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王宏恩Biung,布農族人,出身臺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2002年以第二張創作專輯《王宏恩Biung》獲得第13屆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成為第一位用原住民族母語創作得到該獎的原住民族歌手。(圖片提供/王宏恩)

王宏恩Biung創作出真實飽滿的感動

先天條件才是最大的優勢

2023/05/17

  • 文字 / 蔡舒湉
LINE分享 FB分享

曾獲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演唱人獎的歌手王宏恩,創作啟蒙大多來自部落,音樂作品也經常結合他在部落的成長記憶,並以布農文化為根基,期望藉由音樂將真正的部落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出身臺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王宏恩回憶起小時候最美好的聲音:「我家離教會不遠,禮拜天都是在族人練習唱詩歌的歌聲中起床的,那是與部落團聚的幸福時刻,所以說最美好的聲音都在禮拜天。」

自然而然在儀式感中成長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有高達七成的人都說著母語,因為務農經濟,大人多留在部落工作,隨著季節耕種梅子、玉米、花生等不同的農作物,收成時有換工機制,大家互相幫忙,部落情感連結自然相當緊密。轉型成工業社會後,青壯年外流,族人關係疏遠,也造成文化斷層。談傳承,王宏恩認為文化儀式感必須是自然而然在生活中落實的。

例如,老人家結束工作後喝點小酒,興致來了便即興哼唱。「我阿嬤經常拉弓琴排解鬱悶,身體不舒服時,就把石菖蒲切成一塊一塊,晒乾編成項鍊來趨吉避凶。」而他創作的族語歌〈Mais makuanga isang hai當心靈憂傷時〉,是為了銘記美妙的週日生活記憶,並在副歌中改編布農族古調詩歌,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老人家的集體創作。

王宏恩回憶起小時候,最美好的聲音就是禮拜天族人們在教會練習唱詩歌的歌聲。(圖片提供/王宏恩)

創作要有畫面與能感動自己

國中時參加聲樂比賽,也因此開始接觸流行音樂,在琢磨過各種技巧後,他發現自己最大的優點在於溫暖的音色,所以寫歌時會特別注重真誠直率的歌詞與唱法。「旋律好聽,並不一定能感動自己;創作一定要先過自己這關,要能感受到畫面、想像觀眾的反應。」

2000年時,他找親友組成樂團「山上的孩子」,在自創曲〈山谷裡的吶喊〉中融入大量布農族和聲,更拿下比賽冠軍。2015年晉級「中國好歌曲」總冠軍賽時,更領悟到與生俱來的條件才是最大優勢。「我在創作之中放入布農族和排灣族的古調歌謠,自己的文化放諸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演唱著從小耳濡目染的歌謠,將真實情感散發出去,才可以讓你脫穎而出,無可取代。」

克服挫折是快速成長之道

王宏恩曾因《戰舞》發片失利負債幾百萬,但他不氣餒,反而打起精神強迫自己接觸主持、上綜藝節目,甚至演出影視與舞臺劇所幸最終換回多項獎項。「跳脫舒適圈,才可以擴張自己的境界。如果事業平步青雲,我就不會有動力接觸其他工作了。」

另一方面,正因曾經多方嘗試、學習不同領域的技藝,豐富的經驗幫助他做任何事都更有方向,更能專注於情感表現,回到音樂創作後也更有心得。「我很享受不同跨界的演出形式,接觸愈多,能力就愈強,愈做愈有成就感。」

創作美好昨日傳承部落情感

感嘆部落老人家一一凋零,2022年王宏恩推出《Muskun Kata一起我們》,希望在回憶豐富的童年生活之際,也將飽滿的部落情感傳遞給新生代原住民族。〈從前從前〉以口簧琴揭開序幕,講述布農族洪水傳說,是他阿嬤從前一邊燒柴煮小米飯時說的經典神話。節奏輕快的〈一起去山上工作〉則描述換工記憶,與朋友坐搬運車上山,沿路欣賞風景、唱歌談笑。歌曲設計許多對答互動,牙牙學語的小姪兒最愛唱這首歌學族語。

王宏恩認為唱歌是表達情感的高級語言,也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事。「能創作出真實飽滿的感動,就能代表自己。不要小看自身文化,找回根源,對自己有信心,未來的路才能走得更加長遠、更有力量!」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3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