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文化的起源與功能 原住民族靈界的譯者
2023/04/10
- 文字 / 林瑞珠
當人遇到神,或遇到魔神仔、冤親債主時,無法溝通怎麼辦?不用緊張,找「靈界的譯者」就對了!在原住民族的傳統部落社會中,「巫師」就擔任這個角色,藉由神靈授予的靈力來幫助人消災解厄。
當人們在生活上面臨各種難題時,許多人會求神問卜,就要透過「靈媒」,在原住民族的社會中即是「巫師」,他跟一般通靈者不同,具有「神的代言人」的部落地位,會替前來問事的族人指點迷津,必要時則作法化解;如果根本沒有靈來擾亂,巫師也會進行祈福儀式,或是提供給患病者一些青草藥,勸說、慰問家庭失和者等等,兼具教育及心理諮商的工作。而除了平日為人治病、治喪、除穢之外,巫師最繁重的任務就是祭祀工作,祭典期間族人都得仰賴巫師與神靈溝通來完成祭儀。
「巫」的起源與觀念翻轉
臺灣原住民族的「巫」文化基礎,在基督教尚未進入部落之前,是很普遍存在的泛靈信仰,巫師在部落中的地位相當重要,因為他能與神靈溝通,是人和神之間的信息橋梁。不過,自從17世紀荷蘭人、西班牙人先後來臺設立經貿據點,並為了有效管理原住民族,引進基督教傳教士到部落設立教堂及學校,強迫小孩就學,藉由宗教力量改變原住民族的思想行為後,就使得這種「一神教」、「唯一真神」的信仰模式直接衝擊到原始部落傳承已久的泛靈信仰(中研院民族所劉璧榛研究員表示,直接引起大規模衝擊、集體改宗的時間點為二次大戰後,1950 年代)。然而,近二十餘年來,受西洋占星風行全球的影響,臺灣有許多人學了占星術之後自稱「巫師」,加上世界各地的薩滿巫術頗受歡迎,國外也有許多靈媒,臺灣的民間信仰中其實也有神明的乩身接受信眾問事,如此看來,與「巫」同類的人並不算少,舉凡種種,都連帶影響著原本愈來愈式微的原住民族巫文化,引領大眾探尋未知的世界,也招來許多好奇的眼光,甚至還有非原住民族拜師學巫的例子,可以說現代年輕人對於「巫」的觀念已與過往截然不同,往更正向的方向發展。
阿美族的巫師(sikawasay)要遵守的規定非常 嚴格,例如終身不能吃蔥、蒜、羊、雞、兔肉。
需具備正直人格並遵守相關規定
在原住民族社會中,並非有通靈能力就可以當巫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資格, 尤其在道德人品以及生活自律上特別要求。例如邵族的「先生媽」,也就是祭典的靈魂人物「ShinShin」,必須交給已婚女性擔任,其產生的要件是當過「年祭」主祭者的妻子,夫妻健在又有兒嗣,且經過族中長老或族人的推舉才有資格,同時要懂得族語,並由資深的先生媽們帶領,選擇適當的日期、時間,坐船到拉魯島(Lalu),即邵族的最高祖靈地,進行求巫拜師的儀式,接著在拉魯島最高祖靈的默許下,才能正式擔任先生媽。阿美族的巫師(sikawasay)要遵守的規定也非常嚴格,里漏部落的巫師團團長陳勤蘭表示,阿美族巫師終身不能吃蔥、蒜、羊、雞、兔肉,儀式期間不能吃葉菜和魚肉、不碰生水、不遠遊、不能有男女之親,而這一切禁忌都是為了與世俗劃清界限。
臺東紅葉部落的布農族巫師古天生則指出,布農族的巫師神是石頭神(中研院民族所劉璧榛研究員表示,「石頭」在此不等於神, 而是一種媒介),會自己找尋可以傳承的人選,其中,人格健全、言行合宜是必要條件,以免日後以巫術害人;另外,還得經過十餘年的學習,並且通過現世師父及靈界石頭神之考驗,才能正式立巫。
邵族先生媽必須交給已婚女性擔任,除此之外還有眾多條件,且必須經過規定的儀式,在拉魯島最高祖靈的默許下,才 能正式擔任。
接受問事並處理疑難雜症巫師平日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接受民眾的問事,例如鄒族的安金立巫師,上門來找他的人不只是鄒族人,還有其他族人、平地人、外國人等等,多半都是因為生病或覺得中邪而來。例如,曾有人拿著孩子的衣服來問事,說孩子感冒兩、三個月了,吃藥都不會好,希望他幫忙看看,安金立聽完後馬上作法,替來者祈福和驅邪,讓孩子的身體強壯一點。另外,也有人覺得生活不順,或是帶著還在讀書的孩子來祈求成績進步;還有一對排灣族夫妻,結婚七、八年都無法成功懷孕,嘗試過試管也不成功,所以也來給安金立看看。
這些人問事過後,安金立巫師都沒有收費,只收下他們帶來的祈福米,以及放在米下面的幾個零錢。安金立表示,巫師的工作本來就是替神辦事、為人服務,所以不收費。這是普遍的現象,其他族的巫師大致也是如此。
接受民眾問事並解決疑難雜症為原住民族巫師的平日工作之一,例如鄒族的安金立巫師會替來者祈福、驅邪。
*本文由alive專案企劃製作
追蹤我
※原文出自《青少年雜誌期刊》No.102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