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Columnist

中國福建土樓是傳統民居永續發展的典範。(攝影:傅朝卿)
中國福建土樓是傳統民居永續發展的典範。(攝影:傅朝卿)

中國傳統民居「福建土樓」成世界遺產,體現人類居住與自然環境的永續典範

2020/06/04

LINE分享 FB分享

經常,我們慕名到國外參觀知名世界遺產時,對當年居民生活的景況特別感興趣,因置身其中讓人有進入時光隧道、穿越時空的感覺。確實,保存當時文化樣貌,並讓其永續發展一直是世界遺產委員會努力的目標。

2011年12月初,世界遺產最高顧問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在第17次大會通過《巴黎宣言》,全名為《遺產做為發展的驅動者巴黎宣言》(The Paris Declaration on Heritage as a Driver of Development)。我在現場目睹宣言通過,並提出「文化多樣性是永續發展的第四根支柱」的歷史時刻。

此宣言不但回應2002年約翰尼斯堡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議(World Summit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之結論,也為201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慶祝世界遺產公約40週年,在京都擴大舉行的「世界遺產與永續發展:當地社區的角色」會議揭開序幕,把文化永續正式推到與經濟、社會、環境永續齊重的地位。

早在《巴黎宣言》通過前,世界遺產委員會在21世紀初就已陸續回應永續課題,特別是生活、生計與宗教等層面。

被譽為中國傳統民居瑰寶的「福建土樓」,2008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名,稱讚其展現特定類型公共生活和防禦組織,體現人類居住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之理想。

雖被列名之處僅占所有土樓的一小部分,現有居民也非全為原來住民後代。但在福建省西南部,120多公里範圍內,分布於稻田、茶園和菸田間的46棟夯土建築,形制或圓或方,過去為宗族族人共居,最多可達數百人。單體外部封閉,卻又內聚開放的土樓,是客家住民安身立命的家。

幾座土樓往往簇群而立,形成共同防禦體系,彰顯族群團結力量,是傳統社會永續發展生存的典範。

印度菩提伽耶摩訶菩提寺群是佛教永續發展的明燈。(攝影:傅朝卿)

印度菩提伽耶摩訶菩提寺群是佛教永續發展的明燈。(攝影:傅朝卿)

而被公認是宗教永續的見證則是位於印度菩提伽耶(Bodh Gaya)的摩訶菩提寺群(Mahabodhi Temple Complex),2002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名。

這個寺院是與佛陀生前有緊密關係的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為佛陀得道之處。

雖然,現今印度境內絕大多數居民已改信印度教,純正佛教徒比例很低。但摩訶菩提寺群仍每天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他們或是赤足繞行虔誠念佛,或是一群一群席地而坐聆聽導師講經,無懼豔陽或暴雨。

此佛寺是由阿育王創建於西元前第三世紀,現存寺體則可追溯到西元第五世紀到第六世紀,是印度現存最早,全部為磚石結構的佛教寺院之一,影響遍及全球,特別是南傳佛教的寺院建築,成為佛教世界的心靈永續明燈。

從人類永續生存的角度來看,2016年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名的11組伊朗波斯坎兒井(The Persian Qanat)也是楷模。

遠從波斯帝國時期,波斯人就發展出一套和環境相抗衡,在乾旱的地區取水、運水與儲水的系統,這套古老工程代代傳遞至今。

其中,最令人讚歎的就是利用重力,將上游河谷水源透過長達數公里的地下暗渠引到下游才露出地面,並建小水庫蓄水的坎兒井系統。

這個水資源系統,使得沙漠地帶兩千多年來的住民,得以持續平均分配和共用水源,並發展農業,從游牧成為定居的生活方式。與西元前第五世紀大流士時期蘇沙塔爾歷史水利系統(Shushtar Historical Hydraulic System),共同見證人類在極端氣候下,永續發展的絕佳案例之一。

在世界文化遺產中,我看到人類過去為永續生存發展而烙下痕跡與未來的希望。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