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Tag

  • 淺山部落最鮮甜的滋味—綠竹筍

    November 18, 2021

    每年3 月一入春,暖和的春陽晨光一透入海拔500 公尺以下的淺山竹林,春寒料峭瞬間化作晶瑩露水,竹林新葉反射出晨曦晶光。這個時候,筍農就要開始忙碌了,他們總是大清早三、四點早起,帶著竹筍切刀、鏟子、竹簍、麻布袋等工具,開著農用小卡車上山挖竹筍。這一路可以挖到10 月,比較懂得現代竹林管理的筍農,甚至...

  • 自救救人基本功

    November 18, 2021

    每年入秋之際,全臺慎防颱風,以近年最嚴重的是2009 年「八八風災」為例,當時部落遭災,許多中壯年族人主動承擔救援重任,以原住民族傳統面對天災的古老智慧,結合現代逃生觀念及工具,成為當下絕佳的救災武器。野外求生達人兼花蓮義消周志強經常執行野外救援任務,使用技巧除了有從小方式來進行救援,他建議部落年輕...

  • 阿美族豐富的野蔬世界

    October 04, 2021

    原住民族傳統社會普遍種植小米、雜糧、豆類,蔬菜則靠採集,蛋白質來源則為打獵,這種飲食習慣普遍存在於全臺原住民族中。尤其世居平地的阿美族,因居住平地、氣候暖和,野菜種類最多,也最易取得,野菜文化發展得最為完整多元,因此獲得「食草民族」的美譽。這幾年「野菜」一詞風行,但踏入阿美族的飲食世界,還是令人驚豔...

  • 超越有限地平線的姚宇謙(Lowking)

    October 04, 2021

    為創作生涯第一首母語歌曲〈後山Feeling〉,姚宇謙(Lowking)不斷與住在花蓮的外婆通電話請益。他的父親是漢人、母親為太魯閣族,但直到升學才開始學習母體文化,卻沒料到,首張創作專輯竟讓他挺進第32屆金曲獎。「我們常認為自己還沒準備好,其實當你踏出去時就是準備好的時刻。」創作母語溯源土地血緣專...

  • 撒奇萊雅族的海祭

    September 10, 2021

    每年3、4月春末初暖時節,東北季風稍歇,當太平洋洋流—黑潮帶來大量的飛魚和洄游魚類時,花蓮濱海的各部落也隨之進入捕魚的季節。居住在東海岸的撒奇萊雅族男性族人會在漁季開始後的時節舉辦海祭,祈求海神、山神和祖靈的保佑,讓漁夫每一趟都能安心出海,滿船而歸。海祭又稱海神祭、捕魚祭,是以海維生的撒奇萊雅族非常...

  • 七彩布裙

    July 28, 2021

    很久以前,阿美族部落裡有個名叫巴奈(Panay)的美女,部落裡的每個男子都很喜歡巴奈,都想要跟她結婚,於是,頭目提議用「比武招親」的方法,比賽最後的勝利者,就可以娶巴奈當妻子。經過好幾回合的比賽,許多人都被淘汰了,其中一個被淘汰的勇士還難過得大哭,撿起一塊巨石,扔向山谷,巨石就變成今天舞鶴的掃叭石柱...

  • 噶瑪蘭族新社部落海祭

    July 15, 2021

    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一群善於航海的民族,由南方的Sanasai島嶼划著木舟來到臺灣東北部,來到高山下平坦的蘭陽平原,在此安身立命—正是噶瑪蘭族。他們依舊靠海維生,發展了豐富的海洋撈捕文化,直到一百多年前為躲避清兵入侵,部分族人南遷到花蓮新社部落,建立一個靠海的小村落,持續與海洋為伴。每年時序...

  • 搭蓋小屋 抵擋山林低溫的智慧

    July 15, 2021

    過去,原住民族在山上工作,到中午總要找個地方遮陽休息,遇雨也要找大葉植物來遮雨,所以幾乎每一人都身懷絕技。撿些樹枝、砍些野草,三兩下就能搭出一個臨時休憩小工寮。時下年輕人瘋野外活動,每到假日山上人潮絡繹不絕,但臺灣山區地形地貌及林相植被龐雜,加上夏秋兩季天氣變化多端,上山經常會遇到颱風或暴雨襲擊,或...

  • 潘巴奈:相信自己 堅持下去

    July 15, 2021

    從事表演藝術工作13年的潘巴奈(Pan Panay),曾經編、導、演《第一百零八個巴奈》,她以自己的阿美族名「巴奈」為題,透過創作為個人回溯族群文化、尋找真正的自己。「記得有一次的跳舞課,老師要小朋友圍成一個圈,聽見音樂之後愛怎麼跳就怎麼跳。」潘巴奈回想起兒時的某一堂舞蹈課,不必正經八百跳著芭蕾,而...

  • 林諾凡:把握機會不要放棄

    July 12, 2021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林諾凡的父母離異,於是他跟著阿公和阿嬤從桃園搬到花蓮富豐部落。「我的外表比較不像原住民,再加上小時候在城市長大,所以回到山上時不太能夠適應。」剛回到部落時,林諾凡和部落的小朋友顯得格格不入,也沒有人要和他玩,一直到了國中之後,才漸漸地和大家變得熟悉,結交許多朋友。跟阿公阿嬤學做菜 ...

  • 感動人心 用樂音留下文化記憶

    April 06, 2021

    出生於花蓮縣萬榮鄉明利村,賽德克族的拉卡 ‧ 巫茂自從國中畢業後,基於經濟因素考量,報考北部軍校,年紀輕輕即離開部落展開異鄉遊子的生活。當時的他仍尚未點燃對音樂的熱情,他開玩笑又正經地說,純粹因為待在部隊很多閒暇時間,才開始拿起吉他看書自學,開始接觸音樂。《看見彩虹》一曲的誕生,流露出原住民族從簡單...

  • 發揮自身專長 打造獨一無二原民潮牌

    November 05, 2020

    在花蓮達基力部落長大的德拉,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太魯閣族。小學3年級時,擔任教職的父親為了讓德拉在學業上更具競爭力,便安排他到市區就讀。「從小到大,並不覺得原住民族和其他族群有什麼分別?」外公幫取族名 找回自己根源「你一定很會唱歌、運動!」德拉說,90年代後有許多的原住民族在歌唱和運動的舞臺上,擁有...

  • 自我追尋生活中真實的自己

    September 28, 2020

    來自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的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國中剛畢業就離開部落北上求學,放假的時候就去工作賺學費、生活費,每天的生活不是念書、就是工作。學校畢業之後,也就順理成章地在北部就業,從事燈光音響的技術工作,展開早出晚歸的生活。長期在都市生活、工作,使他漸漸遠離故鄉,連記憶中部落海風的味道都淡掉了。...

  • 太陽下山之際的祭儀

    September 25, 2020

    每年10月、第1個週六晚上舉行的撒奇萊雅族Palamal火神祭,舉辦此祭儀的目的是為緬懷100多年前先祖護衛土地與族人的歷史。撒奇萊雅族原來居住於花蓮平原,也就是今天的新城鄉、花蓮市、吉安鄉一帶,大約在立霧溪以南、木瓜溪以北,最大的部落是達固部灣部落。1878年清帝國的勢力已跨足臺灣東部,並且入侵撒...

  • 《氣息》是靈魂的辨識與交換

    September 24, 2020

    錄製紀實節目《吹過島嶼的歌》時,阿洛首次與毛利音樂人Horo進行碰鼻禮(hongi),耆老告訴她,氣是生命的存在,而碰鼻是交換氣息、是靈魂跟靈魂的相遇,更是確認彼此的生存領域、山川以及氏族。海洋柔軟地打破所有藩籬,太平洋上的家人又怎能不認識自己?南島語族的歌聲航線約5,000年前,南島語族一槳槳划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