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故宮如何成為生活美學新品牌?異業結盟、文創商品⋯⋯歷史國寶變文化精品

2024/08/07

LINE分享 FB分享

從戰後到當代,從再現、解構到新定義,專屬此地的獨特建築故事
臺北故宮、國父紀念館、歷史博物館、大成館⋯⋯經典案例一一解說

1949到1975年間在臺拔地而起的宮殿式建築,獨樹一幟的鮮明形象,訴說著非西方國家及其專業者在現代建築運動的道路上,因為糾結於國族認同,而無法跳脫傳統跟現代思辨的命運。本書的寫作即環繞著這樣的背景而展開,探討這些存在於國族山河畫軸中的樓閣,多樣且深刻的傳統塑造過程。透過歷史的深描,撥解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海學園、《明堂新考》與大成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等個案,是如何在國府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趨勢中,創造出歷史與起源、明堂溯古考據和道統、政權與文化正統、國族深層文化空間等議題的形貌,多維度的現代性光點隨之浮現。

《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書名: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
作者:蔣雅君
出版社:創意市集出版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精品化之路

近20餘年,隨著城市邁入全球化競逐,城市文化資本與文化創意產業密切鏈結,成為臺灣各大都會的重要市政建設,面對中產階級的文化認同與生活風格需求,臺北有什麼足以提供再生產的文化消費場域?如何滿足日漸迫切的文化品味需求?成為重要的核心議題;而空間博物館化所提供的奇觀與空間場域往往在其中扮演要角。例如,誠品書店的設計,宛若圖書館意象的空間氛圍及處處飄動的咖啡香,信義計畫區各大樓層間的公共空間、永康街特色商圈、臺北特色區域的保存與轉化等,都讓都市中的公共空間妝點出不同以往的文化形式。而故宮這個巨大的文化容器亦開始有了更多元的面貌,過往50餘年間,不論硬體建設,或者鄰近區域的房地產市場,就發展的角度而言,總是站在被動的角色上;1990年代以降一連串的變動看到了文化論述與新認同及消費文化間的新結合模式。

空間特色從2001年以降的「故宮新世紀」建設計畫開始有了大幅度的調整,該年的「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改善工程競圖」,以公共空間改善、展覽動線調整、正館周邊改善工程為主。羅興華建築師事務所因建築意象變動最少,主要著力於觀展動線改良而得標。此方案讓博物院由早期以蒐藏為主的基調,轉變成為以展示為主的空間,設計者將一樓大廳擴充為原有大廳的三倍,同時在地下一樓新增大廳,讓自用車或遊覽車穿越,增加上下車便利性。

另外,銜接地下一樓到一樓正館大廳的空間,將故宮原大樓立面打開,天窗上轉貼了懷素的《自敘帖》,此舉不僅將光線引入長期以來幽暗的室內空間並與該館的公共空間結合(一樓展場入口大廳與地下室公共大廳),形塑了空間的層次感。而正館一樓大廳重新布置,改以觀眾觀展為主軸,讓逛故宮這事與過往產生大異其趣的空間體驗。特別的是,置放孫中山銅像的擬明堂想像空間;即周天子座朝的地點,在此方案中被拔除,轉成為提供參觀者上下樓層的主要動線。過往的統治者身影轉為來來往往的觀者。而今孫中山銅像被位移至地下一樓,道統空間與內聖外王的格局在此被弱化、穿透。

天窗上貼覆懷素的《自敘帖》。(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天窗上貼覆懷素的《自敘帖》。(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進入博物館內核,迎接觀展者的為寬敞且上鋪厚地毯的階梯,呈現一股進入精品殿堂的入口意象。觀者行經走道進入個展區,面對幾件清宮收藏的精品,有了更精緻化的觀賞模式與歷史想像,精品在獨立展示櫃中跨越年代地並置著,輔以特殊投射燈光的處理,甚至有些物件採用下方鏡面投影方式,此舉不僅讓精品脫離時代的氛圍,同時也在觀者的凝視經驗中將物件展開化,呈現360°把玩的經驗。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大廳經改造為大樓梯。(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大廳經改造為大樓梯。(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觀者(主體)在體驗與凝視當下,與客體(文物)交織出一種除卻身體與歷史意識的奇特觀賞經驗,「文物」、「國寶」在此轉化成「文化精品」。博物館的空間場域變成觀者的文化視野,並中介了一種帝國風華的文化想像。特別是常設展中的幾個重要展件,如紅珊瑚朝珠、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傳達出一種皇室/精品/貴族的歷史想像,觀者在此透過器物與展示的詮釋將此想像連結起來。

肉形石展示。(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肉形石展示。(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在此,故宮精品成為生活美學新品牌。這不僅透過數位化、電影、短片行銷,近幾年故宮亦透過異業結盟與文創商品開發,實質性地生產了新品牌物件,如:與義大利生活精品設計品牌Alessi合作推出的「The Chin Family—清宮系列」;與「神話言」合作以館藏圖象為藍本推出器皿及女性保養品;與ARTEX聯名推出景品文具;與法藍瓷合作等等。這些主題化精品的開發,進一步的將展覽所欲傳達的意識形態及其所夾帶的豐厚象徵資本,在品牌化過程中逐步翻轉成為經濟資本,以回應當代博物館作為一種消費空間的時代特性。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創商品販售場域。(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創商品販售場域。(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此敘事不僅涵蓋了器物描述,同時散放在空間性與節慶的轉化之中,更與美食結合。2004年7月14日電影「十面埋伏」在故宮舉行首映典禮,媒體、電影故事、星光將長期以來作為國寶收藏地的故宮覆蓋新的空間敘事邏輯。2006年「Old is New時尚故宮新風貌」主題咖啡館,以及2007年故宮戶外藝術節、浪漫故宮夜、維也納藝術季、新年音樂會等都市慶典,改變了都市公共空間的使用與想像,過往國族認同儀式操演之地,在此成為城市中產階級的戶外都市藝文空間,都市慶典提供了漫遊的經驗。而館內以乾隆書房「三希堂」命名的餐廳,亦同步展現了象徵資本轉換為經濟資本的落實。

三希堂。(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三希堂。(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2008年開幕的「故宮晶華」,則似更全面性的體現這樣的價值體系,由晶華酒店與故宮合作的BOT案,讓五星級飯店的餐飲與故宮精品結合,以產生更穩固的象徵價值。大元建築師事務所以玻璃帷幕牆之外觀內透宋青瓷冰裂紋的設計,塑造會發光的盒子,此概念讓「故宮晶華」像層層疊套的多寶閣般,充滿抽象的隱喻色彩。

多寶閣展示。(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多寶閣展示。(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故宮晶華。(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故宮晶華。(圖片來源:創意市集出版提供)

而室內牆面輸出之飲樂圖象與開放式廚房設計,還有層層疊疊的牆面及古玩形象,都試圖讓穿梭其中的人遊走於想像的遠古、當下之間,呈現一種「時空壓縮」的經驗。此歷史語彙之拼貼及象徵挪用,乃城市的文化資本與經濟資本充分交會的寫照,共同生產城市生活風格與品味空間。而價值體系亦在其中被拆解與重組,不論是「故宮晶華」所研發的國寶文物宴及歷代皇宮御宴等菜單,主題展覽與美食文化的結合都是。而今,故宮更以文化創意園區的角度重新出發,除了制度性架構編組隸屬於國家以外,其象徵早已在全球化精品導向的文化資本邏輯中穿越,而其建築的意識形態教育功能也在不斷轉軌的過程中被賦予新的意義與價值。在此,歷史語言完完整整的被商品化了。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