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鄉擴散——南島交通
揚帆遠航,無動力小船的生命流動
2024/04/03
- 文字 / 蔡舒湉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俗語說得好,路是人走出來的。在交通尚未發達的年代,南島民族先祖就展現冒險犯難的精神,靠著雙手就地取材,打造一艘艘輕舟遠渡重洋,並在遠航過程為族人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南島語族的擴散是史上最偉大的族群遷徙故事之一,根據「台灣原鄉論」,考古學家推論,南島語先民在四千年前從臺灣搭無動力小船出航,將新石器時代文化傳入菲律賓,之後再從東南亞航向遠太平洋地區,最遠抵達馬達加斯加島,距離超過6,500公里!
就地取材,古老的航海智慧
誰能料到如此漫長的航程,交通工具竟然只靠著自己手造的獨木舟,搭配代代相傳的古老的導航智慧,如:觀察星象、洋流、風向、海鳥飛行方向、雲層的顏色等,就能實現遷徙。細屬老祖先的獨木舟文化,通常材料是就地取材,使用當地多種木材製作,例如美拉尼西亞人應用耐浸泡的麵包樹,蘭嶼雅美(達悟)族視大船為家屋的隱喻,除了使用麵包樹製作拼板舟,也相中質地堅硬、耐腐的臺東龍眼、蘭嶼赤楠和蘭嶼福木。玻里尼西亞人橫渡海洋文獻最早可追溯至十八世紀晚期,用椰子殼的纖維把兩艘獨木舟捆紮在木架上,再張一面帆。多數人認為古代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的航海者皆行駛這類型雙體舟。另外有用拖尾船(lashed-lug)技術的東南亞船隻,造船工法是用細繩穿過木板內側雕出的凸耳(knob)孔,從馬來半島到馬達加斯加就是行駛這種拼裝木板船。無論獨木舟、雙體舟或這種體積較大而有多面帆的船舶,無謂是南島神話的最佳助力。
凝聚精神,為海上生計祈福
獨木舟是海上生計、儀式活動與族群遷徙的重要工具,因為關乎生命安全,雅美(達悟)族特別注重造船和雕刻的過程的各項禁忌。舟身結構除了有利航行,也注重裝飾傳統圖騰附加吉祥意蘊,以蘭嶼最著名的「船眼紋」(又稱船之眼)圖騰為例,紅黑白配色,呈現太陽光芒四射狀,飾在拼板舟船艏與船尾,能幫助引導航向及趨吉避凶。此外在落成下水禮時也會凝聚族人,使船成為促進部落社會關係的重要媒介,展現族群的文化圖像。交通工具只是為了輕鬆代步嗎?對南島民族而言可不盡然是如此,建造一艘小船就可以帶領心愛的族人探索新世界,尤其當發生天災地變時,湛藍海洋的遠方也象徵的新希望,只要你能拿出勇氣,同時謙卑學習老祖先從大自然學到的智慧,划出生命的槳,祝福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