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碎片博物館
解構主義的建築師們似乎都酷愛尖銳的碎片,因為一件物體被解構後,最後就只剩下滿地的碎片而已。建築師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建築也是充滿著許多尖銳的碎片,不論是柏林猶太紀念館,亦或是丹佛的當代美術館建築,甚至當年他參與故宮南院競圖落選的設計提案,都呈現出頭角崢嶸般的尖銳碎片造型。
英國曼徹斯特帝國戰爭博物館北館(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建築可說是建築師李伯斯金「碎片建築」的代表作品之一,位於曼徹斯特港邊的戰爭博物館建築,古怪的造型,加上金屬的外殼,令人不禁聯想到來自異星球的神秘飛行器。在建築師一幅圖解的繪畫中,才發現原來這是來自地球支解後的三塊碎片,三大片地球碎片分別代表著陸地殘片(Earth Shard)、天空殘片(Air Shard)與海洋殘片(Water Shard)。
入口處是從代表天空殘片的高塔下進入,金屬鉚丁的外牆充滿軍事色彩,內部裸露的金屬支架中,有一座彷彿礦區升降機的電梯。搭乘它可直上塔頂瞭望台,感受強風從金屬外牆縫隙中穿入,發出的尖銳響聲,內心逐漸體驗到一種關於戰爭的顫慄驚懼。
博物館內部陳列著許多大英帝國戰爭紀念物,包括參加福克蘭戰爭獵犬式戰鬥機、俄製T-34戰車以及許多輕武器、勳章等等,每逢正點時刻,防空警報大作,館內燈光頓時暗下來,博物館內出現許多大螢幕投影的圖像,栩栩如生地展示著二次大戰的歷史時刻,讓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受。
戰爭博物館一方面讓人經歷戰爭的殘酷與驚恐,一方面也用各種創意,讓人們瞭解在戰爭下生活的人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包括戰俘營、戰爭中的食物配給,甚至戰爭中的動物等,都是博物館策畫的主題展示。博物館後方矗立著幾塊展示立板,張貼著幾位被俘刑求的軍人照片,痛苦的表情傳達出戰爭的醜陋本質,正如李伯斯金所設計的「碎片建築」,刻畫出許多人類歷史中的創傷記憶,同時也逼迫著人們去面對過去苦難的戰爭事實,賦予參觀者心靈極其強烈與深刻的印象。
小檔案 _李清志
實踐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1963生於台北,自幼嚮往電影中的偵探生活,後自命為「都市偵探」,致力於建築與跨界藝術文化的探討。著有《巴哈蓋房子》、《建築異型》等十多部書,並帶動國內「建築旅行」的風潮。
http://blog.ylib.com/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