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邱瑋耀Dahu
邱瑋耀Dahu

邱瑋耀Dahu:夢想需要專業技能做基礎

追夢需要熱情 更要持續充實自己

2023/10/18

  • 文字 / 張煥鵬 powered by 原住民族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夢想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實現,光靠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等待。

布農族編舞家邱瑋耀,2020年獲得「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優選。年僅26歲的他,擁有豐富的編舞以及演出經驗,目前就讀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班,深入探索舞蹈創作與表演領域。

邱瑋耀出生在臺東延平鄉鸞山部落,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家人從部落搬到臺東市區。他從小就有旺盛的表演慾,只要聽見音樂就會隨之起舞。因此,每當家族裡的親朋好友結婚時,大人就會安排他上臺跳舞炒熱氣氛。「有時候鬧彆扭不想上臺,就在臺下大哭。哭完以後,音樂聲一響,馬上又跟著節奏手舞足蹈。」邱瑋耀說,舞蹈和飛機是小時候最愛的兩件事物,因此年少時的夢想,是成為舞蹈家和空服員。

高中是人生轉捩點 找到目標努力向前衝

「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國中即將畢業的那一年,也不想參加基測。」邱瑋耀決定報考七年一貫制的藝術領域課程,在父母的支持與鼓勵下,他順利考上臺南藝術大學舞蹈系七年一貫制學士班,這也是邱瑋耀的人生轉捩點。「追求夢想除了熱情之外,還需要專業知識作為基礎。」他深知要把興趣變成謀生技能,必須不斷地累積專業技能和實力。上了高中後,邱瑋耀找到人生目標,變得非常喜歡讀書,學業成績表現優異。大學畢業後,他持續地進修充實自己,目前是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夢想不一定會真正握在手上,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努力,以另一種方式呈現。」邱瑋耀穩健踏實地走在舞蹈這條路上,但是心中仍然對空服員的夢想難以忘懷。因為從事編舞和舞者的工作,邱瑋耀經常參與許多國內外的藝術表演,常常需要搭飛機出國。「每次坐飛機的時候,就會假裝自己是空少。」邱瑋耀覺得自己很幸運,身為飛機迷的他,雖然未能如願成為一名空服員,卻還是可以經常搭飛機到各地演出。

邱瑋耀想要透過自己的專業,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只有唱歌、跳舞的刻板印象。

邱瑋耀想要透過自己的專業,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只有唱歌、跳舞的刻板印象。

追求夢想的路上,難免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邱瑋耀以開車作為比喻,如果一路順暢地走下去,就像是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其實有點無聊。「把心態調整好,當作是行駛在蜿蜒的山路上,那會是一個很有挑戰的過程。」邱瑋耀說,夢想並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實現,光靠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等待;過程中要持續累積能量,等到夢想實踐的那一天,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時刻。

善用舞蹈專業技能 傳遞原住民族文化

「我很喜歡布農族的傳統文化。」每年4月至5月舉辦的「射耳祭」,是布農族非常重要的祭儀活動,也是邱瑋耀引以為傲的部落文化。他說,每一次參加射耳祭,都會因為部落文化被好好地傳承而深受感動。原住民族的傳統不只是樂舞,他想要扭轉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族只有唱歌、跳舞的刻板印象。於是,邱瑋耀利用自己的舞蹈創作專長和表演藝術專業,為布農族文化的傳承和保存,盡一份力量。

邱瑋耀的作品《渡冬天堂》

邱瑋耀的作品《渡冬天堂》

對於邱瑋耀而言,部落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他時常回到部落尋找創作靈感。「坐在一群長輩的身邊,聽著他們說著部落生活的點點滴滴,看似平常的對話,卻蘊含著許多智慧。」邱瑋耀說,走進部落,覺得自己的生命也被豐富了。「高中和大學階段,很喜歡把海洋汙染等環境議題當作創作主題。後來重新回看過往的創作,發現在作品中找不到創作者的存在,不知道我是誰?」於是,邱瑋耀重新挖掘家鄉的文化、布農族的文化,他的創作題材來自於本身或朋友以及部落的故事,用舞蹈作為傳遞原住民族文化的載體,創作出真實且具有溫度的作品。

邱瑋耀鼓勵年輕朋友,多去欣賞原住民族藝術家的創作,拉近自己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終會找到回家的路。

邱瑋耀鼓勵年輕朋友,多去欣賞原住民族藝術家的創作,拉近自己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終會找到回家的路。

先知道自己是誰 自然會找到回家的路

這些年來,邱瑋耀回到部落尋找創作靈感時,很常和朋友討論到身分認同和尋根的話題。「自我認同一定要回到部落去尋根嗎?」邱瑋耀小學時便離開部落,一直到了五年前才開始認真思考「我是誰?」,並展開身分探索。他認為,有許多年輕的原住民族,他們的爸爸和媽媽,爺爺和奶奶,都是都市出生長大的原住民,部落對他們而言遙遠且陌生,甚至已經找不到家族的根源。

「誠實地面對現在的生活,理解自己在做什麼,未來才可以開始往下走。」邱瑋耀認為,年輕的原住民族,特別是都市原住民,不必急著追溯家族根源這件事,而是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他鼓勵年輕朋友,多去欣賞原住民族藝術家的創作,好比是繪畫、雕刻、音樂、舞蹈等,試著用自己的思考方式去理解每一位創作者的作品理念和脈絡,慢慢地拉近自己和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總有一天,會找到回家的路。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