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勒嘎 ‧ 舒米:不要害怕挑戰

用影像說部落故事

2020/11/19

  • 文字 / 撰文╱張煥鵬 圖片提供╱勒嘎 ‧ 舒米
LINE分享 FB分享

擁有一半阿美族血統的勒嘎‧舒米,在臺南出生長大,退伍後,他回到母親的故鄉,重新找回遺忘許久的原住民身分,也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未來─導演。

在小學二年級以前,勒嘎‧舒米有大半時間都在花蓮的港口部落度過,那是一段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小學三年級,因為父母離異的關係,他跟隨父親到臺南關廟,離開了母親和部落。「關廟是一個種鳳梨的農村小鎮,相較於靠海的部落是截然不同的環境。」勒嘎 ‧ 舒米說,轉學到南部的小學之後,發現全校只有自己是原住民族,完全聽不懂臺語的他,在其他小朋友的眼中,變成了一個很不一樣的存在。

勒嘎 ‧ 舒米

族 別:父親漢族、母親阿美族
族 名:Lekal Sumi Cilangasan
出生地:臺南
作 品:2018《十年台灣》、2017《巴克力藍的夏天》、2015《太陽的孩子》、2016短片《ILISIN》、2012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



回到媽媽家鄉 尋找曾經遺忘的身分

身處在全然陌生的環境裡,勒嘎 ‧ 舒米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慢慢適應。上了國中後,勒嘎 ‧ 舒米已經可以用臺語和同學對談了,他刻意隱藏原住民族的身分,讓自己變成南部小孩,試著融入漢族生活圈。「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重新回到部落。」退伍後的勒嘎 ‧ 舒米,原本打算回南部找工作,但是鄉下的就業機會有限,以前的高職同學大部分都在南部做工,他彷彿一眼就看見自己未來的生活樣貌。

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的勒嘎 ‧ 舒米,想起了遺忘許久的部落和原住民族身分。於是,他回到媽媽的故鄉,想要重新找到自我。「每一次回到部落學習到的事情,都帶來滿滿的收穫。」勒嘎‧舒米說,原住民族的生活方式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大自然就是自己的老師,這是在城市中無法學到的。

拿起攝影機 發現自己存在價值

因為勒嘎 ‧ 舒米的母親計劃復耕荒廢幾十年的梯田,於是他和朋友借了一臺攝影機記錄這段過程,透過影像拍攝的過程,勒嘎 ‧ 舒米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完成了首部紀錄片《海稻米的願望》,更因為這部作品讓他有機會認識導演鄭有傑,開啟了拍電影《太陽的孩子》的契機,勒嘎 ‧ 舒米正式走向導演之路

勒嘎 ‧ 舒米回到部落後,學會與大自然相處的道理,更透過鏡頭傳達給更多人。


透過影像記錄部落的事,讓我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回想起第一次拍攝紀錄片的點點滴滴,過程雖然很辛苦、也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是勒嘎 ‧ 舒米卻擁有以往沒有的踏實感。「我曾經拍攝部落老人編織的過程,他們看見影像成品之後,都非常開心。」透過影像的敘述,可以讓更多人認識不一樣的族群文化,也讓更多人看見部落,這也是他一直堅持下去的動力

心靈Q & A

問: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對未來感到徬徨怎麼辦?
勒:年少的我,也曾經對未來茫然。現在的時空背景和我當年很不一樣,我覺得現在是網路非常發達的時代,無論你在城市或部落,都可以利用網路做很多事情,以及學習各項新事物。不要害怕嘗試新的事物,勇敢地試試看,只要願意開始就有成功的機會

問:因求學的關係,要離開熟悉的部落,很擔心到了新環境會不會受到歧視?
勒:其實歧視這件事一直都存在,不只是在臺灣,在全世界都會遇到。不要因為自己的外表、膚色或種種因素而擔憂,大大方方表現出自己原有的樣子,無須理會旁人不友善的態度,勇敢地做自己

問:請和原住民青少年分享一句鼓勵的話語。
勒:不要放棄。很多人都曾經有過放棄的念頭,包括我自己。人生旅途中,總會碰到各種難關和挑戰。每當想要放棄的時候,我都會告訴自己,不要害怕、勇敢地去面對它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79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