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天然草木灰成為日常好幫手
原住民族傳承技藝的應用媒介
2024/04/22
- 文字 / 林瑞珠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原住民族傳統家屋皆具備篝火,用來日常炊煮、取暖、烘烤、乾燥家具等,其燃燒後的灰燼,以及傳統燒山田墾的農耕方式,會產生大量的「草木灰」,這天然剩料用處多,原住民族一直以來物盡其用,既能拿來堆肥、清潔物品、漂白苧麻線,還能軟化穀物,將草木灰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所謂「草木灰」乃木料及草本植物燃燒後殘留的粉末灰燼,內容物主要為鈣化合物,過去原住民族的家屋中天天產出,一般人以為是廢物灰燼,對他們來說卻是有用物質。比如過去燒山田墾的年代,燒山後產生的草木灰屬於鹼性物質,正好可以當作肥料並改良土質。日常也有廣泛利用草木灰的方式,例如調製成草木灰水可以用來洗白苧麻,使之顏色亮白潔淨、去除雜質;難以煮軟的油芒,先用草木灰水浸泡過,也能更容易煮熟;東部原住民族喜愛的食材蝸牛,用草木灰水清洗,更可殺菌去除黏液。
讓苧麻線柔軟變白
雖然現在市售的織線物美價廉,還是有許多原住民族的織女偏愛傳統方式,也是過去婦女必備生活技能之一,從栽培、採收、剝麻、刮麻、績麻、紡線、軠線、煮線、染色到理經,等繁複的處理過程,將苧麻製成線。在這過程中,會先把線繞成8字線圈,再放進草木灰水中煮線,便可使苧麻潔淨素白且柔軟,經過日曬乾燥後,即可依照喜好染色,進行織布。
現代仍有織女傳承傳統技藝,例如花蓮縣卓溪鄉的山里部落,是目前臺灣原住民族部落中,存在著最多織布耆老的部落,許多學習者近悅遠來,年逾八旬的賽德克族vuvu Ugnu(柯美妹奶奶)就是其中一位常被慕名拜訪的部落織布達人,至今還自己種植苧麻、煮線染色,一點都不馬虎。
草木灰水之所以能夠漂白,乃因其成分碳酸鉀屬於鹼性,在水中煮開便呈弱鹼性,許多物體呈現的顏色跟它的化學成分有關,只要酸鹼值改變,顏色也會跟著改變,而草木灰水的弱鹼性,剛好可以讓苧麻原本棕色的化學結構改變洗白,所以原住民普遍認為草木灰有漂白、染白的功能。
草木灰水的弱鹼性,可使苧麻潔淨素白且柔軟,是許多原住民族織女經常使用的好物之一。
草木灰清潔有力
由於草木灰溶於水後,能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包住油汙,達到清潔的效果,所以草木灰水也成為原住民族的天然清潔劑。
2016年,苗栗縣東河國小的小學生跟著賽夏族已故耆老風健福,上山採集芭蕉樹莖、姑婆芋、竹子、木頭,燒成灰燼後,再與海金沙、藤相思、走馬胎等草本植物,熬煮萃取物製作成天然清潔劑。這項實驗基於賽夏族傳統清潔方式,獲得當年度苗栗縣政府舉行的科學展,獲得生活與應用科學國小組第三名,同時入圍第七屆華碩原住民科教獎,讓原住民傳統智慧獲得肯定。
草木灰碳酸鉀也能當鉀肥
過去燒山田墾或平地稻田收割後,都會就地燃燒稻桿,草木灰燼所含的碳酸鉀便可當作鉀肥,同時殺菌,改善土讓酸鹼值。臺東長濱鄉南溪村的布農族高克忠就善用此法,近來他復育油芒,起初收成不好,後來他將田間雜草、枯枝加上草木灰及生物炭作成堆肥,收成真的有了起色。家住臺東成功部落的阿美族楊添盛是個榮獲旗魚王的專業漁夫,閒暇時,轉身變成木雕工藝師,因此常有碎木可以烤火,他也把木灰集中倒在庭園樹下當堆肥,讓樹木花草長得更好。
臺東長濱鄉南溪村的布農族高克忠善用草木灰燼作成堆肥,讓油芒收成有了起色。
傳統鹼性食品加工法
世界各地的食用鹼性溶液許多都是由草木灰浸液製成,是常見的鹼法烹製法之一,例如傳統鹼粽也以天然草木灰做鹼水來調和糯米;臺灣原住民族也常用來軟化硬質五穀。
口感粗硬的油芒,長時間烹煮也不易軟化,而弱鹼性的草木灰可軟化澱粉。布農族人就用草木灰水浸泡一些時間,再和地瓜、芋頭一起烹煮,便可同時熟成。這個方式,高克忠及幾位年近70歲住在花蓮崙山部落的布農族老媽媽們都如出一轍,包括從南山部落嫁到崙山的Valis和Savi,從清水部落嫁過來的Abin,還有出生在卓樂部落的黃春梅,他們都會先拿一些草木灰用水煮開,沉澱後取用上層乾淨的灰水,放入食材一起煮熟,就完成一道日常主食。
油芒用草木灰水浸泡一段時間就能使澱粉軟化,再和地瓜、芋頭一起烹煮,就能完成一道日常主食。
魯凱族處理油芒也用草木灰,今年67歲的霧台鄉前鄉長杜正吉,小時候家家戶戶都種油芒,1、2月播種時,跟小米種子混在一起撒在田裡,6月小米先採收,再分批採收油芒,脫殼時加一些草木灰還可防止細芒亂飛,煮起來也更有黏性。顯然傳統原住民族運用草木灰的方式相當多元,令人大開眼界。
簡單自製日常萬用「草木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