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關西 褪去茶金風華的客庄小鎮

2023/04/18

  • 文字 / 林秀娟 攝影/陳正國 插畫/徐筠婷 圖片提供/莊信賢、波比看世界、《行遍天下》powered by 客家委員會
LINE分享 FB分享

關西是坐落在台三線上的客家小鎮,過去肩負著將山林經濟物資送往貿易港口的關鍵樞紐,豐沛的文化底蘊,適合安排兩天一夜的散策路線,走逛文青小店、悠遊古道古橋、認識茶廠文史、品嘗客家美食等,用深度旅遊感受城鄉魅力。

關西舊稱鹹菜甕,日治時期被稱為關西街,因鹹菜棚的「鹹菜」日語發音與日文中關西地區相同,因而改名關西至今。提到新竹關西,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六福村,然而這座位於牛欄河與鳳山溪匯流的小鎮,四面環山,是早年將新竹一帶商旅貨物轉運到艋舺和淡水的必經之地,更是新竹縣開發甚早的區域,但繁榮會來,也會離開,隨著河運運輸沒落,公路取而代之,歲月褪去了貿易的風華,留存下來的,是更為迷人的在地文化。

從菜市場、老街找到在地風土滋味

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城市裡,最能尋味的角落,絕對非菜市場莫屬。當然關西也不例外,自日治時期就開始發展的「關西鎮公有零售市場」,每天從清晨微光之際即開始叫賣營業,除了賣生鮮魚肉蔬果外,也都有許多熟食攤外賣各色特產食物,是新竹關西唯一且最歷史悠久的市場。雖然入口不甚起眼,卻是附近居民賴以維生的重要貨品集散地,由於關西的人口結構多以客家人為主,放眼望去,市場內也有不少具有客家風味的醃漬品、鹹魚和桔子醬等,更有不少「資深」攤販,以一身好手藝,自製傳統的客家菜包、艾草菜包、鹹甜水粄、紅粄、蘿蔔粄、紅糟雞等特色小吃,無不讓人吃得津津有味,讓傳統市場成為探索關西小鎮的美味開展。

自日治時期就開始發展的關西鎮公有零售市場,除了賣生鮮魚肉蔬果外,也有熟食攤外賣各色特產食物、還有許多客家風味的小吃。

走出市場,即可彎進有「全台最短中正路」之稱的老街,全長僅200公尺,從街頭走到街尾不過五分鐘,早年是關西經濟最繁榮的「新街」。這條老街又名「石店子」,是古地名,若沿著街道往下走,便會碰上一段斜坡,因此得名。石店子老街紅磚建築仍保存相當完整,這些以夯土、紅磚、水泥和石砌基礎打造牆面,成排的木構閣樓、樑柱和屋瓦及磚砌圓拱騎樓非常古色古香,因此也吸引一些返鄉青年,以及許多熱愛老屋的藝術家和藝文人士進駐,又以石店子69有機書店為首,周邊幾間老屋也陸續群起效法,陸續開設了關西關係實驗生活壹號店、汪汪來我家實驗生活2號店、Hi Look海陸客等店舖,帶動老街的活化與重生,並在建築師羅傑推動的關西街區小招牌運動,為這些店家翻新註解,重新打造城鎮新名片。

關西街區小招牌運動

2019年以關西鎮都市計畫範圍區內街道為主,邀請在地居民一同參與規劃招牌縮小,打造舒適與在地客庄意象併齊的特色街區,已更新超過560面招牌,旅人可探訪蒐集獨特關西風景。


※照片出處為「台三線治理白皮書——一種理想生活的實踐」

自日治時期迄今的廳舍與美食

同樣在中正路上的,還有走過百年歲月的「關西分駐所」,整體園區包含有辦公廳舍、所長宿舍、四連棟員警宿舍、眷屬宿舍等,為新竹縣內唯一保留完整的警察聚落,前身是日治時期隸屬於新竹郡役所警察課之分室,戰後曾是關西鎮警察辦公廳舍,惟因空間不足,加上此地被列為新竹縣縣定古蹟,便將該分駐所將另遷新址,讓老建築以單純的史蹟面貌,配合周邊規劃為關西古蹟藝術園區對外開放。

這棟建於日治時期昭和年間的辦公廳舍,為仿興亞式牌樓設計,採洋式鋼筋水泥加強磚造的牆壁,加洗石子表面處理,屋架以木架支撐,上覆日本瓦,藉以表現進步的建造技術,是當時十分流行的建築樣式。分駐所後方保有完整的日式木造宿舍群,一旁的員警宿舍經修葺後,成為展演交流空間;另一邊是近年剛開放的所長宿舍,於2022年轉型為「今朝松茶屋」,為紀念日治時首任所長佐藤今朝松,其中最有特色之處,為建築修復時,發現宿舍緣側走廊地板為「鶯聲地板」設計,是只要有人在地板上走動,就會發出如黃鶯鳴叫的聲音,相當特殊,館內亦結合客家戲曲、崑曲,用茶飲搭配特色茶點,讓這裡變成關西大客廳,悠閒地感受藝文時光。

為紀念日治時首任所長佐藤今朝松,關西分駐所所長宿舍於2022年轉型為「今朝松茶屋」。

閒晃至此,中午自然不能錯過傳承四代的客家料理「清香飲食店」。踏入這家經營已近九十年的客家老字號,樸實無華的餐廳,由幾張傳統大圓桌組成,光從牆上貼著的名人照,就可看出其受歡迎的程度。其中客家招牌菜炒粄條是桌桌必點的菜色,使用在地獨賣的純米粄條,沒有任何添加物,所以特別能巴住油蔥與肉絲香氣;另外扁麵則是挑選同為老店的「振興關西扁麵舖」,僅用肉絲、豆芽、韭菜和油蔥下去炒,味道純樸且能吃到客家扁麵的Q彈,冬季還有應景的酸菜肚片湯及控肉燜筍,無論各種大菜小食,都能滿足饕客們的胃。

除了「清香飲食店」外,傳承了超過一甲子的「ㄤ咕麵」也是個好選擇,店名源於阿公對孫子ㄤ咕ㄤ咕的逗童聲,選用「振興關西扁麵舖」所製的扁麵,再搭配豆芽、韭菜及香蔥油、油膏,看似簡單卻十分美味,更乘載了關西在地人的成長回憶,各式特色小菜,如有著淡紫色澤的「花生豆腐」、整條都可食用的「仙草秋刀魚」、醬料帶酸辣口感的「紅糟肉」,也不容錯過。

「ㄤ咕麵」看似簡單卻十分美味,更乘載了關西在地人的成長回憶。

從紅茶發酵出關西的黃金年代

關西的歷史脈絡不僅緊扣著客家美食,紅茶更是影響在地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關西由於氣候與地形優良,製茶業蓬勃發展,具規模之茶廠就有二十多家,曾經,關西的紅茶足跡,遍及全球五大洲,在1930年代,當時人口不到三萬的小鎮,卻已經是世界茶產業的中心,堪稱是關西茶業的黃金年代,造就了「小城鎮大奇蹟」,其中創立於1937年的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更是其中翹楚。

由羅氏家族及關西地區其他股東合資成立「台灣紅茶株式會社」,為當時台灣十大貿易公司之列,主要為整合關西地區所產之茶葉,直接外銷海外市場,由於品質精良,還被日本皇室指定生產「獻上茶」以供皇室飲用。不過關西茶業逐漸沒落後,台紅改以生產綠茶為主,除每年持續生產十萬斤以上的茶葉外銷,2004年更規劃「台紅茶業文化館」,將過去生產製造茶葉的老茶廠,轉變為一間活的茶業博物館,為認識茶業的最佳教材,並規劃導覽行程,讓人能深度了解在地茶故事。

台紅規劃的「台紅茶業文化館」,將過去生產製造茶葉的老茶廠,轉變為茶業博物館,保留下輝煌的歷史與珍貴的早年製茶工具。

在日治時期留下的老茶廠內,彷彿掉進時光隧道,保有半磚造半木造的建築內,以結構完整的木造樑柱與天花板,見證關西茶業的歷史風華。兩層樓的空間內,結合關西茶葉和外銷茶業的相關史料,悠悠轉述台灣茶業發展的榮景,另外坐落在二樓的骨董級木造倉庫,外牆上,釘滿早年外銷時茶箱使用的金屬刷版,刻著茶業品項、港口名、品牌標誌等,宛若走進電影中的老場景,透過導覽人員解說,更能認識關西茶產業的人文歷史。

同樣也見證關西茶產業輝煌年代的還有「錦泰茶廠」。自1936年創立的茶廠,傳承至第三代,如今雖然已轉型為觀光茶廠,但仍保有紅茶、綠茶、碳焙烏龍茶,以及因應在地客家文化而推出的老柚茶、酸柑茶等茶葉生產線,並挪出部分空間成立茶葉歷史文物館。在近千坪的廠房內,可看見從日治時期留存至今的炒菁機、乾燥機及許多茶葉文物,各種大型機具無不是用以生產當年外銷海外的大量需求,文化館內牆上則以掛滿牆的茶獎狀,及玻璃櫃中擺滿走過一甲子的茶樣,將關西的製茶精神飄香傳承。

「錦泰茶廠」擁有紅茶、綠茶、碳焙烏龍茶,以及因應在地客家文化而推出的老柚茶、酸柑茶等茶葉生產線。

走訪古橋與廟宇悠遊關西之美

走訪茶葉歷史過後,傍晚可至橫跨牛欄河上的「東安古橋」,欣賞落日餘暉的美景。貫穿關西的牛欄河,與當地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早年以挑擔運輸的時代,新竹地區的貨物在關西匯集之後,就沿著牛欄河左側的柯子崎古道運(挑)往龍潭的三坑子,牛欄河經過整治過後,現已成為親水公園,其中又以被列為新竹關西八景之一的東安古橋最有亮點。古橋興建於1927年,是鎮內歷史最悠久的石砌五拱橋樑,橋身以當地特色建材方解石構築而成,造型典雅,在古橋旁還有為了紓解交通,仿造其樣式而造的新橋,兩者並立,形成難得一見的特殊景象。若循階梯步行至親水公園,不僅可探見在地完整且豐富的水中生態,還有幫助魚兒上溯洄游的魚梯,清涼的水氣迎面拂來,令人心曠神怡。

傍晚在東安古橋邊散步,不僅可以欣賞落日餘暉的美景,晚上的東安古橋配著燈光,不同於白天,別有一番滋味。

關西之美並非一日就可一網打盡,夜晚不妨入住當地民宿,作為探訪關西小鎮的休憩站。用紅磚砌築的民宿,別具特色,有不同房型可容納不同人數的旅客,並規劃有大面積的花園及咖啡廳,一旦走進園區,即可聆聽蟬鳴、鳥鳴及不絕於耳的潺潺流水聲,放眼望去除遍植櫻花、紫牡丹及楓樹外,尤其四、五月油桐花季時,將民宿暈染一片白色花毯,好不浪漫。

一早醒來,享用民宿早餐過後,可以前往在地信仰中心「太和宮」參拜。坐落在大同路的廟宇,緊鄰鎮內老街市場,又稱為三界廟,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廟內供奉三官大帝,迄今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經過兩次遷址才擇遷於現址,是縣定古蹟,雖然幾度歷經修建與改建,但三川殿及正殿大木構架及雕刻卻是深具歷史價值,特別是木作部分,像是計心、偷心造斗拱,層層上挑,彰顯廟宇的壯麗,還有出自名匠姚自來之手的剪粘、泥塑及交趾陶,為廟宇展現工藝之美。

循先人之路牽起開墾記憶

廟宇保佑了地方發展,而先民拓墾的辛勞則記載在古道上。樟之細路是指北起桃園龍潭,南至台中東勢,沿著台三線鄉鎮附近的山林古道,在十九世紀曾經是砍伐樟樹,製造樟腦的山徑,早年客家人將樟腦、茶或高經濟價值的農產品,沿著細路運送至港口,再外銷至全世界,其中連接芎林與關西的「飛鳳古道」,正是現今樟之細路的一段。循著中正路接南華路口,從入口處的百齡亭,即可走入昔日為關西與芎林鹿寮坑地區物資來往的挑擔路線。

樟之細路

早期是天然的樟樹林,沿著台三線範圍,串聯桃園龍潭到台中東勢的農路小徑,經過新埔、關西、芎林、竹東、橫山、北埔、娥眉、南庄、三義、頭屋、獅潭、公館、大湖、卓蘭等客家小鎮。英文名為Raknus Selu Trail,Raknus在泰雅族、賽夏族語中是樟樹的意思,Selu是客語小徑之意,這地域容納了多元族群。

短短兩公里多的路程,來回僅需兩個小時,沿途坡緩易行,以健行來說,屬於休閒輕鬆的路線。曾經古道因少有人使用而逐漸荒廢,不是被開發為公路,就是變成當地農民的產業道路,但隨著古道價值逐漸被重視,經過民間單位的維護,部分路段以手作步道工法鋪設完善,讓百齡亭到十六分山間部分路段仍保有舊時風貌,可看見老聚落、建築、茶亭、田園等豐富的生活痕跡,到中段還能遠眺撫度山立善寺、錦山與馬關連峰等風景,既承載百年來的歷史回憶,也能讓走在上頭的人們,感受古人篳路藍縷開闢出來的辛勤結晶。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