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90後倫敦創業記 - 張爾宬用刈包推廣台灣文化

BAO London讓英國人大口咬刈包、喝台啤、乾葛瑪蘭威士忌

2016/09/09

LINE分享 FB分享

我和張爾宬約在位於倫敦Fitzrovia、7月才剛開幕的BAO餐廳見面做專訪,雖然已經從別的媒體看過她的照片,見到她本人時卻還是很驚訝:我不想顯露自己老學究的一面,但她真的就是書上寫的”清新脫俗”,即便是穿著BAO的制服,看起來還是很像在誠品打工的女大生,怎麽都很難把她和三家刈包店的老闆聯想在一起。 

張爾宬,1990出生於台北市,今年26歲的她,14歲時到英國Kingston唸中學,畢業後進入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Slade School就讀藝術,求學期間認識了她的華裔英國籍老公Shing,因為兩人都喜歡美食,也喜歡創作,於是結合了兩件他們喜歡的事,進而有了開創意餐廳的念頭。
Shing來自英國諾丁漢的餐飲世家,和他學Fashion Technology的姐姐Ting從小在耳濡目染下,也對美食極有興趣,對於經營餐廳更不陌生。雖然張爾宬自小就離開台灣,但她對家鄉還是有很深的感情,尤其是對美食的印象更是深刻,因此在有了創業的想法後,三人便在Ting家裡的後院找親朋好友來試菜,做了幾場Pop-up(閃賣)試賣反應都不錯,隨即在倫敦的創意市集蓋了一個六人座的小木屋,每個星期六中午固定開賣,沒想到竟然大受好評,最多曾在一個周末內創下賣出1000顆刈包的記錄。 

有了這次的經驗,他們三人更堅定了從事餐飲業的決心,於是在2015年到台灣展開一趟以食物為主題的旅程。從台北到台南、從夜市小吃到精緻台灣菜,旅程中除了造訪台北永康街、寧夏夜市、台南街區等,他們也到了新店山區裡的製麵場親手製作麵條、在紫藤廬泡茶喝茶、去海港邊品嘗新鮮的海產。那是一個很有趣的經驗,讓一些從來沒有到過亞洲的英國人認識台灣的飲食文化,也讓張爾宬再次更深入地體驗台灣小吃和街頭美食,尤其是對刈包的組合覺得特別驚豔,因此在旅行時萌生了BAO的概念。

2015年,他們的第一間BAO餐廳在倫敦最熱鬧的Soho區開幕,除了刈包外更推出多樣菜色,譬如台式炸雞排、台式泡菜等,他們堅持選用最好的食材,除了尋找英國本地的供應商,還大量採用來自台灣的原料,致力於提供顧客他們三人自己也喜歡的菜餚。配合食物的精緻路線,張爾宬和老公也親自參與餐廳內部的設計工作,譬如BAO的logo、購物袋、毛巾、經典的crying man T-shirt,也都出自兩人的手筆,他們從藝術學校得到的訓練就是把想法付諸現實,如同把對食物的想法呈現在客人桌上。整體來說,除了食物之外,菜單的設計、室內裝潢的規劃,甚至到品牌設計,也都是他們自己的心血。 

張爾宬希望所有來到BAO的客人,能在輕鬆的氛圍下品嘗用心製作的佳餚,她對自己的期許是”從裡到外的每一個小細節建構出愉快的用餐經驗”,果然在三人的努力下,第一間BAO餐廳很快就在倫敦打開知名度,除了得到英國獨立報美食評論家Lisa Markwell的報道,更得到英國媒體評選為倫敦最佳10間新興餐廳的殊榮,令這間不能訂位的餐廳每天從開店前門口就排滿長長的隊伍,人潮從中午12點到下午3點餐廳休息間從來沒有中斷過,晚餐時間也是一樣門庭若市。 

巨大的成功加速了第二間BAO餐廳的誕生,在BAO Soho開幕一年後,BAO Fitzrovia於2016年7月正式營運,延續第一家餐廳的氣勢,新餐廳店面雖然更大了,卻也是坐無虛席,而且門口排隊等待的人潮還更多,雖然只是午餐時間,許多在門外等候的英國男士已經人手一罐台灣啤酒,我住在英國5年多,還是第一次看到餐廳有賣台灣啤酒,當下覺得很感動!除了台啤,BAO還有賣葛瑪蘭威士忌,更難得的是,仔細看BAO的雞尾酒單,竟然每一款都是華人電影的英文譯名,並且以台灣名產入味,就拿我喝的Ashes of Time(東邪西毒)來說,就是用豆漿、芭樂汁和挪威Linie Akvavit酒調製而成,另一杯The Terroriser,更是取名自台灣導演楊德昌的名片《恐怖份子》,成分則是威士忌和台灣坪林的茶冷泡烏龍茶與新鮮番石榴,張爾宬推廣華人藝術電影和台灣食材的用心可見一斑。 

問張爾宬在短短時間從一家店擴展到現在的三家,成功的關鍵是什麼?她説就是”努力不懈”四個字,這個年僅26歲的小女生,告訴我她的創業路程就是每天眼睛睜開到睡著的那一刻,都不斷在想著店裡的事情。問她創業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她認為找到對的員工一起工作是最大的挑戰,現在已經有70位左右工作夥伴,都來自不同國籍,也因為打工旅遊簽證的關係,BAO雇傭了一些來自香港和台灣的員工,他們也許不是最有經驗的,但在製作刈包時,他們通常會比較快找到技巧,或是知道刈包呈現的模樣和味道。最後,張爾宬給所有想在倫敦創業的台灣人一些忠告: 

1.想到就要做,尤其是自己認同的事,就要付諸實際行動去執行。
2.要能夠廣納各方意見,還要學會在實際與理想中找到平衡點。
3. 專注於當下,要做就做到最好。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