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Travel

真實體驗 先民好智慧

臨溪原味之旅 奇美部落

2015/08/18

  • 文字 / 施穎瑩
LINE分享 FB分享

就在清明節連續假日,一群從高雄而來的海軍官校二年級生,選擇以另類旅行方式,深入花蓮瑞穗的奇美部落。這一行十位朋友,平常就喜歡以爬山、賞鳥等野趣方式旅行,嚮往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發起人莊家明本就是瑞穗人,久聞奇美部落,遂組織兄弟、冒著假日人潮,甘願在火車上站了四個多小時來到花蓮。下了火車,沒想到全是部落中當天有空的村民,開著自己的車來接車站人,第一次見面就夠親切!

車子搖搖晃晃行駛在瑞港公路上,沿途陽光灑落在整個山谷與秀姑巒溪,經過一串彎彎曲曲的爬坡,才來到被群山守護的奇美。在民國七十六年這公路通車前,進入部落必須步行五個小時才能抵達,使奇美有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為了真實展現阿美族這一部落臨溪而生的文化,部落族人決定以比較自然的方式讓訪客體驗。除了入住傳統茅草屋,還會到秀姑巒溪捕蝦魚烹煮,筷子、湯匙、杯子要自己做,就連洗澡,都得去砍柴升火燒熱水。

這群年輕人進入部落,對周遭的原始簡單十分好奇,尤其踏進茅草屋後,看見籐編的地板與席地而睡的床鋪,紛紛好奇向解說員扎勞(Ga Law)提問:沒有被墊嗎?有著原住民愛開玩笑本性的扎勞說,躺在上面正好可以鍛鍊背肌啊!

大家圍坐在部落族人六年前以傳統工法合力重建的茅草屋屋簷下,專心聽著扎勞的講解。原來過去的老人只需要四天就能搭好一座茅草屋,但他們卻花了五個月,去深山找藤枝、溪邊找漂流木,蓋屋又花了五個月。如此辛苦,證明了奇美人對傳統文化留存的決心。

這間乍看簡單的家屋,每個設計都代表老祖宗的智慧。像中間的大火炕可用來烤食物,夜晚則用來升火取暖。上頭以藤編、吊高的圓形置物架,原來是「冰箱」,吃不完的食物就擱在上頭,用火二十四小時不斷煙燻保溫。

房子前端有一密室,此門由家中阿嬤掌管,因為裡頭可放有重要的釀酒、醃豬肉、酸菜。兩邊側門則是給巫師驅邪後、帶走穢物時的專用門,也是在火災、地震時的逃生門。火堆點燃後,室內煙霧四散,同學都在閃躲,扎勞指出,以前的老人會說,煙往哪個方向飄,誰就是曾在野外亂大便的人,引得大家哄堂而笑。

在實地參與奇美部落的捕魚、野炊等活動前,深度了解阿美族的祭典、階級制度種種規範,是非常重要關鍵。扎勞說,屋外廣場是每年夏天收成後,部落族人在八月舉辦「豐年祭」的地點。而每年七月舉行、五天四夜 的捕魚祭(事前須花一到兩個月準備),更是凝聚外地族人回鄉的力量,大家都會趕回來參加。活動以建立男子的年齡階層制度為主,涵蓋了生活禮儀、長幼順序、野外烹煮等等訓練,也將部落的政治、文化、道德、倫理融合在儀式裡,代代傳承。

「奇美文物館」裡掛著一幅阿美族年齡階級組織表,上面清楚寫出從第一級「青少年預備級」到第二十級的「長老組」,依照年齡,各有不同的職責。例如二十七至二十九歲的人就負責殺豬、分肉、分魚的工作,六十三至六十五歲的老人則只要專心負責陪小孩玩就好。

來自官校的同學笑說,嚴格制度好比軍中階級。或許就是這樣嚴謹的組織,才使得傳統依然保持。而階級看似嚴格,其實蘊含了順天而行的生命智慧。

聽完講解,第一天的重頭戲,就是到部落旁的秀姑巒溪捕溪蝦。沿途,扎勞分享了小時候愛吃的野外點心,例如山棕,公的果實像有甜味的檳榔,但母的卻碰不得,嘗了會全身發癢。至於常見的月桃心也能吃,大家搶著嘗試吸取汁液,認為很像樟木的香味。戶外雜草對阿美族的小孩來說,就像我們的糖果零嘴。

到了溪邊,同行族人示範起如何捉蝦。過去是以籐編的魚簍為器具,現在改以白色塑膠筒,共有上下兩層,把烤過的地瓜捏小塊放在上頭,香氣會吸引蝦子鑽進去,然後掉落下層出不來,如此隔天再去收穫即可。但記得要在溪邊挑選大顆石頭綁緊魚簍,再多加些大石頭壓緊,避免被水沖走。最後還要堆疊小石頭在岸邊做記號,以免隔天找不回來,也給別人知道:這兒有人放魚簍了,好讓彼此的漁場互不干擾。原住民的漁獵,是很有規矩的。

接著,扎勞又帶大家觀看捉吻仔魚的陷阱。簡單用帆布、竹子、木頭做出來的人造瀑布,讓小魚無法爬上去,只能循著刻意建出來的小水道,讓小魚不知不覺的掉入魚網陷阱中。

扎勞指出,其實奇美文物館剛蓋好時,一直被譏笑為蚊子館,裡頭根本沒有文物,族裡也沒人願意捐獻。後來族中的主婦Li Sin(蔣金英)觀摩其他部落後,有感而發,於是與嫁到奇美的漢人吳明季(也是現任館長)一起,開始挨家挨戶搜集老照片、說服望族捐出物品,才讓文物館從蚊子館變為有內容。

五十幾歲的Li Sin,還曾與族裡長老們,慎重的到台北市台灣博物館參觀,票選出廿三件最具代表性、當年取自奇美部落的文物,並與台博館協議,將這些文物借回部落展示(目前已歸還)。此外,他們還遊說族中蔡氏望族拿出傳家物品,一起展示。幸好六年前他們堅持做了這件事,Li Sin說,之後一場颱風,就把蔡家祖屋吹垮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家興奮的衝往溪邊,看看蝦籠的收穫,幸好每個人都有捕撈到,加起來還是可以煮一鍋。阿美族的石頭火鍋,是以加熱後的石頭丟進鍋中來煮熟食物。但撿石頭也是一門學問,在扎勞的指導下,訪客撿回一堆石頭,經過敲打檢驗,發現有一半都是會裂開的。煮石頭火鍋一定要用麥飯石(Sapatines afikeloh,阿美族用語),它密度夠硬,受熱才不會爆裂、燒黑,以免危險又污染了美味佳肴。

接下來,還要學習用芒草葉編織盛魚的草包,把野生吳郭魚放進去後,將草包對折綁緊。訪客笑稱這像是LV煮魚包。這樣做保證魚煮熟後,魚肉都不怕四散。

在煮魚期間,扎勞繼續示範石頭火鍋步驟,大家圍觀時個個發出讚歎,看著石頭燒紅變熱,冒出水蒸氣。噗鼻而來的石頭香,有人說像水餃皮、又像泥土香,當蝦子放入後,瞬間轉變成火紅色,令人印象非常深刻。

莊家明與他的朋友都認為,在這兩天一夜中,不但吃到部落媽媽們用心烹煮的野菜水餃、桶子雞、竹筒飯、涼拌藤心等美食,體驗了阿美族傳統文化,最重要是體會到奇美部落族人間濃密的情感。

到部落深度旅行,真的是不同於一般形態的觀光,從原民身上領悟到山水叢林的生活智慧,無價!

【延伸閱讀】帶路人:扎勞

30歲的阿美族人扎勞(Ga Law),在五年前放棄台北工作回到部落當解說員。他重新學習捉蝦捕魚等技藝,希望能傳承消逝的文化。但他回來後,感覺太少年輕人願意回來幫忙,因光是每年豐年祭與捕魚祭這兩大祭典,要留在部落兩個月的準備時間太長。故原民文化傳承,還有一段艱辛路要走。

【延伸閱讀】獨家!奇美石頭鍋

1.秀姑巒溪畔撿麥飯石
這是奇美部落一種很特別的煮食方式,首先要到溪畔去撿麥飯石(Sapatines afikeloh,阿美族語)。撿石頭的時候還要敲敲看,不要錯撿成石灰岩,並且要選沒有裂痕的麥飯石,否則遇到高溫容易爆開。

2.燒紅麥飯石
將撿來的麥飯石用九芎木燒紅,由於此石耐燒,才可以燒得夠熱。

3.製作檳榔苞鍋子
去檳榔樹下撿拾掉落的檳榔葉鞘(Palo),折成檳榔苞鍋子(Cifar)。

4.以麥飯石煮滾水、做料理
事先準備兩個裝滿水的Cifar,把燒紅的麥飯石先夾到水中過一下水洗淨,再放入另一個鍋中。連續放入多顆石頭、水滾冒出濃濃的白煙時,會散發出一股帶有土味的石頭香。

把燒紅的麥飯石放到Cifar裡之後,因石頭會變涼,所以要不斷取出再更換火熱的石頭。夠熱後就可把溪蝦等丟入石頭火鍋中,再加入大量的鹽巴調味,簡單鹹味,已經能帶出食物鮮美。

【延伸閱讀】

奇美部落簡介
奇美村是秀姑巒溪泛舟中途休息點,相傳阿美族的祖先督季(Ducy)和喇拉淦(Lalakan),從南方大海乘獨木舟漂流到台灣東海岸後,輾轉經豐濱鄉的貓公山來到奇美村落戶繁衍。他們來到該處時,發現滿山遍野都是海金沙(Kiwit)植物,阿美族語是指一種質地堅韌、可用來捆綁東西的爬藤,所以音譯奇美,代表部族的生命有如樹藤般堅韌。

奇美部落玩法
第一天:享用阿美族風味午餐→傳統家屋內部解說→奇美文物館導覽→秀姑巒溪放蝦籠→介紹吻仔魚陷阱→體驗撒網樂→砍木材、自行升火洗澡→晚餐→捕魚祭紀錄片播放分享→茅草屋就寢

第二天:早餐→收蝦籠→撿麥飯石→教導用芒草編織煮魚器皿→製作竹杯、湯匙等器皿→烹煮石頭火鍋、享用午餐→自行車部落導覽、觀看部落全景→結束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falahan.tw
電話:03-899-1221
費用:每人半天550元,全天1,100元,兩天一夜2,500元(皆含食宿、導覽)。另有三天兩夜搭配泛舟行程,收費請電洽。
提醒:1.若參加該部落過夜行程,住宿可選重建之茅草屋,或改住部落中的家庭民宿,但請勿以都市大飯店的標準來看待。不妨自攜睡袋。2.八月豐年祭是公開的,可上部落格或臉書獲知舉辦日期。如果帶單眼相機或攝影機拍照,需簽制定公約,不能任意把拍攝內容用在商業行為。七月捕魚祭則不對外公開,但可到「奇美文物館」欣賞紀錄片。該館也可獨立參觀。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