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201105lns0029 (Copy)

201105lns0030 (Copy)

201105lns0041 (Copy)

201105lns0042 (Copy)

201105lns0043 (Copy)

201105lns0044 (Copy)

201105lns0045 (Copy)

201105lns0046 (Copy)

201105lns0047 (Copy)

201105lns0048 (Copy)

201105lns0049 (Copy)

原民歷史囍相逢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

2015/08/18

  • 文字 / 謝秋芸
LINE分享 FB分享

走進「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一眼就被一整套亮麗「鑲金」的平埔族「木槲草織花服飾」吸引。款式雖簡單,但配色相當大膽,織法更是複雜。這套新娘服由串珠頭環、無袖短衣、短腰裙以及腰帶所組成,特別之處在於混用了木槲草、麻線、毛線來手工編織。每一種染色原料都取材於天然植物,尤其織花無袖短衣利用黃色的石斛莖做出金色效果,更是吸睛。

平埔族由於漢化早,較原始的文物不易蒐集,這套華服號稱全台僅存一套,推論是原居南投埔里林仔城的巴布薩人服飾。日據時代的採集者、擅長以藝術鑑賞觀點評論原住民文物的宮川次郎評為:「傳世罕見之傑作。」

這套難得逸品,是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在一九三四年開館時即有的館藏。其中,串珠頭環是伊能嘉矩的蒐藏。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位台灣原住民研究先驅,這博物館開不了門,許多珍貴原民文物可能流散,甚至台灣的人類學研究,也會更晚起頭。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胡家瑜說,在一八九五年、日據時代開始的第一年,台灣還處於所謂尚未現代化的時期,伊能就敢於來台、創立「台灣人類學會」。他在一八九七年正式展開一百九十二天的全台大訪查,以後續能發展「蕃人教育」為目的,投入高山與平埔族群實地探訪,並在隔年將台灣原住民分成為八族,台灣原住民首度命名。這套分類法成台灣原民分類最初依據(然而後來因各種時空因素、而增加至如今的十四族)。

伊能在《平埔族調查旅行》中提到,他曾在前往高雄踏查途中遇到颱風襲擊,兩次跌倒泥濘中,全身行頭都溼透,還感染瘧疾。但他晚上仍強忍全身痙攣,坐在潮溼的茅席上,堅持寫下當天訪察的所有觀察。這是他在台灣一直身體力行的原則,不管遇到任何病痛或事故,當天訪察須當天整理完畢,還務求筆記要注意周到。「他對於研究一事,幾近瘋狂入迷,堪稱苦行僧。」《平》書譯者楊南郡在譯序中寫道。

後來,這位苦行僧回日本時,把冒著生命危險蒐集的原民文物一併帶回,繼續研究、著述工作。一九二五年,他在台灣田野調查時多次感染的惡性瘧疾復發(一個月後,過世了)。隔年,台北帝國大學(現在的台大)創校,並成立「土俗人種學講座」,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出身的教授移川子之藏則親赴日本拜訪伊能遺族,情商文物讓渡。這批原民文物在不從事人類學研究的伊能後代眼中不太特別,但在人類學研究者眼中卻是寶。最後,伊能蒐藏整批買回,成為土俗人種學講座第一批基礎資料。

如今,「蕃人」、「土俗人種學」等等名詞,隨著時空變遷,現代台灣人已經不會再用。但早期人類學家如伊能嘉矩等人對研究台灣原住民的貢獻,仍是肯定的。而台大這批在一九六○年代前陸續入藏的原民文物,也不再只供教學與研究,而是全民都能自由參觀的公共財。

話說台大人類學系的蒐藏,本來就能參觀,但窩在舊系館一腳。去年底,館藏遷至新址(雖說「新」,倒也是已列為古蹟的原台大總圖書館),重新開館。很多人將台大當作休閒、運動之地,但有很多人尚不知,就在椰林大道旁,這個精緻博物館的大門是免費敞開的。而且,它擁有相當多獨家蒐藏,甚至擁有「台灣博物館」皆無的蒐藏。

例如,除了那套平埔族新娘服飾,該館還擁有譽為足以代表原住民高度文明的傑作——布農族「祭事曆板」。目前全台灣只有四件,其中三件就在這裡。這塊乍看不起眼的木刻藏品,上面刻滿了密密麻麻的圖像,像是一份木製筆記本。它是布農人用來記錄一整年七項歲時祭儀內容的行事曆,用象形圖案刻在板子上。例如四角形為禁止伐木取薪的日子,鋤頭表示開墾或耕作。這些圖像標示在代表時間軸的方格內,所以何時該播種或打獵,都能在曆板上一目瞭然。許進發在「也談布農族繪曆」文中提到,這塊曆板不僅有記錄功能,更大的作用在於傳承受到殖民文化入侵、而日漸消失的布農文化。這種記事方法,正是人類文明發展中邁向文字化的過程,也打破了殖民時代對於原住民文化水準低落的偏見。

另一高聳的新娘頭飾,展現高度手工藝術。不近看還以為它是特殊的人偶。沒想到是泰雅新娘出席婚禮時,插在髮髻上的頭飾,讓人驚呼:原住民新娘好辛苦!

在泰雅社會中,除了祖靈祭和播種祭,就屬婚禮儀式最為隆重。這件寬二十七公分、高六十六公分的新娘頭飾,正說明了泰雅人對婚禮的重視。在這巨大的頭飾上,能明顯看到泰雅編織的特色:以象徵力量的紅色為底,幾何圖形偏好菱形花紋,代表祖靈的眼睛,具有保護作用,邊緣的珠串流蘇則是當時女子頭飾的特色。

更令人讚歎的是,這件華麗又巨大的頭飾,並不是讓新娘得正襟危坐的等待儀式結束,而是能戴著它在慶典時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就可以盡情擺動頭部、讓珠串搖動,達到醒目的視覺效果。這件華麗的新娘頭飾,還發揮過傳承泰雅文化的功用。由於這件頭飾應是全台唯一一件了,近年極力復興泰雅編織文化的「野桐工坊」曾特地來館研究這件藏品,回去後細緻復刻了一件,意義非凡。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的精品還相當多,不過,年輕一代自有喜好。之前,該系票選出「鎮館之寶」,結果當選的是一具很有趣的排灣族「陰陽人像石雕柱」。排灣人最擅長的工藝就是雕刻,細緻的百步蛇紋或人像紋,都經常出現於木雕、石像以及陶壺等等作品中。這具高達兩公尺的石像,正是人像紋,正面是男像,背面是女像,推估是一名排灣祖先的象徵。它原本豎立祭壇上,是從當年高雄州潮州郡、海拔約三千公尺的高地運下來的。

在納入館藏時,石像兩面的男女性徵還隱約可辨,但是經過八十年的逐漸風化,現在已幾乎無法判別何陰何陽。尤其是代表男性性徵的重要部位,現在已模糊不清。但越看可越有拙趣。就在台北捷運「公館」站旁,就有如此多精彩的原住民寶藏。原住民文化,是台灣最能與世界不同的根源。

【延伸閱讀】寶藏在哪?報給你知

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地點: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一號(椰林大道校史館二樓)

電話:02-3366-4996

時間:週三至周一1000~1600(週二、國定假日休館)

費用:免費

【延伸閱讀】開館之寶——伊能嘉矩收藏品

日據時代人類學者伊能嘉矩收藏,是博物館開館之寶。館內電腦可查詢何項文物為他的收藏。一般附有文物素描或使用圖者(推論由伊能繪製草稿),就是其藏品。例如有件「巫珠」,是泰雅人進行竹占巫術時的法物,把珠子平放在細竹上,女巫邊唸咒、邊用手向竹棒上的珠子搧風,珠子停住就表示疾病可治癒或問題可解決。沒有圖示,珠子就只是一顆珠子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