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蜉蝣行人橋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最近實踐大學建築系在福隆獨木舟營地辦了一次「設計工作營」,今年營隊設計工作主題是「衍∕渡河裝置設計」,學生們面對將近百公尺的河面,必須想盡辦法,設計建造出一種渡河的裝置,讓所有學生可以一起渡過河面,到達彼岸。這樣的設計題目,除了考驗學生的設計美學,也講究其設計機能性,包括結構方式與動力考量等;在獨木舟協會協助下,整個工作營進行得十分順利安全,學生們辛苦工作之外,也玩得不亦樂乎!為酷熱的暑假畫上完美的句點。

「如何渡河」的確是個十分實際的設計議題,橋樑設計就是渡河的一種方式,台灣地區橋樑大部分缺乏創意,都是混凝土橋樑,經常橋墩土石流失,路基淘空,甚至造成今年橋塌墜車人亡的慘劇。各地橋樑建設也普遍缺乏人性考量,大部分橋樑都是以「車輛」做為設計對象,忽略了「人」也需要使用橋樑,因此那種行人在橋上觀景、漫步的浪漫景象,很難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

英國倫敦碼頭區過去港灣運河綿密,水岸空間有許多倉庫工廠建築,自從倫敦將新開發重心遷移至此後,加納利碼頭(Canary Wharf)成為摩天大樓林立的新興金融區,每天都有無數西裝筆挺的上班族在此進出,附近的西印度碼頭舊紅磚倉庫建築因此被改造成餐廳或酒吧,提供上班族中午外食需求。

從加納利碼頭通往西印度碼頭的水道上,有一座奇妙的人行橋,這座纖細精巧的橋樑,設計概念取自於大自然,以一種低矮、蹲踞的姿態,伸展在腳掌般的浮具上,萊姆綠的橋身使得整座橋樑有如松藻蟲(waterboatman)般,優閒的在水面上滑動,簡單卻完美的達成輸送行人的重任。

西印度碼頭水岸邊那些昔日忙碌的大型起重機,並未拆除丟棄,反倒被保留下來,成為工業歷史的見證物,也讓整個水岸空間別具特色。許多加納利碼頭的上班族受到吸引,在中餐時間,穿越浮橋到對岸倉庫區用餐,心情特別愉快!

優美且具巧思的橋樑,並不一定花大錢,只要設計概念顧念人性的需要,都會讓市民滿意且感動。台北城與水空間的關係十分密切,但卻幾乎沒有令人感動的橋樑,更遑論具人性化、充滿浪漫氛圍的行人橋。期待未來的市政建設,可以少點巨大醜陋又花錢的建案,多些精巧可愛又人性化的設計。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