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獅潭 山城飄米香傳遞客庄情

2023/07/10

  • 文字 / 蘇曉音 攝影 / 王文廷、高大鈞 插畫 / 徐筠婷
LINE分享 FB分享

獅潭鄉位於苗栗縣地理位置中心,地方上流行一句古諺:「我們獅潭鄉, 兩邊有高嶺,中間直直一條坑。」精準表達獅潭的天然環境與獨特地形。地形關係,讓獅潭保留了許多客家傳統的樣貌。這回客家粄粄小旅行獅潭第一站就從中心點的新店村老街開始。

新店村位於獅潭縱谷的心臟位置,這個名字是源自於1909 年村內新開的兩間店鋪(中藥鋪與新式雜貨店),因為早期這裡幾乎沒有店鋪,開了這兩家店之後,人們就會說去「新店」,久而久之成為地名。而這兩間店鋪除了提供居民生活與醫藥用品,很快地也成為當地居民泡茶聊天的場所。人潮聚集了,商機就出現了,帶動附近的經濟開始活絡起來,並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中心,後來連行政中心都遷過來了。

在整排簡樸卻透露著歷史痕跡的房屋中,大部分的屋子已經從原本的住家與店鋪合一的模式,轉為純住家,老街昔日的商業榮景已經褪去光環,取而代之的是屬於這裡專有的寧靜。但是到了假日,就有幾家自帶明星光環的店家,總能以自身的特色吸引觀光客的注意,讓整個老街重新活絡起來,彷彿穿越時空回到民國初年那個熱鬧非凡的年代。

五顏六色的客家菜包 傳統中展現新意

在獅潭新店老街上,販售客家菜包的店家有好幾家,「邱媽媽客家菜包」算是箇中翹楚,每到週末假日,店門口總是人潮滿滿,把老街妝點得好熱鬧,成為另類的觀光景點。

和多數客家人會混合梗米與糯米製作外皮不同,邱媽媽依據多年的經驗慢慢調整,找出自己心中的完美比例,目前販售的客家米食(包括客家菜包系列、芋粄、客家粽子等)全部都使用來自花東的圓糯米,加水捏製成團,重點是原料天然且品質極佳,全程不添加任何添加物,才能做出她心中最佳的風味。

邱媽媽客家菜包內餡是蘿蔔乾切絲炒製而成,但每款卻各有風味。

邱媽媽的客家菜包,除了傳統的原味之外,她還發揮創意巧思,開發出多款不同顏色與口味的客家菜包,綠的、紫的、白的、黃的一字排開,外皮的顏色不同,是因為在粄粹(糯米與水做成的)裡加入不同的食材。雖然內餡都是蘿蔔乾切絲炒製而成,但是你可千萬別以為只是顏色不同,仔細品嘗會發現每款的風味都有些許的差異,紫山藥的淡雅、艾草的馨香、地瓜的香甜等,一一躍入舌尖味蕾,在嘴裡與帶點胡椒嗆辣感的內餡合奏,成了特殊的客家米食體驗。

「艾草粄」是客家人傳統在清明祭祖時必備的祭品,也是客家米食的經典代表之一。

這裡販售的「艾草菜包」其實就是客家人傳統在清明祭祖時必備的「艾草粄」。艾草在清明時節是主要的盛產期,客家人會取艾草製成「艾粄」當作掃墓祭品,所以艾粄又稱「墓粄」,邱媽媽為了讓它成為長年販售的商品,會在清明前後將當季的新鮮艾草先汆燙過,再放入冷凍保存,如此一來就能克服時令的問題。而「芋頭粿」則是中秋節敬神祭祖的「芋粄」,刻意使用一般人比較能理解的方式作為商品名稱,這樣能夠拉近與客人的距離。而芋粄和中秋節的關聯也與時令有關,過去農耕時代,每年農曆八月中秋節前後,是芋頭收成的季節,早期客家人視為這是豐收與團圓的象徵,於是會將含有大量澱粉的芋頭當作食材,放進日常食用的粄裡做成芋粄,敬神或拜祖先。

艾草粄

老一輩的客家人深信,清明前後吃下艾草粄,除了節氣應景,也具有補健和去汙的作用,可保護身體夏天不生膿瘡,故有「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俗語。

體驗客家經典米食 沐浴在大自然之中

因為是縱谷地形,因此獅潭鄉有許多古道,在過去只能以雙腳行遍天下的年代,自縱谷向西跨越高山是艱辛又十分困難的,因此翻越山巔的古道,成了墾民們對外交通的捷徑。新店老街附近的「鳴鳳古道」是獅潭有名的健行路線,它是早年賽夏族人狩獵的山徑,走在古道上,由於沿途人工修築的痕跡不明顯,彷彿還能感受到族人探索的那份刺激。民眾來這裡可依據自己身體狀況決定要走多遠、走多久,體驗大自然的洗禮。

從古道回到新店老街,依然可以繼續品嘗客家米食。說起客家米食就不得不提到「粄條」,其實客家粄條在台灣南北有些不同,所謂的粄條就是客家人將用「米」磨成漿製成的米食通稱為「粄」,而粄條就是將在來米磨成漿後蒸熟的「粄」切成條狀,再加以烹煮的食物。但是粄條一詞多用於北部新竹的客家聚落,南部的美濃人則稱之為「面帕粄」,因為客家人叫毛巾為「面帕」,而粄條做出來最原始的形狀如毛巾一般的「方型」而得此名。

老街上的「禾玉客家麵食館」的「炒客家粄條」,結合南北粄條的特色,在製作時有添加少許的太白粉或番薯粉,口感較有嚼勁,炒出來的粄條不易斷裂,吃起來軟而不爛,湯汁也收得恰到好處。粄條之外,或是來碗熱呼呼的「客家粄圓(鹹湯圓)」暖暖胃也是不錯的選擇。這碗粄圓裡,把最重要的辛香料充分表現,韭菜、香菜、紅蔥頭、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加上炒過的香菇肉臊,更加襯托出湯頭的鮮美與粄圓的米香滋味,紅白小粄圓在湯中相互輝映,畫面甚是好看。

一碗熱呼呼的客家粄圓,是客家米食必吃的經典之一。

這裡還有一個「神秘小徑」,就在獅潭鄉文化會館對面,短短的小徑兩邊的牆面卻集合了不少知名的漫畫人物,走在其中有種進入幻想的空間般,彷彿被超越現實的美好團團包圍一般,是很特別的體驗。

仙草DIY 來一趟食農教育

「獅潭有仙山,仙山有仙草」這句苗栗的俗諺,說明仙山仙草品質與在地人對它極高的評價。仙山的陽光充足、夠濕、也夠冷,很適合仙草生長,最初長在這裡的仙草,是以野草形式存在,當地人並不知道它的經濟價值,直到「星仙草」的第一代老闆娘,從新竹北埔嫁過來的她,在這裡發現熟悉的仙草,才讓仙草從野草變身。

曾獲得苗栗縣十大傑出農民的第二代老闆陳秉鋐表示:「即使現在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已經育種出新仙草品種,但是我還是種植野生品種,因為從媽媽開始就用野生品種,已經超過七十年的熟悉,比較清楚它的特性與膠質含量,對於後續無論是做成仙草茶、仙草凍,或是仙草雞等,都較容易拿捏掌握。」

仙草是一年一穫的農作物,但是從過年後開始栽種,到能夠做成產品送上餐桌卻需要經過三年以上的時間,因為日曬後的仙草乾,得要陳放兩年以上才能去除青草味,呈現出特有的香氣,加上熬煮也得花上八小時以上,才能獲得一鍋香濃夠味的仙草茶,這款需要依靠時間加持的美味,在這座雲霧繚繞的仙山裡品嘗,確實更能感受它的獨特之處。

日曬後的仙草乾,得要陳年兩年以上才能去除青草味,呈現出特有的香氣,做成仙草茶、仙草凍,或是仙草雞都很美味。

想要更了解仙草,也能參加「仙草DIY」課程,從認識仙草、熬煮仙草到製作成凍,都能在實際的參與過程中,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是一套完整的食農教育。入夜了,就在「仙山生態農園」住宿,感受被蟲鳴鳥叫包圍的特殊體驗。

「茶壽」流傳一甲子 最具在地特色的手工藝品

第二天往南移動到獅潭鄉最南端的竹木村,當地人習慣稱為「汶水」,因為正好位於後龍溪上游汶水溪與支流大湖溪會流處,部分溪水流經的地段屬於鬆軟的頁岩層,每遇大雨或洪水,溪水即長久混濁不清,居民因此稱之「汶水」,就是指混濁之水的意思。

這裡有位神奇的阿婆,一定得要來拜訪才行,那就是碩果僅存的「茶壽」製作技師──劉玉英,今年已高齡84 歲的她,當年為了讓在田裡辛苦工作的丈夫回到家能喝到一杯熱茶而製作的保溫設備,流傳超過一甲子,成了在地最具特色的手工藝品。

高齡84 歲的劉玉英,是碩果僅存的「茶壽」製作技師。

以稻稈編織成鳥巢狀的茶壺保溫籠,內襯棉布,以「喝茶有益健康長壽」發想,名為「茶壽」,保溫效果可維持6 到8 小時。雖然隨時代演變,茶壺保溫需求已被各種電子產品取代,但是這項獨特的商品卻被賦予新生命,成為工藝、擺飾品,甚至成了文創小物,是許多人送禮的首選。

來到汶水老街,走進「汶水茶壽」跟正在低頭以稻草編織茶壽的玉英阿婆聊聊天,從她身上感受到樂天知命的氣息,也是一種獲得。對面的汶水派出所,牆外的塗鴉則是打卡拍照熱點,來到這裡當然也不能免俗要跟風一下。

老街上有家「佳味小吃」,招牌的「客家鹹年糕」過去是過年才吃得到的客家米食,運用梗米與糯米來製作,還加入肉臊、紅蔥頭、蝦米等,這裡的做法是裹上麵糊油炸,沾著客家桔醬一起吃,鹹甜交錯的味道很是特別。當然想要吃上一碗北台灣純米的客家粄條這裡也有,或湯、或乾、或炒,任君選擇。

步行到汶水公園,可體驗一下別處沒有的特色溜滑梯,設置三座不同高度的滑梯並結合塔式攀爬架,周邊設置共乘蹺蹺板、四人搖搖樂及鳥巢鞦韆,在汶水以雙腳實地感受在地客家米食的魅力,也接觸到這裡才有的客家人智慧,「茶壽」正是其中最具代表的經典。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