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Travel & Leisure

游牧於城市海洋之間

都市出走篇

2015/08/18

LINE分享 FB分享

人一定只能選擇住在都市,或一定住在鄉下?隨著網路發達,人也可以「游牧」居住於都市和鄉下之間。

葉熾仁是建築師,他自己就是這種生活觀的實踐者,最近他在台東都蘭蓋好一棟面向太平洋的小屋,「游牧」於都市和台東之間;在台東的小屋,他可以透過網路把設計案傳給業主;當需要直接和業主溝通時,他也會回都市住。

遠觀葉熾仁的房子,是不起眼的小水泥屋,牆壁由大塊的灰色方形水泥板砌成,特別的是,「所有東西都是可以掀起來的,」葉熾仁說著,把「牆」掀了起來。

原來,這牆是一扇門。靠滑輪把門從中「摺」開,拉高後,上下兩片摺疊起來,就成了屋簷。窗戶也一樣,掀起來是窗,合起來時就是牆。當門窗都打開時,就像房子長了翅膀。

當房子前後兩扇門打開,形成兩個「ㄇ」型框,把庭院的花草樹木框成一幅有層次感的畫,視線再往遠處延伸,就可以看到藍藍的太平洋,和很多住在台東海邊的人一樣,葉熾仁介紹海時,不可免俗的帶上一句:「天氣好時,可以看到綠島!」

雖然土地有一千四百坪,但因為是農地,初期只能蓋十三‧五坪「農業資材室」。

葉熾仁的設計,卻讓這小小房子五臟俱全,他的臥房就在閣樓上,躺在床上,透過屋頂一方小小的天窗,收納大自然的無限繁華。滿空星斗對他已不稀奇,倒是下雨時,看雨水從天窗流瀉而過,有種特別的趣味。

葉熾仁不是唯一的「台東游牧族」,江冠明也是「在外地工作,在台東生活」的人,他平時寫作、在社區大學當講師,也當民宿顧問,一年有一半時間不在台東的家。

回到台東都蘭租來的老屋裡,就是江冠明可以完全放鬆的天地。房子月租只要三千元,但他花十幾萬元自己蓋書房、涼亭,爬上大石頭就可以看海。

能看到海很重要,江冠明覺得,四面是山看不到海太「悶」。我們到訪這一天,他從花園裡順手摘下薄荷、香茅、鼠尾草、甜菊,泡成風味十足的香草茶,木桌上,用生力啤酒杯插著花園裡摘下的菊花。「我不會回台北,在這裡,過自己想過的日子,隨興就好。」

越來越多都市白領到這裡重新學習簡單生活。曾經在彰化創辦旅行社的江翠娟,和朋友在都蘭山下買一塊地。去年九月,她決定不當旅行社總經理,到都蘭當農夫。江翠娟給自己兩年時間,當不了農夫,再回都市工作。

現在,江翠娟每天忙著找人討論該如何設計房子,學著認識、了解各種植物,在田裡試種,不懂時查書、上網查資料。她還是像都市來的農夫,田裡特別闢出一塊空間做花園;拔草時,她快樂的說:「我可以選擇向著都蘭山,或是面對太平洋拔草!」

山海的魅力,連倉頡造字發明人朱邦復都感受過。一九九二年,朱邦復在生命低潮時,曾帶著五個弟子移居到都蘭,借住在當時的東河鄉長葉隆雄家中。他初來乍到時感動的說:「伴著清風明月、枕著寶石藍湛,耳中灌滿了海濤聲,心中是一片寧靜。」

週末夜晚,都蘭舊糖廠咖啡店裡,有原住民彈唱著動人的歌聲。每一、二個星期一次的演唱會,是簡單生活的調解劑。好像在趕集似的,原本冷清的小咖啡店裡,聚了四、五十人,不少是移民到這裡的都市白領。

曲終人散,逐海而居的游牧族又各奔前程,有人要回到都市,留下的人,面對太平洋,仍有新的計畫:葉熾仁準備再蓋一棟農舍;江冠明要蓋第二代涼亭;而江翠娟想在田裡再種些樹…… 。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