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難忘的香氣 段木香菇

林下經濟帶動發展

2023/04/17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近年林務局為了生態永續並改善林農的生計,進而推動林下經濟,而原住民族部落位居山林,剛好是段木香菇喜愛的低溫環境,非常適合種植,尤其寒流一來,生長速度變慢,菇傘長得更為厚實,更受消費者喜愛。

段木香菇偏愛攝氏十幾度的低溫,適合冬天成長,尤其寒流來的時候,生長速度會變慢,菇傘變得更為厚實,味道也更甜,如果又遇到天乾物燥的環境,香菇表皮還會龜裂,變成滋味更勝、菇形更美的花菇,菇農和消費者皆大歡喜。

林務局推動林下經濟

近年段木香菇受到重視,乃因2016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成立「林下經濟推動小組」,推廣自然資源永續經營、杜絕山林濫墾濫伐的概念,也讓私有林主或租地造林人等林農得到短期收入,轉移濫墾濫伐的作為,許多族人亦將此發展成部落產業。

此計畫經過林務局三年的規劃與試驗,2019年內政部正式將「林下經濟經營使用」納入「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下的「林業使用」項目,只要是林業用地持有人或合法使用人,都可以向管轄的鄉(鎮、市、區)公所、林務局林管處申請種植段木香菇、木耳、臺灣金線連,以及養蜂取得蜂產品。這是一種農林混合經營的方式,讓林農們在生產及生態保育上獲得雙贏,甚至為不法的山老鼠鋪上一條轉為正職的道路。

例如苗栗南庄的賽夏族族人根誌優於2022年成立「有限責任苗栗縣賽夏族原住民林業暨勞動合作社」,在自己的家鄉從事林業以及段木香菇、養蜂等林下經濟,影響了不少部落族人,包括數名過去曾經盜伐山林的累犯。在此之前,2018年他就與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洽談,消弭兩造近80年的紛爭,並在立法院簽訂賽夏族及林務局的夥伴關係,共管山林,當時林務局還遵循賽夏族傳統文化,在南庄橋下殺豬以求和解(SaSiyoS),合作社也承包了林務局的伐木業務,段木香菇因此成為合作社重點發展的部落產業。

從採野菇到養菇

過去野生香菇是原住民族山林採集的野菜之一,因為山上氣溫較低,幾乎全年都適合野生香菇生長。住在花蓮撒固兒部落的撒奇拉雅族傳統領袖徐從表示,年輕時常跟祖父一起到山上打獵,就會順便採集野生香菇,只是可遇不可求,所以不會有人特地去採,通常是在打獵途中遇到朽木時就做個記號,來回途中順便翻找一遍,運氣好就會豐收並拿回家加菜。後來許多林地被砍伐拿來種植果樹、高冷蔬菜,肥料、農藥等慣用農法汙染林地,因而比較難找到野地裡的香菇,也才會有段木香菇產業之推行與發展。

事實上,段木香菇、木耳的種植技術早在日治時代就引進,戰後廣泛被部落族人所運用,目前已成為部分部落重要的高經濟作物,從南到北都有原住民族家庭受惠,讓族人收入好轉,提升生活品質。

花蓮撒奇拉雅族傳統領袖徐從表示,後來許多林地被砍伐拿來種植果樹、高冷蔬菜,因而比較難找到野地裡的香菇,也才會有段木香菇產業之推行與發展。(攝影/林瑞珠)

平地山上皆適宜種菇

種植段木香菇時,首先要取得木頭,以前取得段木很容易,現在如果自己沒種樹,就要購買。和徐從一起在花蓮成立「花蓮縣原住民生態產業推廣協會」並擔任理事長的阿美族族人林進福表示,只要沒有香氣、不會分泌乳汁的木頭都很適合種植段木香菇,目前他們向林農購買的是楓香木,其他如杜英、相思樹也都是常用木種,可以穩定供貨,一批大概可用兩、三年。

徐從和林進福的菇場在撒固兒部落附近,屬於平地香菇,產期從10月底到1、2月,通常在寒流來襲前一、兩天,他就會翻木,也就是將段木翻轉來「醒菇」,晚上再噴水八個小時,利用氣溫、水分滋潤等變化,刺激菌種生長,讓香菇大爆發,大約六至八天就可採收。如果是在新竹、宜蘭、南投山上,氣候則較冷,產期較長,但生長的速度較慢。

種植段木香菇時需要「植菌」,也就是用機器打洞,接著種植菌種、封蠟,完成後成堆橫擺在樹林下。(攝影/林瑞珠)

南投松林部落也有幾戶賽德克族人種植段木香菇,其中一戶廖秀花表示,當地適合種植段木香菇的樹種有厚皮樹、青剛櫟、楓樹、相思樹等硬木,必須在11月到1月冬天樹木含水量較低時到山上取材,砍伐之後要先放置兩、三週,讓水分蒸發,不同樹種的放置時間也相異,通常都在12月或1月就把木材分段鋸開,放到相對溼度約60%就可植菌。

徐從表示,植菌要用機器打洞,接著種植菌種、封蠟,完成後成堆橫擺在樹林下,用塑膠帆布覆蓋讓它「走菌」,大概到4月才掀開,接著一根根整齊豎擺起來,每個月都要把段木上下翻一次,接著就等秋、冬天氣漸涼再噴水刺激,數天後就會有香菇冒出來了,菇農便可準備豐收。他也補充,原住民族所居住的地區都在郊區田野,較不受都市溫室效應影響,溫度較低,只要有樹林,大多都適合發展林下經濟,所以臺灣的平地或山上都適宜種菇,這是大自然賜予原住民族的珍貴資源。

植菌完成的木頭,需要用塑膠帆布覆蓋讓它「走菌」,大概放置數個月後才掀開。(攝影/林瑞珠)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2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