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高營養價值的熱帶作物──釋迦
高營養價值的熱帶作物──釋迦

高營養價值的熱帶作物──釋迦

水果中最甜蜜的滋味

2023/12/15

  • 文字 / 林瑞珠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釋迦多栽種於熱帶地區,臺灣乃主要產地,大多分布於東部及南部,尤以臺東種植面積最廣,品質備受讚譽,以太麻里大目釋迦、卑南鄉鳳梨釋迦最為聞名,不僅可鮮食,也可製成釋迦冰淇淋、水果酥和釋迦果醋、釋迦酒等產品。

每年7月至翌年3月來到臺東,一下火車,就會在車站周邊看到農友載來一箱箱的釋迦擺攤,過去多為大目釋迦,近兩年中國大陸抵制臺灣水果,鳳梨釋迦即為其中之一,使得過去主打外銷、市場上難得一見的鳳梨釋迦也會出現在臺東火車站附近的商場及臺灣市場上。

臺灣是全球釋迦主要生產國

根據臺東縣政府網頁資料顯示,臺灣是目前全球釋迦主要生產國,生產技術最佳、品質最優,主要產地為臺東縣、屏東縣、臺南縣,並且又因各地土質不同,種出來的風味也稍有差別。常見的品種有粗鱗種、細鱗種、軟枝種、鳳梨釋迦、大目釋迦。根據臺東縣農會的資料顯示,目前臺東縣釋迦的栽培面積約為2,524公頃,主要有分布在卑南鄉、東河鄉的鳳梨釋迦,以及分布在太麻里鄉的大目釋迦。

過去臺灣市場上多見大目釋迦,主要產地來自臺東太麻里鄉。

過去臺灣市場上多見大目釋迦,主要產地來自臺東太麻里鄉。

過去臺灣市場上多見大目釋迦,至於外銷的鳳梨釋迦則有三分之二產自臺東,主要出口國有中國大陸、新加坡、加拿大、香港等地區。近兩年中國大陸抵制臺灣水果,過去臺灣市場上少見的鳳梨釋迦因此釋出,國人得以享用不同於大目釋迦的香Q口感。

鳳梨釋迦是番荔枝與冷子番荔枝雜交後的品種,臺灣於1990年代開始經濟栽種,由於果肉Q彈,綜合了百香果和鳳梨的香氣,而有「鳳梨釋迦」之名。加上較易保存,所以主打外銷,臺東乃最主要的產地,在栽培技術、行銷及品牌建立上,都日益精進。

遠渡重洋扎根臺灣的水果

釋迦並非臺灣原生種水果,其原產於熱帶美洲,據說是在荷蘭人統治臺灣時期遠渡重洋而引進,原名番荔枝(學名:Annona squamosa),因幼果外型像荔枝而有此名,成熟果實像釋迦牟尼佛頭,國人因此稱之「釋迦」。果實甜度非常高,大約18度至25度,還富含大量的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維生素C、鉀、鈣、鎂、磷,因此深受喜愛。

卑南鄉的農友劉寫文則表示,他的釋迦種在利吉惡地中,這片泥地層原本是海底的沉積物,富含礦物質,種出來的水果特別香甜,尤以鳳梨釋迦更甜,透過剪枝轉為生殖生長而開花,接著要用大目釋迦的花粉來人工授粉,結出的果實才香甜,四個月後即可採收。

種植鳳梨釋迦時,需透過大目釋迦的花粉來進行人工授粉,結出的果實才香甜。

種植鳳梨釋迦時,需透過大目釋迦的花粉來進行人工授粉,結出的果實才香甜。

大麻里拉勞蘭部落的釋迦農友古新發表示,每年7月大目釋迦先上市,中秋節乃盛產期,鳳梨釋迦則因為適合攝氏15度至20度的冷涼氣溫,夏秋果實容易裂果,所以透過修剪枝條來調節產期至12月到翌年4月採收,春節過年期間剛好可以品嚐甜滋滋的釋迦美味。承上,有些農民會像這樣利用整枝、光照、肥料管理等技術,來讓釋迦調節為一年兩收,不過他和劉寫文都認為光照會縮短果樹的壽命,還是自然的最好。

釋迦加工品愈來愈多樣

釋迦果實對低溫很敏感,剛採收、尚未軟化前不可放入冰箱,否則無法後熟,變成俗稱「啞巴果」而無法食用。盛產期間可將軟熟的果肉挖出放入冷凍庫冰凍,取出食用就有冰淇淋般的口感。

近年釋迦加工食品種類繁多,例如乾燥釋迦果片

近年釋迦加工食品種類繁多,例如乾燥釋迦果片

近年釋迦加工食品種類繁多,例如釋迦冰淇淋。

近年釋迦加工食品種類繁多,例如釋迦冰淇淋。

因應盛產期,近年臺東縣農會除了鼓勵品嚐鮮果之外,也推動釋迦加工品,例如就有農友將鳳梨釋迦製成冰淇淋,做成鳳梨釋迦酥,以及乾燥釋迦果片及釋迦果醋、釋迦酒等等,豐富了釋迦加工食品的種類。

風災農損吃不消

雖然釋迦香甜美味,但農友難敵風災。今(2023)年9月海葵颱風從臺東登陸,狂風擊倒卑南鄉的鳳梨釋迦園,滿目瘡痍,一位農友表示,今年果園被吹倒三分之一的釋迦樹,剩下的折枝一大堆,她和先生在颱風來前才進行授粉,都白花錢做白工,因此想再剪枝讓釋迦樹開花,卻不知道還有沒有大目釋迦的花粉可以買來授粉。而早些開花結果的釋迦又都受到風害水傷,很難賣得出去,損失難以估計。

身為利吉部落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劉寫文面對滿園斷臂殘枝,也只能盡力修剪補救。他表示,在極端氣候底下,農民面對的風險與危機難以想像,加上推動精緻農業的投資更大,許多農民下重本貸款購買設備,農損部分雖然政府有補貼,但也十分有限。

務農靠天吃飯,農友有說不盡的甘苦談,只希望消費者多體諒,趁著釋迦收成之際,即使風傷而導致外貌變醜,也希望能不被棄嫌,大家多捧場,吃釋迦,和農民站在一起分攤風險。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7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