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意外的欣喜
近些年,我不是在旅途中,就是正準備踏上旅途。我的啟程,不是為了抵達;抵達,也是為了再啟程。我的旅程沒有特定目標,但求隨興而行;正是這種無所謂的心情,不時有著意外的欣喜。
今夏,為搭乘由英國南安普敦港口(Southampton)出發的郵輪,路過倫敦停留,恰逢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展出當代藝術重量級人物——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的攝影作品。既然來得巧,當然要前往朝聖了。不料,我一踏入售票大廳,立即被節慶般亢奮的喧譁人潮吸引。當天正在舉行Offprint London倫敦藝術書展活動,我情不自禁擠進人潮中。
這是一個藝術氣息很濃烈的書展,不只出版的形式、內容和目的相當非典型,氛圍更是特殊。書展有DJ放音樂已夠另類,且全是很High的樂曲,有拉丁、搖滾、重金屬⋯⋯有如嘉年華會般熱鬧、歡愉。現場甚至也賣酒,一邊喝酒一邊逛書攤,而且是在藝術館大廳,絕對是酷斃了!人潮絡繹不絕,演講、座談、簽書會,一場接一場,持續不斷。場中的巨大看板:「自我出版的快樂」(Be Happy By Self Publish.),恰是最佳描述。
參展的出版商、作品、形式相當多元、另類。有些「書」絕對是孤本。我看到一本手作小冊子《威尼斯的一天》,薄薄二十頁左右的小版本,有照片、插畫、筆記、手繪地圖、黏貼卡片⋯⋯是位不知名作者在威尼斯一天的紀錄。只要三十英鎊(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九十元)就可帶走作者一天的人生經驗,也算值得。我很想買下,但又不捨占有它。我幾次拿起、幾乎掏錢,最終還是放回攤桌上。我更希望有博物館能蒐藏、展示這種一般人的生活,讓更多人分享平常但多元的人生體驗。
這是泰特現代藝術館第三次舉辦的Offprint London書展,每年超過七千人參加。今年有來自十五個國家的當代藝術、攝影和平面設計的一百四十位獨立和實驗出版商參與。這是LUMA基金會支持藝術、建築、設計、人文和視覺文化領域的平台,每年舉辦Offprint London及 Offprint Paris兩個展覽活動來支持獨立、實驗和社會參與的出版商。
直到晚間十點藝術館打烊,我被管理員請出場,才帶著滿懷欣喜離去,完全忘了提爾曼斯的展覽。回旅館途中,我思索著,台灣的獨立出版是否太嚴肅了,出版應該是令人快樂的事。
郵輪之行結束後,為了國際攝影節到了南法的亞爾(Arles)。亞爾有些耳熟吧?或許你猜到了,正是梵谷被送進療養院的小鎮,也是畫作〈夜晚露天咖啡座〉和〈黃色的臥室〉創作的地方。來此不尋覓點梵谷的蛛絲馬跡,似乎說不過去。
二○一四年才開放參觀的亞爾梵谷基金會(The Fou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Arles)展館,只展出八幅梵谷畫作,一定程度上反映梵谷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但是畢竟單薄了些,我不免有些失落。就在我悵然、即將離去時,無意間看到隔壁展廳竟正展出愛麗絲‧奈耳的回顧展(Alice Neel: Painter of Modern life,一九○○—一九八四)。奈耳可是二十世紀具代表性的肖像畫家,她為女性主義者凱特‧米勒(Kate Millett)畫的肖象,刊登在一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時代雜誌》封面,引發廣泛迴響。我當下心情,猶如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雖然他一直以為是東方)般興奮。
名策展人傑瑞米‧萊維森(Jeremy Lewison)彙整了奈耳在早、中、晚期不同生活環境下創作的作品,不同的題材、視角、畫風,強烈展現了畫家各階段的創作風格。出生費城的奈耳,一生的生活和創作幾乎都在紐約。她曾在紐約底層生活一段時間,此時畫作主題聚焦在基層生活;其後,搬到紐約上西區,並打入普普藝術開創者安迪‧沃荷的藝術圈,開始畫女性及其胴體。我也終於目睹了奈耳為安迪‧沃荷畫的肖像畫(Andy Warhol,一九七○)。裸露上半身的沃荷,變形身軀上頂著一張自負傲驕的臉,直白呈現了紐約藝術教父的另一真實面貌。離開展廳時,我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暢快心情。
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物,大都興趣缺缺;反之,更珍惜意外的驚喜。打開一層層包裝紙包裹下的禮物,總是給人期盼的喜悅。你可以想像,耶誕樹上吊著沒有包裝的禮物,是何等掃興。我不排斥計畫中的旅程,但也享受意外帶來的樂趣。哥倫布雖然沒抵達計畫中的東方,卻竄入預料外的新大陸。意外的發現,不正是旅人啟程探索的原動力?
今夏,為搭乘由英國南安普敦港口(Southampton)出發的郵輪,路過倫敦停留,恰逢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展出當代藝術重量級人物——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的攝影作品。既然來得巧,當然要前往朝聖了。不料,我一踏入售票大廳,立即被節慶般亢奮的喧譁人潮吸引。當天正在舉行Offprint London倫敦藝術書展活動,我情不自禁擠進人潮中。
這是一個藝術氣息很濃烈的書展,不只出版的形式、內容和目的相當非典型,氛圍更是特殊。書展有DJ放音樂已夠另類,且全是很High的樂曲,有拉丁、搖滾、重金屬⋯⋯有如嘉年華會般熱鬧、歡愉。現場甚至也賣酒,一邊喝酒一邊逛書攤,而且是在藝術館大廳,絕對是酷斃了!人潮絡繹不絕,演講、座談、簽書會,一場接一場,持續不斷。場中的巨大看板:「自我出版的快樂」(Be Happy By Self Publish.),恰是最佳描述。
參展的出版商、作品、形式相當多元、另類。有些「書」絕對是孤本。我看到一本手作小冊子《威尼斯的一天》,薄薄二十頁左右的小版本,有照片、插畫、筆記、手繪地圖、黏貼卡片⋯⋯是位不知名作者在威尼斯一天的紀錄。只要三十英鎊(約合新台幣一千一百九十元)就可帶走作者一天的人生經驗,也算值得。我很想買下,但又不捨占有它。我幾次拿起、幾乎掏錢,最終還是放回攤桌上。我更希望有博物館能蒐藏、展示這種一般人的生活,讓更多人分享平常但多元的人生體驗。
這是泰特現代藝術館第三次舉辦的Offprint London書展,每年超過七千人參加。今年有來自十五個國家的當代藝術、攝影和平面設計的一百四十位獨立和實驗出版商參與。這是LUMA基金會支持藝術、建築、設計、人文和視覺文化領域的平台,每年舉辦Offprint London及 Offprint Paris兩個展覽活動來支持獨立、實驗和社會參與的出版商。
直到晚間十點藝術館打烊,我被管理員請出場,才帶著滿懷欣喜離去,完全忘了提爾曼斯的展覽。回旅館途中,我思索著,台灣的獨立出版是否太嚴肅了,出版應該是令人快樂的事。
郵輪之行結束後,為了國際攝影節到了南法的亞爾(Arles)。亞爾有些耳熟吧?或許你猜到了,正是梵谷被送進療養院的小鎮,也是畫作〈夜晚露天咖啡座〉和〈黃色的臥室〉創作的地方。來此不尋覓點梵谷的蛛絲馬跡,似乎說不過去。
二○一四年才開放參觀的亞爾梵谷基金會(The Foundation Vincent Van Gogh Arles)展館,只展出八幅梵谷畫作,一定程度上反映梵谷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但是畢竟單薄了些,我不免有些失落。就在我悵然、即將離去時,無意間看到隔壁展廳竟正展出愛麗絲‧奈耳的回顧展(Alice Neel: Painter of Modern life,一九○○—一九八四)。奈耳可是二十世紀具代表性的肖像畫家,她為女性主義者凱特‧米勒(Kate Millett)畫的肖象,刊登在一九七○年八月三十一日的《時代雜誌》封面,引發廣泛迴響。我當下心情,猶如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雖然他一直以為是東方)般興奮。
名策展人傑瑞米‧萊維森(Jeremy Lewison)彙整了奈耳在早、中、晚期不同生活環境下創作的作品,不同的題材、視角、畫風,強烈展現了畫家各階段的創作風格。出生費城的奈耳,一生的生活和創作幾乎都在紐約。她曾在紐約底層生活一段時間,此時畫作主題聚焦在基層生活;其後,搬到紐約上西區,並打入普普藝術開創者安迪‧沃荷的藝術圈,開始畫女性及其胴體。我也終於目睹了奈耳為安迪‧沃荷畫的肖像畫(Andy Warhol,一九七○)。裸露上半身的沃荷,變形身軀上頂著一張自負傲驕的臉,直白呈現了紐約藝術教父的另一真實面貌。離開展廳時,我有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暢快心情。
人對於顯而易見的事物,大都興趣缺缺;反之,更珍惜意外的驚喜。打開一層層包裝紙包裹下的禮物,總是給人期盼的喜悅。你可以想像,耶誕樹上吊著沒有包裝的禮物,是何等掃興。我不排斥計畫中的旅程,但也享受意外帶來的樂趣。哥倫布雖然沒抵達計畫中的東方,卻竄入預料外的新大陸。意外的發現,不正是旅人啟程探索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