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黃藤除了藤心可食、製作成日常生活用品外,也逐漸變成工藝師手中的精緻作品。如卑南族人高文航以藤編製成各種文創小物。
黃藤除了藤心可食、製作成日常生活用品外,也逐漸變成工藝師手中的精緻作品。如卑南族人高文航以藤編製成各種文創小物。

藤編工藝的嶄新創作

傳統遇上現代迸出新火花

2023/10/24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DS_IMG_347769}

廣泛運用在生活中的藤器,現今多被塑料或其他媒材所取代。近年,政府鼓勵文化新創,許多部落族人發揮創意,將藤編工藝展現在現代物品,如飾品耳環、墜飾,甚至大型藝術創作,將祖先留下來的傳統工藝加上創意,開創傳統文化新局。

過去,家家戶戶使用的日常器具常常出自於自家人之手,傳統部落裡男人做藤編、女人織布,是再日常不過的景緻。時光飛快,來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這些傳統工藝紛紛進入各個手作原住民族工坊中。當新的資材引進後,黃藤逐漸被取代,藤編工藝也朝向精緻、小巧的工藝品邁進。近年,不少原住民族的藝術創作者將藤編工藝結合其他媒材,展現多媒體藝術創作。此外,過去黃藤原料以野外採集為主,如今也有人開始種植黃藤,以採集食用藤心為目的,但也能將生長多年的黃藤作為編材使用。

新創工藝展現藤編生命力

傳統、大型黃藤器具多半已有替代品取代,需求不若以往。過去,大多數部落男子都純熟的手藝也逐漸式微,傳統工藝師看準年輕人嘗鮮的特性,將傳統藤編改製成飾品,如項鍊、耳環,水壺或茶杯耳飾、刀把裝飾等,重新展現傳統素材的活力。

這些小而美的新創藤編藝品,更講求技術的熟練度與精細度。首先,藤條要修成一至二釐米寬的細長狀,執行這類的細工並不容易,就像住在桃園大溪的泰雅族工藝師瓦歷斯.哈勇坦言,細緻的藤編須先將藤條打薄後,再沿著纖維走向修整寬度,如果順序倒過來執行,就很難修出一樣的寬度。 目前市面上許多從東南亞進口的藤條,已預先按照各種寬度、厚度進行修整,大幅節省採藤及後製的時間,但瓦歷斯.哈勇使用過後認為,這些機器製造的藤條雖然方便,但因沒有根據植物纖維的走向進行修整,在編織時較容易斷裂,他認為仍是手工修整的藤條品質更好。

瓦歷斯.哈勇認為手作的藤編工藝品仍然品質較好,能順著自然的纖維做修整,也比較不會在編織時斷裂。

瓦歷斯.哈勇認為手作的藤編工藝品仍然品質較好,能順著自然的纖維做修整,也比較不會在編織時斷裂。

精細工藝品的巧思通常來自日常生活,像是瓦利斯.哈勇的工作室門口就展示許多以藤環裝飾的雞精玻璃瓶,出自於他喝了雞精後,覺得把這些可愛的小瓶子丟了可惜,於是利用簡單藤編,將小巧的瓶子搖身一變,成為既可以隔熱又可裝飾的作品,令人愛不釋手。其他製品如裝筆的小竹管、水壺竹筒等都是精緻的藤編工藝。這些製品不僅精緻還別具巧思設計,如將其變成可裝環保餐具或筆的藤編竹筒,或是製作較大的竹筒水壺,結合藤編與泰雅族傳統燒烙工藝,創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實用也美觀,更是增添了獨特的時尚感,極具吸引力。

在臺東縣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教授排灣族工藝課程的田馬清山,以及建和部落的卑南族人高文航,也都喜歡各種藤編小細作。舉例來說,為馬克杯編個隔熱小環、編織一個小刀木柄的藤環,或編個小耳環等。別看他們個個是身材壯碩的年輕男兒,手指十分靈活,能捲起一厘米的小藤條,順手就能編出一個個精巧細緻的小飾品。

不僅是年輕一代追求創新,各年齡段的工藝師都在探索轉型之路。比如在臺東海岸的樟原部落,年逾八旬的阿美族耆老陳武雄依然細心地戴著老花眼鏡,精心編製指環大小的藤縮環,這都是為了使束口袋的背繩更為美觀,更將這樣的編法延伸成手環、戒指等製品;花蓮新社部落的工藝師周智慧,則運用黃藤巧妙地編織成葫蘆形狀的酒壺,融合傳統與創新的手法,正是新創工藝的魅力所在。

花蓮新社部落的工藝師周智慧也以巧思將黃藤編織成葫蘆型的酒壺。

花蓮新社部落的工藝師周智慧也以巧思將黃藤編織成葫蘆型的酒壺。

融合多媒材的藤編地景藝術

近年來,在臺東海岸盛行將藤編與各種媒材結合的地景藝術。如花蓮新社部落噶瑪蘭族的杜瓦克.都耀、陳淑燕兩位纖維藝術創作者,經常以藤編為素材,受邀參與各地的藝術季或地方展覽,例如作品「斜坡上瞭望」自2021南迴藝術季起,至今仍矗立在金崙舊部落東太陽SPA溫泉會館上方山坡上。該藝術裝置運用藤、竹、漂流木、鋼筋、七里香等媒材,呈現出海鳥的眼睛凝視著太平洋,造型流暢且意境深遠,該作品亦參與臺東大地藝術獎的甄選。

黃藤心 成為光豐在地特產

黃藤不僅木質的部分適合編織,其嫩心更是原住民熱愛的燉湯食材。微苦的口感提升湯品的甘甜鮮美,在節日慶典上大多都會出現的菜餚。但採藤工作不易,於是近年來便有農夫在自家山林田園栽種黃藤,花蓮光豐地區更是將黃藤心發展成為在地特產。

在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曾清安種了八分地,他分享,黃藤的種植過程較為簡單,不需太多管理,雖然生產週期較長,但好處是黃藤乃叢生狀生長,因此每年都會從植株基部陸續抽出四至八支側枝,即使定植十年,仍可持續生長、採收。通常種了五年後才會採收,這時的黃藤心大約只有50公分,而十年的老藤則可以在採收藤心後,將其餘的莖部用來製成藤編材料,但黃藤的種植過程是需要耐心與時間的等待。事實上,無論是黃藤的生長和藤編的技藝,都是一門講求堅持的藝術,方可用心感受。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