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老職人傳統工藝, 挑戰世界舞台(攝影者:李明宜)

台灣鑼鼓名匠

老職人傳統工藝, 挑戰世界舞台

2016/04/21

LINE分享 FB分享

象徵世界設計最高殿堂的義大利米蘭三年展中心,響起台灣人熟悉的民俗樂音:銅鑼聲,傳統樂器竟以工藝之姿登上國際舞台!二○一一年這件一鳴驚人的作品〈鑼鐘〉背後,藏有來自宜蘭林午鐵工廠師傅林烈旗的畢生技藝,將北管鼓吹樂常見的銅鑼淬煉出藝術價值,藉由定音調校技巧,非但讓鑼面盡量輕薄,樂聲品質亦絲毫不打折扣,維持林午鐵工廠自一九四五年成立至今,曾獲頒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的好口碑。林烈旗也為專業演奏團體如朱宗慶打擊樂團,客製多達六十面一組的音階鑼,打破以往認為銅鑼只求響亮無法演奏的印象。

另外,於一九二七年創立的「响仁和吹鼓廠」(仁和鼓藝工坊前身),同樣顛覆北管鼓樂器的沉悶個性,第二代傳人王錫坤扎實的繃鼓皮技術,不僅延長耐用度,更能依照表演者需求量身打造音階,而且他還想進一步挑戰工藝創新,跨界運用生漆與浮染等技法,跳脫原本以大紅、原木色為主的傳統保守風格,甚至嘗試製作八角形鼓,翻轉鼓必定是圓弧狀的外貌。林烈旗和王錫坤以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知識,融入與時俱進的創意,開創傳統樂器嶄新格局,讓鼓及銅鑼成為雅俗共賞的工藝品。

【延伸閱讀】

鑼鐘 遠征米蘭三年展
林午鐵工廠師傅林烈旗與A.M ideas設計師林宛珊、陳韻如合作,以歐式咕咕鐘當靈感,構思這組銅鑼及時鐘機械搭配的〈鑼鐘〉,整點報時由東方敲鑼聲取代。設計師最初僅規畫鑼面輕薄外觀,樂理部分借助林烈旗的老到經驗,首先定下鑼聲音階高低,再解決輕薄鑼面不利共鳴、影響音色的難題,並且在鑼心、鑼面和鑼邊再裝飾3種不同花紋。荷蘭設計大師Gijs Bakker及米蘭三年展中心館長Andrea Cancellato皆對林烈旗手藝留下深刻印象。

鼓樂器 風靡國內外
台灣知名優人神鼓、朱宗慶打擊樂團皆使用响仁和鼓藝工坊作品,師傅王錫坤將傳統繃皮技藝精緻化,不僅大幅提升鼓樂器的耐用壽命,還能調整音階高低組合。重視聽覺享受外,王錫坤另熱中鼓身細節裝飾藝術,除了自學漆器技術運用於製程中,更以撕畫、浮染等多媒材手法創作,這些鼓工藝作品,已蒐藏於「响仁和鼓文化館」,開放供民眾參觀。响仁和的好手藝也獲海外華人寺廟青睞,如澳洲南天寺、洛杉磯西來寺以及山西五台山真容寺都向其訂製大鼓。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