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 Gourmet

石灶的智慧與意義

三點一面即穩定

2022/05/06

  • 文字 / 林瑞珠
LINE分享 FB分享

「三石灶」是瓦斯爐進入部落之前原住民族家屋的必備設備,這樣的設計讓臺灣所有善用大自然資源的原住民族採用,可見有其簡易、科學的原理,同時也相當環保。

三石灶防潮防蟲防腐

過去都是在家屋中央設置三石灶,有防潮、防蟲、防止建材腐朽的功能,並且也運用在每天的煮食上。家屋的地板必然是平整的,因此只要選擇高度相當的石頭即可。如果是在野外、田間,首先就要考慮地點的選擇,必須整理出一塊平整的地面,接著挑選高度相符的石頭,便可以放上鍋子開始煮東西了。

日常生活中,許多東西都藉由三角狀以組成穩定的架構,原住民族最古早的「三石灶」就是其一,至今仍常見於部落的野炊活動,堪為最簡易的爐灶:只要將三塊高度大小相當的石頭擺成三角位置,放上鍋具、起火煮食即能發揮功能,這是祖先的智慧,也凸顯出石材之於部落文化的重要性。

三石灶會把鍋子架高,是因為可以形成三向通道對流以達到助燃效果。

三點成一面的科學原理

為什麼原住民族的傳統架灶都是使用三顆石頭,而不是四顆、五顆或兩顆呢?其實是運用「三點成一面」的原理,形成穩定的平面支點;如果是四、五顆石頭,就會因為構成太多面而不易穩定,鍋子放上去容易搖晃。

我們的生活周遭其實充滿「三點成一面」的物品,例如衣架的三角造型即可讓衣服掛得穩貼;瓜類水果也經常切成三角形,就能夠穩穩地排盤;寫字的筆端和風箏的前端也都做成三角尖,而飛機就是運用跟風箏一樣的原理發想的,藉此隨著氣流衝刺上天──總之,三點成一面可以站得平穩,也可以衝刺上天。

「三石灶」利用三顆石頭把鍋子架得穩當,但前提是需要挑選適合的石頭。有人偏好扁平、硬度較強的石頭,因為可以立高且較不占空間,又能讓空氣流通,達到助燃的效果。只要把石頭的一端淺埋在土中就可以穩定,上方約保留20、30公分的高度,鍋子擺上去,放入柴薪取火,如此三向通道構成火塘,就能同時兼具穩定性與控制性,也能讓空氣產生對流、燃燒得更加旺盛。

三石灶至今仍是原住民族常見的最簡單的爐灶架構。

那麼鍋子為什麼要架高呢?這和火焰的構造有關。火焰分為內、中、外三層,內層火焰因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所以燃燒不完全、溫度最低;中層火焰較為明亮,溫度也比內層高;最外層火焰則因為有最充足的氧氣供應,燃燒最完整,自然溫度最高。因此加熱時,以外焰來加熱的效果最好,而選擇較扁平、瘦長的石材架設三石灶,就可以讓外焰剛好接觸鍋底,並產生良好的空氣對流,煮起東西來最有效率。

不過,阿美族的周卡爾帝提醒,三石灶要小心石頭在高溫之下容易爆裂,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發生以致鍋具突然傾倒,造成使用者燙傷的危險,有人便選擇比較穩當的圓石,或比較粗壯的柱狀石,如此即使在高溫燃燒下爆裂,也不會因為高度落差太大而讓鍋子整個傾倒,故相對安全。但圓石唯一的缺點就是體積比較大,直徑約20幾公分,需要的空間也就較多。

傳統的打火石取火

三顆石頭可以架設三石灶,在原住民族家屋中形成長年不滅的火塘,但每年都要重新取得新的火種,通常是在年中最重要的祭典之前。例如布農族的打耳祭,約莫一個月前就會由耆老宣布舉行的日子及地點,之後男人上山狩獵,然後在祭典當天,由全年狩獵成果最佳的族人代表起火烤獸肉,接著整個部落的家屋都要熄滅火種、重新點燃,象徵薪火相傳。過去原住民族取火的方式不外乎是用打火石取火或鑽木取火,而打火石取火常見的有燧石取火、捶石打火,兩者都與石頭有關。

燧石取火會用一顆石頭夾一點易燃的香蕉絲或月桃絲細絨來取火星。

「燧石取火」是指兩手各拿一塊硬度高的石頭互相敲打,比較常見的是石英石,讓其中一個石頭夾一點易燃的香蕉絲或月桃絲細絨來取火星。後來,自從原住民族會使用鐵器起,又發明了捶石打火,一樣選用硬度比較高的石頭,例如含有石英質的石頭,與鐵器互相敲擊,很快就會產生火花─因為鋼鐵的硬度約4到4.5,石英的硬度為7,兩者摩擦生熱,就容易在空中氧化燃燒、形成光亮之流線,此時若搭配乾燥的引火細絨,很快就能燒出一把火。阿美族周卡爾帝目前則選用比較方便的碳布來代替乾燥的引火細絨。

去年「全國原住民族運動會」在宜蘭舉行時,原住民族運動籌備處至大同鄉「思源埡口」之際,就以傳統的「打火石取火」來點燃聖火,祈求祖靈保佑運動會順利圓滿。接著,聖火從大同鄉境內部落的各村落傳遞開跑,展開12天的全國聖火傳遞工作,將聖火送至全臺灣及離島共20座縣市,順利完成「原住民族體育聖火輝耀全臺灣」的神聖任務。

※原文出自《臺灣原YOUNG雙月刊》No.96期
※想了解更多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歡迎按讚追蹤「Ho Hai Yan 台灣原Young」粉絲團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