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人在台灣,也能一秒到緬甸:來華新街喝奶茶、吃魚湯麵

2021/12/30

LINE分享 FB分享

新北市中和華新街是盈滿各種氣味的所在,走在街上,蝦醬、芒果、羅望子、魚露與咖哩等混合味道撲鼻而來。它也是充滿生氣的地方,男人們在街邊喝緬甸奶茶,社交聊天八卦。我人在台灣,卻好像一秒來到緬甸。

1960年代,緬甸發生排華事件,軍政府對緬甸華僑展開經濟與教育等限制政策,迫使許多華僑離開自己的家鄉,移居台灣。他們多落腳於華新街,形成獨特的小緬甸街區,俗稱「緬甸街」。

我們跟著「鳴個喇吧(Mingalar Par)緬甸街」共同創辦人楊萬利,走逛街區。「Mingalar Par」意指緬甸文「你好」之意。10歲時,楊萬利隨家人從緬甸移居台灣,因為文化差異,常覺得格格不入。緬甸街是個起點,她辦雜誌、錄Podcast與舉辦導覽,訴說這兒的生命故事,為新移民發聲,也療癒童年的自己。

理解緬甸街,先從奶茶開始。受到英國殖民文化影響,茶文化深植緬甸。濃紅茶、奶水,加上煉乳,成一杯道地的緬甸奶茶。緬甸人每天都喝奶茶,看見朋友要喝,沒看到也喝。早餐沒有喝到奶茶,就不算結束。楊萬利爸爸來台約30年,每天早晨必喝奶茶,搭配印度烤餅,未曾間斷。

緬甸人夏天也喝熱奶茶,因為「冰奶茶是飲料,熱奶茶才是鄉愁」。

緬甸人夏天也喝熱奶茶,因為「冰奶茶是飲料,熱奶茶才是鄉愁」。

這些茶鋪主人,煮茶煮了一輩子。每家店有獨特調茶配方,可根據客人需求調整糖與冰塊比例。但,要入境隨俗當個緬甸人,請點熱的,連夏天都照喝熱奶茶。楊萬利說:「冰奶茶是飲料,熱奶茶才是鄉愁。」

在「異鄉小吃滇緬料理」,我們第一次嚐到豌豆粉。這道料理源於中國雲南,緬甸北部接壤雲南,雲南人移居緬甸,帶來家鄉味。華新街上,可以吃到豌豆粉的三種變化形式。豌豆泡水磨粉,煮成濃漿狀,成為熱騰騰「稀豆粉」,可拌米線、耙耙絲或糯米飯,濃稠有飽足感;將「稀豆粉」放涼凝結成塊則是「豌豆粉」,加上花生顆粒與米醋,涼拌菜特開胃;切條或三角形入鍋油炸,又變成「炸豆粉」。

滇緬小吃

淋上花椒油與芝麻花生粒,撒上香菜,這碗涼拌豌豆粉是緬甸人的思鄉味。

穿梭街區,一家隱身於市場的店鋪「六阿姨魚湯麵」其貌不揚、布置簡單,卻擁有令人驚喜的滋味。緬甸境內薩爾溫江與伊洛瓦底江,擁有豐富魚蝦,緬族人以這道價格便宜、富含營養與飽足感的料理,供勞工得以果腹。魚湯麵之於緬甸人,有如蚵仔麵線之於台灣人,在國民料理中占有一席之地。

很多台灣人品嘗魚湯麵,總問:魚到哪裡去了?楊萬利解釋,緬甸常用鱸魚或草魚,台灣常用吳郭魚,將整條魚去骨,與香茅、薑黃粉、芭蕉樹嫩莖與洋蔥等熬煮成湯,至魚肉完全化開。接著加入米線與水煮蛋,灑上魚露與炸豌豆餅,或擠檸檬汁。魚湯鹹香、檸檬清新,炸豆餅還吃得到豆子顆粒,讓魚湯麵充滿層次。

魚湯麵對緬甸人來說,是有如蚵仔麵線之於台灣人一樣的國民料理。

魚湯麵對緬甸人來說,是有如蚵仔麵線之於台灣人一樣的國民料理。

各式各樣的小吃,有如緬甸多元卻分裂的縮影。人口的移動,帶來食物的融合。要如何在華新街不踩雷?楊萬利建議,看招牌點菜。若招牌中文字多,多來自緬甸北部,融合雲南飲食,點米線、耙耙絲、稀豆與豌豆粉為佳;若緬文多,來自緬甸南部,受緬族影響,點魚湯麵或咖哩類,打安全牌不會出錯。

早上十點,華新街可見到一個尋常景象──志工敲著雲板,發出噹噹聲響,僧侶與尼姑穿梭街頭托缽,居民沿途奉獻食物,據說有時還會送上電池和白花油,相當實用。

居民奉獻食物,給在華新街托缽的僧侶

居民奉獻食物,給在華新街托缽的僧侶。

緬甸約有九成人口是虔誠佛教徒,屬南傳佛教,對出家人相當崇敬。緬甸男性一生一定要出家一次以上,一些上班族會利用年假,至佛寺短期出家,收假再還俗。有趣的是,有時還會發生公司老闆跪拜短期出家上班族的情況。

中和迦葉禪寺頂樓藏有七座尖塔,呼應緬甸做為「萬塔之城」。

中和迦葉禪寺頂樓藏有七座尖塔,呼應緬甸做為「萬塔之城」。

我們前往三峽迦葉禪寺,一窺緬甸寺廟文化。這座台灣最大緬甸寺廟,神秘偏僻,網路少有資料,連計程車也難叫。在迦葉禪寺頂樓,藏有七座尖塔,呼應緬甸做為「萬塔之城」。住持釋南達解釋,尖塔彰顯佛陀無所不在,讓人在遠方就能看見,虔誠向佛。

在陽光照射下,佛塔閃閃發光。這裡很安靜,是緬甸人的心靈寄託。就像熱鬧非凡的華新街,也是他們在台灣,尋求平靜、解鄉愁的一方淨土。

旅遊資訊

內容:體驗緬甸街文化—— 華新街入門街區走讀
費用:600至800元,可依需求 客製化
網站:www.mp-taipei.com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