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回歸田園的美濃新移民

遵循有機生活的緩慢哲學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魯國堂」、「西河堂」、「三省堂」、「清河堂」……,走在有九五%是客家人的美濃鎮上,不管是老建築或新房子,「堂號」是不可或缺的主角。一看堂號,就知道這家人姓什麼,兩旁長柱上的詩,還書明這家祖先源自何處。即使在同是客家人聚集的新竹、苗栗,也看不到如此高密度的堂號聚集。

三月初的一個週末,美濃廣興里三山國王廟前一場席開六十桌的婚禮現場,響起嗩吶聲濃烈的「客家八音」古老曲調,為現場新人獻上祝福。超過四百年歷史的客家八音,在很多客家村已經少見,但在美濃,婚喪喜慶的重要日子中,它一定會出現。

而已經發展近百年的客家油紙傘,在很多客家村也已絕跡,唯獨在美濃街上,還見得到油紙傘專賣店。

堂號、八音、油紙傘,這些百年以上的老東西,如今還被完整保留在南台灣的美濃小鎮。此外,走在美濃街上,仍處處可見「夥房」,這是過去客家人為了互助合作,家族內幾個家庭共同住在一起建築形式,和最為外界熟知的客家圍樓,有類似的建築語言。從小在美濃長大的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鍾明光就說:「小時候,穿過很多家人的客廳(廊),跑到另外一家人的家裡,是很正常的事。」

美濃,三面環山,自成一格。鍾明光記得念書時從高雄搭公車回家,美濃是最後一站,經過旗山站之後,還沒下車的人,可以確定就是美濃人了。這時,司機會把廣播轉為客語音樂,車上人開始用客家話問:「你是哪個夥房的?」這麼一問,兩人的關係就能夠先推估到上幾代,父親叫什麼名?爺爺怎麼稱呼?最後算出兩人的祖先遠近關係是什麼。

客家人,以勤儉刻苦、家族凝聚力強著稱,在美濃,家族血濃於水的觀念,又更甚於一般客家聚落。以日據時代日本人引進菸葉種植為例,當時在很多鄉鎮同時引進,最後美濃種菸葉卻一枝獨秀,就是因為美濃客家人的家族團結向心力。

原來,種菸、採菸過程辛苦而繁瑣;為了好品質,要從最上面轉黃的兩、三片菸葉開始採摘,採下的菸葉還必須是完整的一整片,從採到搬運,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於是,「交工(交換人力)」盛行,甲夥房採菸時,乙、丙夥房即出人力幫忙,乙夥房需要採菸人力時,其他夥房的人也會一起出動。

烤菸葉時,菸樓裡更要連續七個日夜以上有人看著火、保持溫度。這時,全家族連小孩都要加入輪班,唯有美濃客家人能結合家族力量,完成這辛苦的任務, 而且他們總能做出上等的菸葉。家裡曾擁有四甲菸葉田的曾啟尚就指出,以前菸酒公賣局(如今的台灣菸酒公司)收購菸葉至少分八個等級,在近五年至十年來,美濃的菸葉有九九%都可以達到最高等級標準。

而這自成一格的客家小鎮,在面對社會變遷、影響到美濃權益時,往往也能發揮特有的凝聚力。十四年前,美濃人共同「反水庫」,讓沉默的美濃人一夕之間,成為社會版的焦點。一群出外打拚的美濃人,不要水庫蓋在美濃,放下工作,回鄉參加反水庫運動。

蓋水庫觸動了美濃人根深蒂固重視土地的神經,為了讓家鄉成為淨土,他們將水資局的高額回饋金擋在門外,很多返鄉的遊子重新看見美濃。

美濃民宿老闆林俊清,也是當時返鄉的成員之一,「小時候住美濃,不覺得她有什麼特別,現在重新看美濃,覺得她真的有些什麼。」林俊清說,在很多地方都已看不見的客家傳統,像是夥房、菸樓、八音、紙傘、里社真官、東門城樓等,在美濃都還可以看得到,就連敬字亭,別的地方都不見了,小小的美濃都還有三座半!

美濃人對祖先和土地的重視,不會因為外在社會環境改變,有明顯的變化。每年從元宵到清明這段祭祖「旺季」,散落在各地遊子,總是想盡辦法要回美濃拜祖先,家族人口眾多的夥房,還提前在祠堂貼出哪家人何時可以祭祖的「時間表」。甚至,祖塔裡還會為子孫預留位置。以鍾明光為例,家族祖塔裡,就預留著未來他的骨灰安身之處。

但是,對於謀生,美濃人卻很有彈性。

從去年起,二月農曆春節到三月初期間,美濃田間一畝畝盛開的波斯菊,沿著美濃山灑上紅、白、黃色彩。波斯菊田景觀取代了菸田,因為台灣菸酒公司逐年減少採購菸葉的數量和價格,種菸越來越不划算。曾啟尚家以前有四甲地、現在只有七分菸田,花同樣的成本,但經濟規模不夠,所以,明年他也不要種菸了。

種菸不好賺,年輕人外出謀生,一棟棟菸樓頹圮了,但美濃人很快的,轉種香蕉、木瓜等經濟作物。曾啟尚找到的另一條路是有機種植。他試著種有機地瓜和玉米。年近五十歲的曾啟尚也是小時候不覺得美濃特別,在「反水庫」運動時開始頻繁的回美濃,「才看到別人眼裡(對美濃)的驚歎號!」

兩年前,曾啟尚乾脆回到美濃老家的菸樓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擔任有機農耕隊的隊長,白天和夥伴們一起耕作、研究農作物,晚上喝茶、聊天。這樣自在生活的代價是,收入比以前在高雄做生意差,經濟壓力大。而且,父母親不了解有機,甚至在他的有機田裡「幫忙」放農藥,但曾啟尚依舊不後悔回到美濃。

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古文錦,也是在台北的貿易公司工作之後,返鄉開始從事有機農作的例子。「我想都市不是我該待的地方吧!想過一種自己想要的生活,而農耕,是可以滿足的方式。」

還有一群美濃的「新移民」,大多來自高雄,他們在美濃買地,在田間蓋起歐式別墅,到美濃當有機農夫的張國慶一家人是其中之一。

張國慶本來在台北彰化銀行資訊室工作,兩年前,因為銀行資訊系統要全面轉換,而姊姊張秋香做有機農業也正好缺人手。「學新系統和當農夫,都是從頭開始,」他大膽的辭職,和姊姊到美濃,當農夫往往入不敷出,所以,姊夫鄭順發仍繼續當開業醫師,做為這個美濃新農夫家庭的「金主」。

張國慶嘗試種有機地瓜、花生,地瓜收成最好,去年他特別寄了一批地瓜給以前銀行同事,大家稱讚好吃,張國慶很高興的要大家等下一次收成,美濃的好山好水,讓張國慶圓了有機農夫的夢想。

事實上,自從國道十號高雄支線在二○○○年通車之後,從高雄市區到美濃只需要半個小時。若是在其他城鎮,景觀早就因此而改變了,但在美濃卻是緩慢的。外地人不容易打入美濃,因為重土地、祖先的美濃人認為,賣土地是件很沒面子的事。例如,張國慶一家人買地時,地主不敢讓鄰居知道,「偷偷」賣給他們。

近來暢導「慢生活」觀念的《慢活》作者卡爾.歐諾黑(Carl Honor?)在書中曾提到「Citta Slow」(緩慢城市)的觀念,包括「減少噪音與交通流量;增加綠地與徒步區;支援當地的農民,以及販售當地農產品的商店、市場與餐廳;獎勵環保科技;保護當地美學與美食傳統;培養熱情好客與敦親睦鄰的精神。」卡爾.歐諾黑提出,參加緩慢運動的城市,居民不能多於五萬人。

人口不到五萬人的美濃,這些年來沒有快速改變的步調,竟不知不覺中,和緩慢城市不謀而合,除了發展有機農業,社區大學也正推動「在地銷售」的概念,減少運送成本的開銷與汽油的消耗,以保護環境。

而美濃愛鄉協進會也決定創造一群「領薪水的農夫」。他們要統一承租休耕地,找年輕人回來耕種,一個月領二萬五千元。鍾明光認為:「要把美濃慢的價值拉出來!」

同是客家庄的新竹北埔,在十年前開始了觀光業之後,就有各種商業活動湧入;早在二十年前,美濃就是極富盛名的觀光重鎮,但比起鄰近以閩南人為主的旗山地區商業活動盛行,美濃主幹道上中正路上的屈臣氏,是去年中才開始營業。美濃現在只有三家7-ELEVEn便利商店,等於每一萬五千人才有一家7-ELEVEn,遠低於每五千五百人就有一家7-ELEVEn的全台平均值。

美濃的緩慢,令人驚訝。敬字亭、里社真官(編按:掌管水源的土地公)以及菸樓等建築,一直到現在都還是美濃地景的象徵。而重傳統且保守的性格,讓美濃人凡事不搶著「跑第一」,但持續力卻絕對第一。菸葉最早不是在美濃種植,油紙傘也不是美濃的特產,但當其他地方的菸田、紙傘都已消失,美濃反而成為菸田、油紙傘的「代言人」。

「在美濃,時間軸被拉得很長。」鍾明光說,美濃人計算時間的方式,往往是用「代」為單位來計算。身為客家子弟的媒體人劉還月就在《台灣客家風土誌》中提及:「即使到了現代傳播非常發達的今天,美濃依舊堅持某些必要的傳統,美濃依舊是六堆客家地區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甚至她一直被認為是台灣客家文化最後的堡壘。」

如今,很多偏僻鄉鎮因為商業宣傳、觀光客一夕湧入而快速商業化,並失去原貌。美濃傳統、保守的特質,反而凸顯出緩慢的特色。但美濃能否成為台灣保有既有文化特色的「緩慢小鎮」,答案,會在新一代的美濃年輕人身上!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