓遊客穿上和服,於日式建築前拍攝照片,為旅程留下難忘而美好的回憶。
蘊含濃厚人情味的老茶亭 橋頭伯公百年守護
曉江亭是竹東另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與一旁的福德祠見證了這座小鎮百年的興衰起落、竹東的歷史發展。建於1921年的曉江亭,原本是供往來旅人停留休息的茶亭,由當地士紳捐款興建。結合輕便車站功能的茶亭,建築融合客家文化與西洋建築風格,茶亭的雕刻與泥塑展示了當時民間工藝的精湛水平,成為當地藝術品味的象徵。
茶亭旁的福德祠是竹東人的守護者,當地人稱之為「橋頭伯公」,保護過往行人與車輛的平安。這座小小的石造廟宇雖然簡樸,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與宗教價值,是竹東居民生活中的精神寄託。曉江亭不僅擁有獨特的建築風格,更曾是進入竹東轉運站、通往內山地區的第一個候車站。然而,到了1938年,隨著公共汽車逐漸普及,曉江亭的輕軌客運功能逐漸消失。這座珍貴的歷史建築物承載著竹東人珍貴的回憶,也蘊含著小鎮濃厚的人情味。
逛市場嘗在地小吃 排隊美食買不完
竹東吸引人的不僅有豐富的歷史與人文資產,美食亦是許多人慕名前往的原因之一。竹東中央市場是全台最大的客家傳統市場,市場內有琳瑯滿目的攤位,販賣著各式各樣的傳統客家美食,讓人目不暇給。無論是粄條、米苔目、鹹湯圓或水粄等道地的客家米食點心,或是炸雞、豆花、黑糖包等鹹甜美食,逛一圈市場之後,口腹一定都能得到大大的滿足。
除了中央市場的美食之外,小鎮上還有許多非常值得嘗試的人氣美食。位於第一銀行斜對面的「第一豆漿」,外表是一間不起眼的鐵皮屋,但是每天清晨開業後,總有絡繹不絕的客人在排隊購買水煎包。皮薄餡料飽滿的水煎包,脆甜的高麗菜混著濃濃的胡椒香味,經常一出鍋就被購買一空。除了水煎包之外,內餡包裹韭菜粉絲的蛋餅,外酥內軟也是人氣商品。
竹東中央市場是全台最大的客家傳統市場,市場周遭琳瑯滿目的攤位,販賣著各式美食,讓人目不暇給。(右圖提供/跟著踢小米吃喝玩樂趣)
靠近舊市場商華市場的「吳媽媽餡餅」,是在地人喜愛的早餐和下午茶。吳媽媽餡餅有豬肉、韭菜、高麗菜3種口味,半煎半油炸的方式,餡餅外皮帶點酥脆又帶著麵餅的柔軟口感。約莫成人巴掌大小的餡餅,吃一個就有飽足感。開業已有30多年的「莊記牛肉麵」,也是竹東的餐飲老店之一。以濃郁的川味湯頭和自製的Q彈麵條打響名號,店內除了招牌牛肉麵之外,另有酢醬麵和肉絲麵;滷牛筋、滷牛肚、滷大腸、豬耳朵、紅糟肉,也是很受歡迎的滷味。每到用餐時段,店門口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
無論是芎林或竹東,都有屬於客庄小鎮的獨有魅力,在現代與傳統的交會處,這兩座鄉鎮仍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奏與特色,為來自各地的旅人提供了一次次難忘的旅行體驗。下次行經台三線時,不妨停下腳步,走進蘊含著豐富故事的客庄,仔細品味在地的美麗風景與故事。
芎林竹東旅遊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