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必買名產老增壽金棗汁:365天醃製、超過150年未曾改變的古早味
2008/07/19 (2025/02/12 更新)
- 文字 / 盧怡安
宜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產店老字號老增壽,從蜜餞、鴨賞到牛舌餅,商品多樣,往往是觀光客離開前一定要報到的最後一站。店內的銷售冠軍商品時有更迭,但有一味,始終維持著穩定的銷量,那就是從1861年,以中藥行起家的老增壽,至今超過150年,未曾改變過口味、配方的金棗汁。
黑黑一罐金棗汁,貌不驚人,包裝也古式,但仍是宜蘭人口耳相傳,買來送老師、孕婦,用來開嗓、治嗽的老偏方。
原本黑褐色的原汁,對水泡開成淡橙色的飲品,細碎的果粒淺淺鋪在杯底。鹹味為主的底味之中,發自陳年金棗的柑橘類酸味,先蹦出來,沒有直到底的那種甜膩感,入喉淡淡回甘,像淺淺的回眸一笑。配合著細微的金棗清香,韻味繚繞,非常「唰嘴」,我可以連喝好幾杯。
原本黑褐色的金棗原汁,對水泡開成淡橙色的飲品,有著陳年金棗的柑橘類酸味,又帶著微微鹹味,韻味繚繞。(攝影:呂恩賜)
一年以上粗鹽醃製,自然甘甜「用時間跟它熬」
第五代傳人朱鴻祺說,那種自然的甘甜,一定要用粗鹽醃漬一年以上,「用時間跟它熬,」逼出金棗本身的味道,放其他的調味品,都無法做出那種韻味。
其他有的年份不足的金棗汁,新鮮金棗出水不夠,質感像果醬,或是添加了果膠,感覺分量大、口感濃,卻不夠清爽,喝一杯就顯膩;醃漬的時間不夠,酸味就不夠,甘味未出,硬添加了甘草精和糖蜜去調味,酸和甜變成各自為政,少了傳統金棗汁那種鹹酸甜合奏的協調感。
鋪粗鹽等上一年,聽起來不像是太困難的秘方,但朱鴻祺說,中間還需要繁瑣的整理步驟,不仔細處理又很容易爛掉,租用倉庫的成本也不低,很少有人願意慢慢等。

黑黑一罐金棗汁,貌不驚人,卻是宜蘭人口耳相傳用來開嗓、治嗽的老偏方。(攝影:呂恩賜)

老增壽金棗汁分為玻璃瓶和塑膠瓶,塑膠瓶價格較便宜。(攝影:呂恩賜)
堅持金棗品質,做出不變好味道
首先是挑選青果的眼光。朱鴻祺說,金棗汁在最後階段,只撈起完整的陳年果子,打碎後重新添加糖與鹽調味,醃漬過程中的汁液完全去除不用,所以要是中途果子本身破了,跟醃汁混在一起,就不能用了。那些採收前淋過雨,吸了水膨脹的青果,或是已經太黃的過熟品,一醃下去,就會爛開來,弄得整桶稠稠糊糊的,都算報銷。因此他們只能找信賴的、有經驗的人去挑果子,避免到最後做多賠多。
再來是重度的鹽醃過程中,當水分減少,有時會有鹽分沉澱,有時混合了青果出汁的雜質,還會浮起一層白色浮泡,要經常開桶整理,適時將它去除,以免整桶壞掉或變味。
在最後階段上,朱鴻祺曾考慮過,現代人鈉攝取量過高,因此將絞碎後的金棗減鹽調味,結果喝了好幾代的老客人跑來抱怨不夠甘,沒味道。他才發現鹹味是襯托甘味重要的角色,老配方還真不能輕易的更改呢。
朱鴻祺說,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金棗商品,都是蜜餞類、完整金棗果實的那一類,這種商品多半要求外觀,市面上有不乏做漂白、防腐的黑心商品,讓金棗果實看起來比較鮮豔、不會爛,但不是每天接觸它們的消費者,大概也很難分辨。金棗汁因為必須將果肉打碎成汁,再黑也沒關係;醃漬時期的鹽度也高,因此少了添加增色、防腐、美白的必要,不容易喝到太多添加物。
但他也感嘆的說,現在市面上很難看到純正的陳年金棗,過去還有少數店家願意慢慢等,現在商業化得快,幾乎只剩他們自己一家還用醃一年以上的金棗。「好東西其實大家都做得出來,堅持而已。」
〈老增壽〉
- 創立年份:西元1861年創立
- 電話:03-928-7555
-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68號(老店)、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五段240號(新館)
- 官網:https://www.laojansow.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