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原住民族使用的漁網有分不同型態,其中八卦網可直接拋撒出去以網魚。
原住民族使用的漁網有分不同型態,其中八卦網可直接拋撒出去以網魚。

傳統漁獵方式及應用

巧妙運用陷阱來捕捉魚蝦

2023/12/15

  • 文字 / 林瑞珠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溪當然就吃「溪」了,臨溪而居的原住民族擅長捕抓溪魚、溪蝦,搭配河川的地形地貌,以適當的漁具來捕捉即可收穫滿囊,而且吃多少捕多少,絕對不多拿,以維繫溪流生態永續。

想要吃魚,就到溪裡捕捉,原住民族擅長運用大自然的素材來捕獲溪流中的魚蝦,例如以具有毒性的植物魚藤來毒魚,只要在溪流上游把魚藤的根莖部捶打出汁液沖入溪水,就可以讓魚蝦暫時昏迷以易撈捕;捕魚的工具也十分多元,有魚叉、魚筌、蝦籠及漁網等等。此外,在溪流中製作草木陷阱,即人工的「假棲地」來吸引魚蝦棲息,也是原住民族所擅長,例如阿美族的「巴拉告(Palakaw)」、撒奇拉雅族的「巴磳磳(Pacengceng)」、邵族的「浮嶼」等,都是代表性的例子。

竹製的捕魚工具

捕魚必須有工具,最常見的魚筌、蝦籠大多都是竹製品,這也和臺灣時常可見竹林遍布息息相關,而且竹子是一種彈性、韌性及延展性皆極佳的材料,許多捕魚工具都使用竹材製成。

魚藤是具有毒性的植物,將其根莖部捶打出汁液沖入溪水,可使魚蝦暫時昏迷。

魚藤是具有毒性的植物,將其根莖部捶打出汁液沖入溪水,可使魚蝦暫時昏迷。

魚筌狀似漏斗,又稱竹網,卡那卡那富族的長老翁德才表示,通常取用大約直徑一、兩公分的細竹,裁成差不多成人一般高的長度,一端用黃藤束緊,另一端用竹條與黃藤織成一個開口,狀如喇叭,使用時開口朝著河水來處,順著喇叭狀的線條往前堆砌石頭,堆出V字型來圍堵魚群;上游再由族人取來魚藤並將之用石頭敲打出汁液放入水中,這種具有毒性的汁液會讓魚群暫時暈眩而游入魚筌中無法脫逃。為了生態永續,魚筌的網洞會編成三至四公分,讓還沒長大的小魚得以從網洞中鑽出。蝦籠的製作原理也類似如此,通常放在蝦群經常出沒的溪邊草叢,籠中放入餌料以誘捕,一樣只能進不能出。

以不同型態的漁網撈魚

傳統漁網多用苧麻編織而成,除了普遍的八卦網可以拋撒以網魚之外,鄒族、卡那卡那富族常用長柄圓網,阿美族、邵族則有小型的三角網,以利徒手撈捕,而靠海的阿美族則會使用比人還高的大型三角網來撈捕海魚。

阿美族的「巴拉告」是草木陷阱之一,可藉此吸引魚蝦棲息並撈捕之。

阿美族的「巴拉告」是草木陷阱之一,可藉此吸引魚蝦棲息並撈捕之。

鄒族耆老莊明志表示,溪水混濁時才會用長柄漁網撈魚,在長滿五節芒的溪邊常常會躲藏許多魚蝦、螃蟹,趁著大雨過後水質混濁,一撈就有收穫。晚上捕魚則需燃起火把吸引魚群,以魚叉來刺二、三十公分的鯝魚、石賓魚等等,裝滿麻竹筒即可滿載而歸。

過去日月潭常見四手網架在竹筏的前端,邵族袁百興表示,只要在岸邊找一處魚群經常棲息之地,並將此網放入水中,隔夜再來收網就有收獲,由於漁網大,可捕獲的魚蝦量也很大。

另外,袁百興還提到,每年5、6月正值奇力魚繁殖期間,靠近岸邊四、五十公尺的湖面上聚集了一整片的奇力魚翻著白肚在產卵,亮晃晃一片,非常好看,魚群多到數不清,只要拿漁網隨便一撈就滿網。而到了農曆7月小魚成長時,邵族人就不會下水去捕魚了,讓魚兒慢慢長大,8、9月再去捕魚,再來冬天時,魚群都躲到水底過冬,傳統邵族人也會在此時休漁,讓日月潭生態永續。

建造假棲地讓魚蝦自投羅網

臨溪而居總能了解水族生態,例如居住在花蓮馬鞍溪畔的馬太鞍部落阿美族、住在美崙溪畔的撒奇拉雅族、住在日月潭畔的邵族等,都很懂得利用植物營造水族棲息地,引來魚蝦棲息,待其長大後即可一舉成擒。

阿美族的巴拉告如同魚蝦的三層公寓,族人周卡爾帝表示,最底層會鋪設一整排中空的大型竹筒,讓鰻魚、鱔魚、土虱等底棲性魚類棲息;中層是一捆捆樹枝讓小魚蝦躲藏,上層再放竹筒讓溪魚暫住,放到溪邊再用長草、樹枝、樹葉覆蓋,並把周邊圍堵起來,自成一個溪中小池塘,平時打開進出口讓魚蝦自由進出巴拉告,一段時間後,魚蝦肥美,就可關起出入口,輕輕鬆鬆抓魚。

撒奇拉雅族傳統領袖徐從表示,族人在溪邊建造的「巴磳磳」與阿美族的巴拉告類似,捕魚的原則是吃多少拿多少,絕對不會一網打盡,才有永遠吃不完的魚蝦。

卡那卡那富族人也會把楠梓仙溪岸邊的五節芒整叢砍來綁成一束,做成草木陷阱,放在溪流邊用石頭壓住,並在上面灑上一些煮熟的小米當作餌料,一到晚上便有成群的溪蝦來棲息,第二天一早整叢取出水面彈一彈,就能收穫滿滿。

而日月潭邊的邵族人也會在水面製造浮嶼來吸引魚蝦棲息, 以竹木綑綁成有如竹筏的棲地,鋪上蔓草、覆蓋泥土,不久即長出長草,還可搭配四手網捕捉魚群,確保豐收,這些都是原住民族順應大自然的生存智慧。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7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