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採藤吃力且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往往利用團獵期間抽空一起拉藤。
採藤吃力且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往往利用團獵期間抽空一起拉藤。

採藤時的基本流程

團體拉藤文化之形成

2023/10/24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黃藤攀爬在樹上,延展在森林的地表、吊掛在濃密的大樹之間,藤蔓經常達200公尺以上,靠近頂部位會長倒鉤,牢牢地勾在樹上,無疑增加採集黃藤的難度。因此,採藤就須呼朋引伴,協力拉藤,形成獨特的採藤文化。

每年冬季到初春,大約在12月至翌年1、2月的農閒期間,是原住民族男人在山上狩獵的季節。修繕房屋所需的材料也會在這段時間收集,包括木材、竹子、黃藤等。拉阿魯哇族的耆老游仁貴及排灣族文史工作者拉夫琅斯均提及,冬天是做粗活的季節,這個季節的植物剛好長到最飽滿堅實、水分較少,最適合拿來製作各式器具。部落裡的男人會利用這段時間一起上山採集,分批搬運下山,加上臺灣南部冬季少雨,能放在屋簷下自然風乾即可,端看材料乾燥的程度,大概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能使用。

利用團獵時一起拉藤

臺東拉勞蘭部落的排灣族耆老戴明福則分享,在傳統上,男人主要負責以竹、月桃及藤這三種材料編製的工具。竹與月桃容易取得,在部落附近或田地周邊即可採集,唯有黃籐需要上山採集。由於採藤工作相當吃力,通常利用團獵期間的空檔一起採藤。不只是取得那些已木質化、適合編製的長莖,為了不浪費自然資源,就連不能作為編材的藤心也會一併採集,用以熬煮獸骨湯,是原住民族熱愛的甘美滋味,也體現了原住民族對大自然資源的珍視與尊重。

採藤吃力且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往往利用團獵期間抽空一起拉藤。

採藤吃力且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往往利用團獵期間抽空一起拉藤。

拉藤,是一項值得深入體驗的傳統技能。在海祭期間,噶瑪蘭族族群委員潘明治配戴長條粗繩、結了竹竿的長柄彎刀,以及一把好的直刀,帶上兒子及族裡的兄弟們一起上山採藤。主要是採集藤心熬製大骨湯,但也會順道一起將木質化的黃藤採集、帶回,以供日後使用。

採集黃藤的技巧與訣竅

拉藤前,需要先攀爬一段沒有明顯山徑的陡峭山坡,一路上用直刀披荊斬棘、開路向前,同時一面仔細觀察周圍是否有合適的黃藤。一但找到目標,先將纏繞在地表樹根、已經木質化的長莖慢慢拉出,將可使用的黃藤砍成一段段約兩、三公尺長的段落,整齊地擺放在地上;而盤繞在樹梢間的部分,則需使用長柄彎刀處理。

當黃藤拉至出現粗壯且有羽狀葉片的部分時,往往會遇到藤上的倒鉤尖刺勾住一旁的枝葉。更棘手的是,黃藤會環繞樹幹,並與其他樹木或蔓藤類植物糾纏在一起。而解決難題的方法是,在黃藤下端繫上長繩,由前方的人使用彎刀清除交錯的障礙物後,再由後方幾人合力拉扯,才有可能取得藤心部位,整個過程宛如在進行一場與樹林間的拔河。

整條黃藤被拉扯下後,必須馬上削去葉子,用直刀將尖刺修剪乾淨,並將全部的黃藤整齊地捲成一圈圈可斜背肩上的藤圈。潘明治說,藤編所需的黃藤愈老、愈長就愈好,一株生長幾十年的黃藤能蔓延兩、三百公尺,愈接近根部的地方就愈堅固,藤上沒有尖刺的部分十分適合作為藤編的原料。

為了減輕搬運重量,加上剛採下的藤條比較溼潤柔軟好處理,泰雅族工藝師瓦歷斯.哈勇分享,他習慣在山上就先將藤條剖成四分之一,正好是藤籃常用寬度,再用刀片剃除藤肉。不僅能減輕一半的重量,也更容易捲圈、利於搬運;搬運回家後,將黃藤攤開擺直,放於屋簷下陰乾,當有需要用時再拿出來一一細修,如此一次採藤就可以用上一整年。

在向陽的山坡上找黃藤

住在花蓮加灣部落的太魯閣族耆老金清山牧師分享:「我們會選擇到晒得到太陽的山林尋找適合的黃藤。」不管是攀爬於地面或懸掛在樹林間,只要已木質化且長度達數十至一、兩百公尺,已看不見其尖端(藤心部位)的黃藤,被視為品質很好的瓜摟(qwuru)。這類的黃藤,通常生長期都超過五年以上,可以採來編藤。反之,如果生長在日照不足的凹漥、溪谷,缺乏充足的光合作用,這樣的黃藤稱之加拱(cyaqung),由於質地較為脆弱,不適合用於藤編。另,與其他部落不同之處在於,太魯閣族的部落通常是以幾個由兄弟親族的家庭組成,部落規模較小、人數也不多,因此採集黃藤大多是一人獨自上山,慢慢地將黃藤取下,耗費的時間和精力也較多。

通常會選擇到太陽晒得到的山谷中找尋黃藤,這樣的黃藤日照充足,品質很好。

通常會選擇到太陽晒得到的山谷中找尋黃藤,這樣的黃藤日照充足,品質很好。

挑選適合藤編的部位

瓦歷斯.哈勇在談及選擇藤編材料時提到,接近黃藤根部因已木質化,質地像粗糙的樹枝,無法做藤編材料;愈往上的藤材質地也愈嫩,色澤也愈鮮黃且帶刺。在距離藤心一公尺半的位置,其質地特別嫩、色彩鮮黃,但由於過於細嫩,也不適合作為藤編材料。同時他也表示,黃藤中段最適合作為藤編材料,他會依據製作的物品和其用途,來選取合適的黃藤部位,例如建造眺望樓時,需要較粗且長的黃藤。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