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生活Tag
-
情不自禁把上海當紐約
April 13, 2017
小時候,上海是一種模糊的想像,來自於遷台上海人的轉述;紐約是相對鮮明的影像,來自於大銀幕上生動的情境。八○年代中,第一次到紐約,從機場搭了一輛大銀幕上常見的Limousine加長型黑色大禮車,興奮的直奔曼哈頓市中心。此後,紐約成為我最喜愛而且最常去的西方城市。直到九○年代中,我才有機會到上海,原本只...
-
我在紐約把書店當書房
March 16, 2017
我自大學教職退休後,少了學校研究室的藏書空間,不敢輕易買書;加上高房價下書房空間的奢侈,我甚至大量送出讀過的舊書。不過,書雖少買了,但看書、逛書店的習慣難改;因此,常住城市的某些書店,也就成為我私人書房的替代品。近年常住的紐約,有兩家符合我書房標準的書店:一家適合靜心閱讀、寫作,一家藏書有如中央圖書...
-
我在巴黎的書店、餐廳和咖啡館
February 16, 2017
有些城市,去了一次,未曾再去。有些城市,去了又去,如同常住的家。我常住的城市,至少要有可以常去的一家書店、一家餐廳和一家咖啡館。書店或大或小無所謂,但必須步行可及、可長待、渴望再去。餐廳不必米其林、不必符合老饕標準,只要吃不膩、且食欲不減。咖啡館的咖啡不重要,但必須可以呼朋引伴或一人呆坐沉思、且必須...
-
消失中的城市在地性
January 19, 2017
二○一六年年底,歷經十四小時的航程,從台灣飛抵阿姆斯特丹,預計轉機到倫敦,不料才步入候機大廳,星巴克(Starbucks)咖啡的招牌,赫然出現眼前。置身阿姆斯特丹機場,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荷蘭的起司、木拖鞋,不無掃興,但也不意外。畢竟,國際機場服務世界各地乘客,出現國際連鎖品牌,是必然的結果。近年,紐約...
-
曾經的「荒野」歲月
December 22, 2016
近年,城市間移動成為我的日常生活。我也常被問到喜歡什麼地方?我一般不假思索的回答:紐約、倫敦等大都市;通常,還主動補上一句:「因為我喜歡人文甚於自然。」不過,二○一六年夏,一趟美國黃石公園之行,改變了我的思維。我猛然覺醒到,我不是排斥自然,而是嚮往真正的自然;只是因為當下的自然難求,而不自覺的故意忽...
-
找不回曾經的回憶
November 24, 2016
城市猶如萬花筒,繽紛多彩。城市間穿梭,恰似旋轉的萬花筒,千變萬化,唯獨轉不回曾經的圖像。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日,音樂劇《西貢小姐》(Miss Saigon)在倫敦西區Theatre Royal劇院首映,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日停演,共演出四千二百六十二場,曾經是倫敦演出最久的音樂劇。二○一四年五月再次重返...
-
郵輪上漂流的心情
September 29, 2016
我喜歡旅行,卻怨恨整理行李、搬遷旅館。日本漫畫哆啦A夢的任意門,一打開門就到了目的地,令人羨慕。郵輪旅行就是我的任意門,一覺醒來,就到了旅遊目的地。郵輪登船日的場面,十分壯觀。三、四千人在碼頭排隊依序登船。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城市、國家、種族、宗教、行業、男女老少的遊客,人人大箱小包,南腔北調,穿著更是...
-
穿梭在紐約的時光隧道
September 01, 2016
我喜歡紐約,甚至有點沉迷。常被問到為什麼?我通常未經思索的回答,任何人在紐約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空間。今年七月二十日,是紐約林肯中心夏季戶外表演的開場日,現場擠爆粉絲,從十幾歲的青少年,到七十歲以上的祖父母輩,全是衝著佩蒂‧史密斯(Patti Smith)來的。《搖滾桂冠詩人》、《龐克教母》稱號的佩...
-
返回紐約爵士樂時代
August 12, 2016
週日早上,我坐在紐約下西城翠貝卡區(TriBeCa)的咖啡館,隨意翻閱地方報紙,享受在地生活的情趣。活動訊息版的「爵士樂時代草坪派對」(Jazz Age Lawn Party)將在八月十三、十四日舉行的標題,跳進了我的眼球,將我帶回二○一四年一個美好回憶的週末。那一年夏季,在紐約友人邀約下,我參加了...
-
在異鄉聆聽故鄉的聲音
July 07, 2016
二○一三年七月十九日,夕陽西下,我擠在倫敦特拉法廣場(Trafalgar Square)人群中,觀賞現場轉播皇家歌劇院的普契尼歌劇《托斯卡》(Tosca)。普契尼作品一向令我著迷,當天演出也依舊令我沉醉。不過,身處歐美樂迷絕對多數的倫敦,我卻有些孤寂的失落。或許因為倫敦夏日黃昏,天黑得很慢,明亮的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