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建築
解構主義建築師丹尼爾‧李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從小就是手風琴音樂神童,曾經與名小提琴家以撒‧帕爾曼同得美以獎學金,他原本希望自己走上音樂家的人生,不過,最後卻以其音樂家的感性,成為全世界最有名的建築師之一。
二○○一年在柏林落成的猶太博物館,被稱為是「創傷的建築」,立面上有六十道猶如利刀切割過的「傷痕」,訴說著猶太大屠殺的恐懼與哀愁。
若是從天空俯瞰,整個猶太博物館以閃電曲折線條劃過大地,建築家王澤就曾形容這座博物館是「天神使雷電灼傷猶太人而留下的疤痕。」當年博物館落成,但展覽文物尚未進駐,就吸引了三十萬人入內參觀。
每一位參觀者在通過那些曲折但空無一物的甬道間,都感動的流下淚來!證明了建築本身就會說話,會傳達歷史的感情,並不需要額外的展示文物來補充說明。
柏林猶太博物館主體建築沒有入口,也沒有出口,就像是被監禁在集中營一般,所有人都必須從旁邊另一棟古典建築進出。
博物館內有一處稱為「大屠殺之虛空間」(Holocaust Void)的地方,與博物館其他地方不相連接,內部空無一物,沒有窗口,也不開暖氣,只有高高的天花板上有一處裂縫,透進淡淡的光線,人們必須在黑暗中呆上一陣子,才可以感受到那道光線。
我站在其間,感覺有如煤氣室裡的暗黑、絕望、嚴苛,甚至要喘不過氣來,直到看見那道光線,情緒才舒緩過來。
柏林猶太博物館的靈感,其實是來自於猶太大屠殺時期,偉大的音樂家尚伯格(Schoenberg)未完成的作品「摩西與亞倫」(Moses and Aaron),敘述摩西和亞倫爭論著上帝是否會出現。
李伯斯金認為「建築需要音樂,因為,音樂能為建築帶來空間感。」難怪集建築師與音樂家於一身的李伯斯金,特別能夠體會受難家屬的情感,並為他們打造具有情感,並且能夠感動人的空間。
李伯斯金後來又奪得紐約世貿中心重建競圖的首獎,而由他設計,造型驚世駭俗的美國丹佛美術館也在最近落成。李伯斯金也曾來台參加故宮南院競圖,可惜的是,他的提案因為太前衛,並沒有受到評審們的青睞,台灣公共建築因此又一次與世界級大師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