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餐桌往往是我們最容易認識威士忌的地方,但其實餐搭屬於比較進階的品飲方式。(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餐桌往往是我們最容易認識威士忌的地方,但其實餐搭屬於比較進階的品飲方式。(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單純助興或品味餐搭?大師的威士忌品飲三階段

2025/02/19

LINE分享 FB分享

★威士忌小白、資深威咖粉絲敲杯期待,開瓶前必讀新作!★
「知識性品飲」的先行者──林一峰Steven LIN再次踏上旅程的酒香書寫!
一訪印度、美國、瑞典酒廠,探索人文風土對威士忌的潛移默化

精采收錄酒友們不可錯過的Q&A,從品飲、調飲、選酒、產區新星一次了解
還有各種「情境式酒單」伴你選酒不迷茫,用最威~的酒款在社交場合成為焦點
執杯大師更嚴選「新.12使徒」,分享新世代驚艷思維的威士忌

《威士忌旅程再啟:因威士忌而美好的探索之旅》(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威士忌旅程再啟:因威士忌而美好的探索之旅》(圖片來源:幸福文化提供)

書名:威士忌旅程再啟:因威士忌而美好的探索之旅
作者:林一峰
出版社:幸福文化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威士忌旅程再啟:因威士忌而美好的探索之旅》,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Q:對於剛接觸威士忌的人來說,您認為從純飲或是餐搭的形式入門較佳?

A:這是個好問題,我認為,餐搭屬於比較進階的方式。當我們還不認識威士忌,對於眾多風味也不熟悉時,怎麼會知道如何跟餐點搭配呢?所以,應該先認識威士忌,多了解威士忌風味的變化,才能夠找到適合酒品的餐搭。

但有趣的是,餐桌卻往往是我們最容易認識威士忌的地方。大多數人認識威士忌都是在用餐場合,杯觥交錯間就把酒喝完了,而且,配著食物喝比較自由自在,在開心的氣氛之下,酒喝起來彷彿不那麼辣口,這和嚴肅地品嚐一支威士忌,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嚴格來說,這樣不算是「餐搭」,此時喝酒是「助興」而不是「助餐」。在台灣,我們面對威士忌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往往拿來「助興」居多,國外的「餐搭」則著重於酒食之間的風味搭配,讓味覺感受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讓人開始思考如何把酒跟食物搭配起來,讓風味更加卓越,進而成為一種學問,這兩種是完全不同的邏輯。

第一階段:喝的不是威士忌,而是行銷術語

若把威士忌當作一種文化來看待的話,多半可以循序漸進地學習,會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們不會馬上認識到威士忌的本質,而是先接觸表面,所以一開始喝威士忌,可能因為它是流行風潮,可能是它與高端人士的形象連結在一起,或是它與你認同的社會價值產生關連。你會發現,媒體行銷和廣告告訴你這支酒跟英國皇室有關,擁有上百年的傳承,是歷史上知名人士的最愛,找時尚工藝大師設計瓶身。換言之,起初我們喝到的多半是行銷術語,為什麼很多人對行銷術語很反感,因為喝了一段時間後竟發現,原來我花錢買到的都是行銷術語!這之中有著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行銷是必要手段,但物極必反,但這往往是我們踏進新領域的方式,威士忌亦然。人們多半會從知名品牌下手,我們會買名牌,也會買廣告宣傳砸最多預算的威士忌,買那些你覺得名人或老闆長官們會喝的品牌。

後來驚覺,單純品牌的行銷無法滿足你,因為發現幾乎每個威士忌品牌都有悠久的歷史,都有美好的傳承、精湛的技術,除了威士忌風格彼此間有所不同,每一支風味好像都很不錯,都值得去探索了解,當你領悟到此時,品味的世界彷彿開了另一扇窗,進入一個開闊的威士忌新世界,那裡有更多你過去不熟悉的威士忌可以探索,有更多迷人的風味可以認識,此時方才進入第二個階段,從追逐品牌進入了「知識性品飲」。

這時候的你會重新思考過去的習以為常,反省過去認為威士忌好壞對錯的價值,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好的風味?或者什麼才是適合自己的風味?當然,也有部分的人沉浸在所謂的可口可樂建構的世界裡。據說,軟性氣泡飲料的兩大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為了搶佔全球市場,每次進入新市場時,會不計一切代價對人們的味蕾洗腦,進而喜愛他們設定的飲料風味且不可自拔,從中建立起「正確性」,當其他同類型飲料較晚進入市場時,人們下意識地被正確風味的暗示影響,自然排斥新的飲料風味,而選擇自己熟悉的味道,這樣他們就能持續稱霸市場。

第二階段:知識性品飲,研究風味細節

如果我們能跨過商人的洗腦,進入第二個階段,也就是「知識性品飲」的話,你就會開始研究造成威士忌風味的更多細節,包括一家酒廠的蒸餾器尺寸的大小、天鵝頸的長短、蒸餾器腹部是否有沸騰球、林恩臂向上或向下斜,是否裝置了淨化器讓酒液回流,管殼式冷凝還是蟲桶冷凝,長發酵或是短發酵,快速蒸餾還是慢速蒸餾⋯⋯,這些製程上的種種配置形塑出一家酒廠威士忌的風味特色,是迥異於其他酒廠獨一無二的氣味。又或者,你會研究起這家酒廠特別專注於雪莉橡木桶,所以它們的威士忌有很多葡萄乾和巧克力的風味,或是擅長使用波本橡木桶,感受到威士忌的香草調和新鮮熱帶水果的風味格外迷人。

於是,你就會發現,WOW!越發掘越有樂趣,覺得威士忌知識深似海,讓你不再停滯於表層來看待,而是深入到威士忌的底蘊之中。原來,人們所說「傳承百年」的價值,是在於他們面對蒸餾器的形式、發酵時間的長短,或是使用橡木桶的品質,百年來堅持高品質而不改變,更逐漸發現過去那些聽來討人厭的「行銷術語」,在開啟知識性品飲的大門後,它突然有了意義,而那些意義引導你了解威士忌的風味是怎麼來的,一切都有跡可循了,而我們面對威士忌的態度,也從裝懂瞎喝轉變成懂行的聰明選擇。

不過,不一定每一個人都要進入第二階段,易經說:「有得必有失,有進必有退,得失等同觀。」有些朋友反應,不就喝威士忌,為什麼要把喝酒搞得如此艱澀無聊?能和朋友們開心喝,幾杯黃湯下肚,一切煩惱皆拋九霄雲外,這才是喝酒的目的啊,竟然還要一邊研究它複雜的身世?

第三階段:融入生活,見山又是山

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當研究酒的老學究,喝酒應當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喝著喝著,了解威士忌終究要進入第三階段,就是和自己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吃飯喝酒,喝酒吃飯。表面上看起來,喝酒好像退回去一剛開始的方式了,但又和剛開始截然不同,這是不是就像以前哲學家說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從追逐品牌,到知識性品飲,最後重新回到生活、回到餐桌上。歐洲的葡萄酒歷史源遠流長,因為喝葡萄酒這件事進入了歐洲人的餐桌,已經和每天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了,喝葡萄酒即是日常。同樣的,最高深的威士忌學問,最終要回歸到餐桌,畢竟威士忌還是要在餐桌上解決掉的,是要和朋友們一起喝掉的。

但是,在餐桌上要怎樣解決,從起初乾杯「助興」,到後來當我們吃不同食物時,能思量搭配不同的威士忌,箇中風味的加乘能讓一成不變的生活更豐富多采。所以「餐搭」對威士忌來說是門更深奧的學問,存在於我們的飲食生活中,這是我目前整理出初學者進入威士忌世界後各個階段的樣貌。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