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武塔國小的學生不但傳統舞蹈得過縣賽優等,在與其他族群交流時,也能自信地穿上傳統服裝展現自信。
武塔國小的學生不但傳統舞蹈得過縣賽優等,在與其他族群交流時,也能自信地穿上傳統服裝展現自信。

成為當代真正完整的泰雅人

原漢雙軌──宜蘭縣南澳鄉武塔國民小學

2023/11/16

  • 文字 / 蔡舒湉
LINE分享 FB分享

以泰雅族為主體的宜蘭縣南澳鄉武塔國民小學(以下簡稱武塔國小)1913年為武塔蕃童教育所,2017年通過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進入籌備期,2018年正式轉型。本文專訪校長楊偉琳(Yumin Akin)與前總務主任張仁民,了解發展泰雅族實驗教育的歷程與心得。

民族實驗教育是一個多元且不斷變動的過程,有別於將學科或焦點文化當作主軸,武塔國小將關鍵角色帶回耆老身上,每年度授課都配置兩位老師與一名耆老,彼此協力教學、控制效率與觀察紀錄等工作。這種跨出學校、結合部落的團隊式教學,冶煉出精煉的教案,也和諧地串連族群的力量,助力維繫地方共好,實踐「成為當代的tayal baley(真正的、完整的泰雅人)」之願景。

原漢雙軌制 微型部落沉浸式學習

武塔國小學生31個人,泰雅族占七成,其他還有阿美、布農、排灣、魯凱等族群;老師則泰雅族、漢族各占一半,課程採原漢雙軌制,上半天進行各領域課程,並比一般學校多二至三節,鞏固學生學力;下半天則教學民族實驗,以泰雅文化為中心視角遠望社會藝術人文。在新校園計畫下,學校打造成微型部落,陸續建造家屋、穀倉、瞭望臺、獵寮、烤火寮等傳統建築,並錄影建造過程作為未來的教育資源。

武塔國小將校園打造成微型部落,陸續建造家屋、穀倉、瞭望臺等傳統建築。

武塔國小將校園打造成微型部落,陸續建造家屋、穀倉、瞭望臺等傳統建築。

張仁民表示,武塔國小教材發展到第二版,在邏輯上更縝密,脈絡也較分明,各年級的學生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而規劃的11項主題文化課程包括:狩獵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傅統工藝智慧、織布文化、藝術與樂舞、族語與文學、信仰與祭儀、家庭文化、社會組織部落史地、燒墾文化等。

族群文化郊遊,活化族語與人際

武塔國小的教育與社區緊密連結,重視透過社區踏查,從家鄉出發參訪台灣各地的實驗學校、鄉鎮,讓孩子與不同族群的原民交流。例如山野教育是帶孩子回到舊部落尋根,同行者還有家長和耆老,把學校所學知識拉到現場,深刻學習動植物與部落遷徙歷史。

圍繞著農場則建設一條龍式的傳統食農教育,耆老會帶領孩子播種、收割,製作小米粥、小米酒和醃豬肉等泰雅美食,端午節還有應景的泰雅香蕉飯。張仁民笑著說,孩子們最愛的就是美食課了,從這些人間美味能同時教育泰雅族的共食習慣與分享精神。而苧麻編織亦是泰雅族出色的傳統,從種植、收割,到撚線、織成布匹,都在耆老的輔助下完整傳承。

耆老帶領學生們一起醃豬肉、烤肉,在傳統食農教育中學習泰雅美食文化。

耆老帶領學生們一起醃豬肉、烤肉,在傳統食農教育中學習泰雅美食文化。

豐富、活潑的文化課程,同時搭配族語活化方針。武塔國小認為語言仰賴系統性學習,校園裡計劃設置原住民通行語標示牌,並鼓勵孩子回到部落、家庭後都能持續說族語,亦有文健站祖孫共學族語計畫。為了提升家長對教學實務的了解,校方對部落舉辦公聽會、家長會闡述教學實績與未來的走向,並提供課外輔導、營隊等資源,幫助社區發展。家長們大多主動參與、支持學校活動,也給予正向回饋,讓教學團隊踏實地認知:「走這條路是對的!」

教材精製化打磨 推動孩子自信交流

文化不斷演變,而教學也應機動性調整。張仁民觀察,過去國小的地位相當於地方社區的文化中心,隨著少子化嚴重影響招生,裁併學校成了必要手段,而教學也應充分整合社區脈絡。人事是另一個難題,田野調查和自編教材都是浩大工程,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心力,縱使有抗拒轉型的老師退出學校,也有許多積極的老師共同走過一年籌備、六年落實,共同打磨出穩定且精緻化的實驗教育教材,包含教師手冊和學生手冊。

「教材是教學團隊的心血結晶,有量也有質。接受武塔實驗教育的孩子,學力測驗和比賽成績都相當亮眼,不但傳統舞蹈得過縣賽優等,踏出學校武塔國小透過團隊式教學,和諧地串連族群的力量,實踐「成為當代的tayal baley(真正的、完整的泰雅人)」之願景。

武塔國小透過團隊式教學,和諧地串連族群的力量,實踐「成為當代的tayal baley(真正的、完整的泰雅人)」之願景。

跟其他族群交流時,小朋友也能驕傲地在廣場穿上傳統服裝,即席表演傳統舞蹈和歌謠,成為眾人目光之焦點。其他學校來訪時,孩子也有足夠的內涵與勇氣擔任小小導覽員,完全不怕與人交流。」張仁民補充,精靈幻舞舞團的藝術家駐校,讓學生領略傳統舞蹈之外的現代舞之美,展現融合的本質。

認識自己和母體文化 未來力量更強大

校長楊偉琳是泰雅族都市原住民,出身單親家庭的他在成長過程接受過社會的幫助,大學時參與原住民族社團,每逢寒暑假回原鄉陪伴部落孩子,心中種下重新認識文化根源,以及為部落貢獻教育的心願。熱血青年後來重返原鄉教書20年,他常自我喊話要認真地帶部落孩子,但也坦承很多時候恨鐵不成鋼。他反思,孩子們在畢業後還是要跟社會接軌,但部落能提供的工作型態與生活方式都相當有限,懷疑透過一般教育的力量,究竟能成就多少孩子?

「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要找對機會跟方法,一定會有翻轉的機會!有志氣、抱負的原民教育工作者讓原鄉有教育自製的機會,這也是我落實願景的好時機。八月戰戰兢兢地來到武塔國小就任校長,目標不只是辦學,還包括維繫族群發展的志業,尋求我心中一直以來缺乏的答案。」楊偉琳認為實驗教育有成就有敗,成功意指找出屬於自身的道路,即使不夠完善也能成為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借鏡。他在武塔國小孩子身上看到最大的不同是,孩子的眼神充滿自信,強調讓孩子從小認識自己和母體文化。「你要相信自己是特別的,不要因為外界的看法而否定自己。從自身文化出發,力量會更強大!」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