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原住民族最普遍使用的染料植物是薯榔,也經常作為爬山認識植物時沿途導覽的題材。
原住民族最普遍使用的染料植物是薯榔,也經常作為爬山認識植物時沿途導覽的題材。

植物染原料採集方式

薯榔、草本染料植物採集

2024/04/02

  • 文字 /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原住民族的染料植物都是就地取材,最普遍使用的染料植物是薯榔,因為是沉重的塊莖,又要跋山涉水,一般都交付男性家人上山採集,其他草本的艾草、薑黃等,則可在部落或田間採集,那就是女性的工作了。

傳統臺灣原住民族凡事就地取材,採集染料植物亦不例外,薯榔、檳榔、九芎、薑黃,以及可染色的花草果實,都需要男女分工到野外採集。時下植物染愈來愈風行,一些課程除了在課堂上染布,也會帶領學生到野外採集染料植物,還有一些獵人學校、野外生活體驗營則會帶領學員上山認識植物,或將薯榔等染料植物當作沿途導覽的題材。

上山採薯榔

薯榔是臺灣原住民族最普遍利用的染料植物,因其具有染色最重要的高單寧成分,色牢度極佳,經過日曬也不易褪色,而且顏色飽和,因此廣受喜愛,採集薯榔的技巧也最受重視。

年少時有採集薯榔販售經驗的布農族耆老余長日則表示,薯榔最特別的是一年長一節,比較有雨水的季節才會生長,臺東地區冬天少雨就不會長,春雨期間就長得比較快。

由於薯榔都長在山林野外,過去在臺灣全境的中低海拔山區、荒野或疏林中經常可見,而尋找薯榔的過程就像郊山健行,需仔細觀察山林之間的爬藤類及其葉子,在獵人學校帶團的嚮導布農族古總結表示,薯榔是一種多年生宿根性纏繞藤本植物,纖細的莖會纏繞周邊樹木,經常和樹上的葉子纏繞在一起,當觀察到薯榔的葉子時,就可搜尋到樹下可當染料的地下莖塊,一節一節形如山藥,十分肥大,每條約3至5節,採集時,將土壤挖開取其成熟的塊莖,重可達5公斤以上,想挖薯榔就得爬山,也需要具備背負的能力。採集後,離開要把土壤掩埋回去,明年再來才會再長一節,如此生生不息。

獵人學校帶團的嚮導布農族古總結表示,當觀察到薯榔的葉子,就可搜尋到其可當染料的成熟地下塊莖。

獵人學校帶團的嚮導布農族古總結表示,當觀察到薯榔的葉子,就可搜尋到其可當染料的成熟地下塊莖。

薯榔染色更耐用

早期原住民族利用薯榔都以「槌染」為主,有的先染線再織布,有的織布或編成網袋之後才染色。余長日會先把粗糙的表皮削去一些,搗碎之後加點水,再將苧麻邊的獵人背袋放入浸泡,然後再曬一整天,比較耐用防腐,余長日至今還有兩個他自己手作的薯榔染色獵人背包。

編好的網袋或漁網用薯榔汁液浸泡染色很常見,主要都是防腐耐用。出生於臺東大王部落的排灣族工藝老師徐輝峰是織布、網袋的工藝老師,他還記得小時候看過大人將薯榔切片之後,用需要染色的布疋包著來捶打,就能染出漂亮的咖啡色系,也有些長輩用杵臼把薯榔搗碎之後加點水,再將苧麻線或織布放進去繼續搗來染上顏色再晾乾,多染幾次顏色即可加深。他自己也曾經帶著學生用薯榔來染線,顏色很有層次。這是冷染的方式,亦可熱染,將搗碎的薯榔加點水熬煮出色素,即可過濾出汁液來染布。

臺灣各地的薯榔因地理環境及氣候因素,染出來的顏色略有差異,有些偏紅,大多咖啡色系,也能染出接近黑色的顏色。最明顯的就是泛泰雅族群及賽夏族就是以薯榔染出紅色、咖啡色系,所以傳統服飾也以此色系為主。住在南庄蓬萊村的賽夏族耆老日繁雄表示,他記得小時候看過長輩只用薯榔染布,並沒有利用其他植物。泛鄒族的服飾也以紅色系為主,拉阿魯哇族耆老游仁貴也記得小時候長輩利用薯榔來染織線、網袋、漁網,染出來的顏色偏暗沉,不像現在化學染那麼鮮豔。

過去中國福建沿海與臺灣曾有漢人用薯榔染絹布,稱為「香雲紗」,因為有此需求,薯榔在清領、日治時期都成為臺灣出口貿易的大宗,因此衍生出採集薯榔及種植薯榔的行業,以薯榔地名所在多有,例如北部的平溪就有薯榔寮、薯榔尖的地方,應是當年重要的薯榔產地。

年逾九十歲的武陵部落布農族人余長日仍記憶猶新,他在十幾歲時加入日本官方組織的「青年服務隊」,集合訓練時,經常早上7點大家一起上山採薯榔,到了傍晚背袋就有滿滿70公斤的薯榔,背下山交給隊長之後,就有平地人開大卡車來收,當時他就聽說靠海的漁民都用薯榔染漁網,他自己則和族人一樣,用薯榔來染獵人網袋,染過之後織線變得較堅固耐用,也是當時極為普遍的做法。

布農族人余長日自己手作的薯榔染色獵人背包,織線染後變得堅固耐用,保留至今。

布農族人余長日自己手作的薯榔染色獵人背包,織線染後變得堅固耐用,保留至今。

草木染採集

除了薯榔主要由男人負責採集,早期臺灣原住民族取得其他染料植物大多由女性在野外或田間摘採,就像採野菜一樣,重要的是植物識別,這是耳濡目染之下的本能。現在大多可以在市場或中藥店購買得到,如果想體驗傳統採集的樂趣,那就要多多認識不同的植物了。在公園、郊山、溪邊經常都可以採到一些野生的地瓜葉、艾草、藍草等,一些民間團體開辦的植物染課程經常安排戶外課,或是一趟親子野外郊遊,就可以滿載而歸,拿回洗淨,利用果汁機攪打萃取,靜置發酵數日,就可染出充滿葉綠素的芬香布巾,知性又充滿樂趣。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8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