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愛珠專欄〉粉香絨細湯綿綿,一碗自製陳皮紅豆沙
2022/03/03
- 文字 / 洪愛珠
春天,台北氣候仍多陰濕冷,偶起怪風,吹了頭疼。此時想的是一碗熱的粵式糖水,如紅豆沙或芝麻糊。
經驗裡食糖水的最佳店鋪,是澳門老城區的「杏香園」。石磨甜品料精藝湛,店鋪清潔。然而還在疫中就別想了,自己動手。
基本的粵式糖水「二沙三糊」,是紅豆、綠豆沙。芝麻、杏仁、核桃糊。其中紅豆沙比較容易自製,手邊也有陳皮,便做它。
陳皮是婆婆生前所贈,婆婆去年離世。她曾於大學任教,為人開明溫煦,極富人緣。退休後,港澳學生來台探望,帶來一捲捲乾燥蝦子麵或自曬陳皮做為手信。婆婆陳皮少用,藏在櫥櫃深處幾年。有了喜歡做菜的年輕媳婦,陳皮有用了,當時兩人聊得很快樂。
台灣人的陳皮用的不多,粵人廣用於沖茶、蒸海鮮、入糖水。從前陳皮價格平,窮人也在粥裡下一點陳皮,放久來吃不鬧肚子,化氣。若在台灣中藥鋪買陳皮,須說明是「廣陳皮」,否則買到的,很容易是僅曬乾一兩年,柑橘種類不同的「果皮」。果皮用於辟腥,但與真正陳皮,不是一回事。婆婆贈與的陳皮,是新會大紅皮,開三瓣,油點清晰。陳放時間前後相加超過十年,黑而薄身,已然是藥。溫水泡開後細切,熬入紅豆沙,十數年光陰,化作暗香一縷。
紅豆沙須熬至「起沙」。長時間直火熬煮紅豆,直至爆出豆沙來。為求快速起沙,坊間辦法很多。有久浸紅豆,或將豆子冷凍隔夜再滾。都合理,不過都得等。我的做法是炒豆子。空鍋燒紅,將洗淨瀝乾的豆子炒燙,滾水入鍋使其瞬間大沸,再熬。此法起沙容易,也能固色。
這回用屏東「五叔的田」的日曬有機高雄九號,包裝載明一月採收,趁鮮下鍋。凡豆類,皆煮軟才能入糖。港澳一般用片糖。台灣極難買得。南門市場協盛商店,建議改用台灣手工塊狀黑糖,香濃釅甜。我混了少許冰糖使用,餘味清甘一些。家常做法可不必過篩,細緻版本,豆子過篩隔走皮殼,豆泥回鍋,加糖與陳皮再熬一會即成。
入夜越冷,吃上自製紅豆沙,粉香絨細湯綿綿。先生問,怎有陳皮?聽聞來自婆婆,他眼垂低低,靜默了好一陣子。
〈陳皮紅豆沙〉
以潮州民窯產的葵斗碗盛陳皮紅豆沙,一時很富港澳風情。紅豆沙的原料平凡,僅紅豆、糖(亦可微量下鹽,減其滯膩)。矜貴的唯有伴隨陳皮的年份,和照看爐火的那份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