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在最客家的城鎮,發現桃花源

96歲堅持每天做藍衫的國寶裁縫師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手工是緩慢哲學的完美呈現」這是《慢活》一書建議現代人的生活該減速,讓自己慢下來、思考一下,並享受手工而不是機器製造的事物。

「緩慢風」從世界各地吹到台灣後,我們卻在客家村美濃,看到緩慢哲學的極致表現:九十六歲的藍衫老師傅謝景來,每天堅持用傳統手工,車縫一件藍衫。

三十九歲的陶藝師鍾建志,捨電窯改用人工添柴的柴燒,花四天三夜守候,只為燒出一件件作品的悸動。還有人用八年時間,要重現宋代的「天目釉」風采。

在追求快速的現代社會中,美濃的緩慢和傳統,開始對都市人形成吸引力,還有白領上班族辭職到美濃當農夫,透過日出而作的勞動,一股「復興緩慢」、重現「悠然見南山」生活境界的風潮,正在美濃隱然成形……。

以針線守住客家傳統

他是最老的藍衫師傅,也是美濃最後一家藍衫店的老闆,在他親手製作的衣服背後,是對傳統的堅持……

這樣的畫面,只有在高雄的客家村美濃才看得到:九十六歲的藍衫裁縫師謝景來,每天端坐在裁縫機前工作,七十一年如一日。

清晨,美濃最古老的永安路上,民國前一年生的謝景來,打開「錦興行」店門,走到對面已有一百零七年歷史的「美濃國小」操場,快走十來圈後,六點半回到店裡,開始一天的工作。中午,謝景來自己煮個大鍋菜當午餐,午覺後,又繼續工作到傍晚五點。從二十五歲開店至今,他就如此日復一日、孜孜不倦。

九十六歲還看得到針孔?別懷疑,謝景來手不抖、氣不喘,很俐落將細線引過老式裁縫機的針孔上,雙腳踏實的在踏板上規律擺動,裁縫機上的針,就順著他手上的布,乖乖扎出規律而筆直的線。若不是老師傅手上深邃的皺紋,與長久工作而略有駝背的體態,你不會相信,他已年近百歲!

每件藍衫售價從過去的兩元,到如今一件二千元,美濃鎮上藍衫店從二、三十家到如今只剩謝錦來的店碩果僅存。任憑物換星移,謝景來仍每天親手裁縫一件件藍衫及花布衫。

老師傅的腦海裡,早已深刻著縫製藍衫的每一個步驟、細節。如今的衣服要「車邊」,只須一道手續就完成。謝景來則是堅持傳統方式:先將布邊摺兩摺,抹上漿糊、用老式熨斗燙平後,再拿到裁縫機上車線,他做出來的衣服,每一道摺邊都服服貼貼、牢牢靠靠的。

在圓圓的領口接合處,老師傅拿起細小的鑽子,在一公分不到的摺邊上,快速的挑出了小摺子。旁人才想要多研究一下這小摺子的細緻,謝景來又已經飛快地進入了下一個步驟。說快其實也不快,「現在一天只能做一件(傳統藍衫),過去體力好時,還能做上兩件。」謝景來笑著說。



「九十六歲,一天做一件衣服」在製衣工業發達的如今,如此緩慢的速度,根本無法應付現代人的需求。但正因為慢,我們反而能看到老師傅剪布、摺邊、燙平等動作的精巧;正因為慢,我們願意耐下心來等待他完成一件衣服。

環顧店內空間,只覺得:錦興行內,無甲子。

民國二十四年開店,如今工作檯上剪刀、裁縫車、熨斗、尺……,盡是使用了半個世紀的老物。老師傅卻說:「這沒多久啦,才四、五十年而已,七十多年的在那裡,已經收起來了。」他指著擺在店裡後方一台套著布幔的「Lion Ball」縫紉機。他手上還握著另一把剪刀,從開店之初就陪伴著他,算算也有七十多歲。

沉重的舊式電熨斗,每次都得花上半個小時的時間熱機;老式裁縫機得靠腳踩,潤滑機件的油漬,一點一滴地擴散在踏板旁的地板上。但老師傅堅持用這些老東西車衣、熨衣;他五十歲的徒弟,則只用得慣電動裁縫機和新式的電熨斗。

謝景來出生在美濃鎮的龍肚里,和所有客家人一樣,他從小就勞動,種田、插秧、砍柴。他做起活來又快又好,有時一天的工資賺得還要比大人來得多。說到自己插秧速度快,他一邊比畫插秧的動作,一邊配上「咻咻咻」的聲音;提到了砍柴,雙手更是揮舞了起來,銳利的眼神彷彿又回到年少時光。

身上流著典型客家人刻苦耐勞血液的謝景來,年輕時為生計,做過很多辛苦的工作。為了賣水果,從高雄騎腳踏車到台北送鳳梨,一騎往往就是幾天幾夜。無奈工作辛勤,卻經常收不到錢。

為在貧乏的困境中生存,謝景來練就一身適應環境的能力。看當時做衣服比種田、做工好賺,他找了福州、溫州師傅學做衣服,就開起錦興行來,自己既是老闆也是學徒,「看一看、學一學就會做了。」謝景來想做的事,沒什難得倒他,他工作的能力,就像呼吸一樣自然。當時,除了客家傳統服飾之外,連流行的西裝、騎馬褲等服飾,在錦興行全都看得見。



導演吳念真在〈台灣念真情 走過客家庄〉一文中,曾寫下這麼一段話:「一生都在做藍布衫的老師傅說,以前好師傅的一雙巧手就是名牌……老技術老工具,做出老式樣的老衣服。差別只是現在藍布衫已然不是生活的一部份,而成了藝術。」

藍布衫究竟是不是藝術?老先生可沒想這麼多,「玩不是辦法,會打瞌睡。有錢賺就繼續賺!」對他而言,製作藍衫就像是吃飯和睡覺一樣,是張開眼睛就要做的功課,既是生活,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只要還有力氣動的一天,就不休息!」他的回答簡單而直接,生命與勞動緊緊相繫。

二月一個週日下午,一群觀光客劃破錦興行的沉靜。「老先生你幾歲啦?」「九十六啦?還在做藍衫呀!」大家嚷著要合照,謝老先生熟練地挪了張板凳放在店門中央,十來位觀光客像是演練過一般,自動從謝景來身旁排開,留下合影。

這樣的送往迎來,謝景來早就習慣了。就連陳水扁也都親訪過錦興行,有人稱他是「國寶」,「蝦米國寶?沒啦!」老先生對於訪客的熱情總是舉重若輕。過去做衣服是為了生計,現在做衣服則是因為「停不下來了」,不管外頭的日子怎麼變,謝景來也總按著自己的規矩過日子。 而他「活到老,做到老」的人生價值觀,就像多數一輩子閒不下來的美濃人一樣。

勞動,是他們維持生命的能量。

這一天,謝景來店裡來了位賣菜婦人,一問之下,她八十三歲,仍自己種菜、賣菜。

這就是美濃客家人。自古以來,客家人在遷徙的歷史中,只能住在資源相對貧乏的山區,造就他們的勞動性格。長期下來,「勞動」似乎成為客家人特有的基因,只要能動,他們會工作到閉上眼睛的前一刻!

出身美濃的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就曾分析客家人勞動精神指出,小說家鍾理和、鍾肇政筆下的家族,再怎麼富有,女人都不是少奶奶的形象,而是要勞動。



固定供應錦興行布料的台南布商黃正倉說,提供錦興行的布料從三十年前的兩千碼,到現在只剩下兩百碼,足足少了九成。如今穿藍衫的人當然少之又少,不過只要有表演團體訂貨,老師傅一定和徒弟一起趕工,將每一件遵循古法製成的藍衫,規規矩矩的裝在印著「錦興行」三字的白色紙袋裡,再微笑遞上。

而這位全台僅存的藍衫老師傅,幸運地有個接班傳人。現居高雄的媳婦鍾鳳嬌,每週五會回來學公公的老技術。「再沒有人做就要消失了,可惜!」客家傳統服飾在鍾鳳嬌的手中,繼續被仔仔細細的完成,只是工作檯上的老熨斗,換成了現代的燙斗。

當有人問謝景來為何一個人守著錦興行,不搬去都市跟兒女同住?有一個兒子、六個女兒,早已子孫滿堂的他搖搖頭說:「不習慣外面,吵吵鬧鬧的!」在已工作了七十一年的店裡,每天循著自己的步調工作,對他而言,就是一種生命的享受。

錦興行內高掛的藍布衫,看起來樣式簡單,但在袖子、領口及開襟上,卻蘊藏著極其細膩的做工;就像謝景來,簡單的工作和生活背後,卻是踏實的生命。他堅持依循傳統的緩慢步調,在匆忙的現代人眼中,是一種特殊而意味深長的美濃風景,而這樣的風景,其實也是美濃客家人「工作與生命一體」的典型象徵。

小辭典_藍衫

明朝時的唐裝,客家人也稱長衫,搭配褲裝穿著。材料以棉麻為主,用色偏重藍、黑色,寬鬆、便於穿脫,可在裡面加內衣。衣鈕由領子中間向右延伸,再往下扣至腰間。藍衫的衣袖較長,可翻折成為口袋,以便從事田間工作。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