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九年級山林智慧課會帶孩子走訪祖先的遷徙路徑,進行部落踏查,全校師生一起種植小米田,祈求祖靈庇佑豐收。
九年級山林智慧課會帶孩子走訪祖先的遷徙路徑,進行部落踏查,全校師生一起種植小米田,祈求祖靈庇佑豐收。

銜接泰雅文化根源——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

貼近自己 有靈魂的新生代

2024/04/22

  • 文字 / 蔡舒湉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以泰雅族為主要族群,原民實驗教育從gaga(祖靈的訓誡、規範)解析出愛土地、負責、合作、感恩等四項特質,並規劃豐富的情境式課程,讓學生深切體會民族文化、肯定傳統價值,學習成為真正的泰雅人(Tayal Balay)。

當原住民實驗教育從國小延伸到國中端,有人較注重升學考試,有人更擔憂好不容易培育起的民族認同將無以為繼,事實上,文化課程和學科並非不可兼得的熊掌與魚,宜蘭縣立大同國民中學校長胡文聰(Watan Silan)提供一個積極的例子。

深度凝聚族群 學文化和升學並不衝突

那是一個熱愛織布的泰雅男孩,小時候就自己找擅長織布的部落阿嬤(yaki)學織布,他對所有編織技法、器具都暸若指掌,國中時當上編織課的小老師,到了高中,輔導室特別幫他規劃一個專案,讓他主導自己的編織學習。今年這個孩子透過特殊選才的方式進到政大民族系。校長胡文聰讚嘆:「特殊選才名額非常有限,過去只收一個,這個男生是今年三位入選者之一,他口試的時候穿了整套自己編織的衣服,讓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探討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成效時,胡文聰著眼的除了孩子升學的未來發展性、對泰雅傳統文化、技能與技藝的掌握度,同時也會觀察畢業生與母校的連結關係。有些升學至高中職的畢業生希望延伸所學,會利用寒暑假來學校找老師討論,這種熱情、積極度與凝聚力,足以印證大同國中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已穩穩扎根。

為了讓課程可以充分融入學習場域,劃分一般教學區、泰雅文化區,教學面向也從建築談泰雅換工制度,跟部落大人一起合作搭建屋寮。

為了讓課程可以充分融入學習場域,劃分一般教學區、泰雅文化區,教學面向也從建築談泰雅換工制度,跟部落大人一起合作搭建屋寮。

宜蘭縣最小的國中 百分之百泰雅學生

大同國中四面環山,景色秀麗,周圍沒有部落或社區,顯著地標唯有公路局、林業署、電力公司等公務機關,學校可說是最特別的建築。作為宜蘭全縣規模最小的國中,每屆僅一個班級,總學生數共41位,並且都是泰雅族,胡文聰表示,從前為了升學考量,將九年級生拆成一般班跟技藝專班,技藝班與高職、五專合作,一個禮拜有兩天在外部上課,讓孩子提早一年做職業探索。107學年度轉型為實驗課程後,顧及九年級的學習狀況,將技藝課縮減為每週一天,而泰雅教師比例也從零提高到占半數。老師們都熱愛教學,而且跟學生互動良好。

大同國中的課程架構每年滾動式修正,從106學年籌備期起就持續做田野調查訪談部落長老,並參考南湖大山部落學校現有的泰雅課程資料與調查訪談紀錄,教師團隊會利用每週一早上做課程研發會。胡文聰說:「有些老人家不見得對傳統智慧很熟悉,我們要抓住機會找文化底蘊夠的老人家訪談。」

執行實驗教育前五年,大同國中訂出燒墾生活、婚姻文化、彩虹編織、山林文化、傳統智慧等五大泰雅課程面向,最初設計40幾個主題;隨後評估學校人力、設備與空間,以及時序等條件上的考量,依據課程的深淺度、廣度與屬性,在體制內轉化成三個課程模組:七年級的燒墾生活與技能、八年級的Gaga家庭與編織、九年級山林智慧,每個模組採10-12個主題式教學。

「泰雅青年學習場域暨中央廚房」也成為一種教室,讓學生在此學習用桂竹根部、劍竹製作傳統煙斗、米篩等竹製品。

「泰雅青年學習場域暨中央廚房」也成為一種教室,讓學生在此學習用桂竹根部、劍竹製作傳統煙斗、米篩等竹製品。

融入環境與時序 非制式教學空間

為了讓課程可以充分融入學習場域,大同國中劃分南北校區爲一般教學區,和種植小米、苧麻的泰雅文化區。學校內建置家屋、穀倉、瞭望台等傳統文化建築,教學的面向可以從建築談泰雅換工制度,部落大人會一起合作建家,或是介紹屋頂採竹子剖半交疊、避免漏水的傳統智慧。又如開學時會在家屋舉行傳統儀式,請耆老用泰雅族祭儀祈福順利平安。家屋內擺設的泰雅生活器物都是教具,有男生背簍內的打獵用具,也有女生背簍內的芋頭、地瓜等主食,也有放搗小米的杵臼。

2022年啟用「泰雅青年學習場域暨中央廚房」後,這處偏遠學校的中央廚房也成為一種教室,讓學生在此學習用桂竹根部、劍竹製作傳統煙斗、米篩等竹製品。有時教學的場域更遍佈整個大同鄉,例如九年級山林智慧課會帶孩子走訪祖先的遷徙路徑,進行部落踏查;抑或是請教老人家製作服裝的苧麻如何種植、抽絲和染色。泰雅守月季則是近幾年學校推行的重點祭儀,時間是秋收至春耕之間,規範族人內心像月光一樣聖潔明亮,遵守泰雅族的gaga。因為清晨四、五點就要舉行傳統祈福儀式,全體師生還會因此住校。

全體總動員 貼近泰雅文化的靈魂

讓胡文聰最感動的場景之一是,全校師生一起分工合作種植小米田。耆老會在春天帶領舉行小米播種祭,祈求祖靈庇佑豐收;勞動後再實踐分享文化,讓大家享用事先準備的醃肉、地瓜等點心,場面就像一家人共食,相當溫馨。大同國中的家長也很認同學校的課程與活動,但礙於工作忙碌或族語能力不足,學習能量很有限,因此校方還有規劃族語教學podcast,讓部落家長跟孩子一起對話、共學。

然而,要深度實踐民族教育與活化族語,單靠學校的力量終究是不夠的,胡文聰期望中央可以推出方案培育真正的文化教師,有專家學者一起編纂更嚴謹、有系統的課程,並且正視國中小銜接民族教育的問題。「尊重、包容多元文化不只是一個口號,重要的是全體總動員。原民文化要繼續傳承下去,最根本是族語。如果能引起孩子的學習動機,讓學生喜歡上文化課程,就能讓泰雅文化更貼近自己。」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9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