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做,這些文明就會消失!德籍老師一句話,古蹟修復師李志上發願「自己的古蹟自己修」
2023/10/06
- 文字 / 中央社
位在嘉義民雄鄉間的一處透天厝,一樓大廳擺滿了待修的廟宇門板,工作人員埋首其間,處理斑剝的漆塊,細心描摹匠師的筆意及色彩。一旁,留著小鬍子的修復師李志上不時提出意見,偶爾稚齡的女兒飛奔過來,抱著他的大腿撒嬌……這是一位古蹟修復師的日常。
李志上說,因為疫情有些案子停工,這已經算是比較不忙的時候,平常一年大概有一半時間在外面跑,案子在哪裡,就得親自跑去,和案主溝通,和建築師商量,和現場工作人員一起解決問題。他指著新買的休旅車說,「才開不到一年,里程數已經破六萬了。」
孩子的出生與成長,有古蹟文明相伴
71年次的李志上,外型像個藝術家,他是古蹟修復團隊的領導者,也是許多民間廟宇信賴的顧問,他在台北社子島的古蹟「李和興宅」出生,台藝大雕塑學系、南藝大古物維護研究所畢業,目前是專職「木質彩繪修復師」,曾擔任台藝大古蹟藝術修護學系兼任講師。
李志上說,修復古蹟不是一件浪漫的事,然而當你看著辛苦投入的工程逐漸完工,百年前的工藝結晶在你面前散發光彩,人們在你眼前讚歎文明與藝術的偉大,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經常可以在臉書上看到李志上一家四口在古蹟修復現場穿梭,太太王書璇和他同樣是台藝大雕塑系的同學,從同學、班對到現在成為工作室老闆及老闆娘,兩人合作無間,一雙兒女的成長軌跡,有無數人類文化遺產及大師作品相伴。
「大女兒出生時,我們正開始著手進行嘉義城隍廟的修護工作,兒子出生時,手邊正在進行『霧峰林家宮保第 』修復案。」王書璇笑著,當時老二出生,出院後直接把我們丟回娘家,他自己就又回去工地奮戰了。
從2012年開始,李志上與王書璇這對夫妻檔就帶領工作團隊,陸續完成了霧峰林家宮保第(南藝大案)、縣定古蹟北埔姜氏家廟、台南開基天后宮、嘉義城隍廟、集集明新書院、屏東朝林宮、八德著存堂、高雄鼓山代天宮等國內重要古蹟調查與修復。
幫古蹟拍X光,修復師化身柯南辦案
採訪當天,李志上正在進行「嘉義城隍廟戲台」調查案,他帶著記者前往現場,那是一處日式木造房舍,基地面積約一百坪,大正11年(1922年)義順商號的創辦人林寬敏捐錢興建戲台,嘉惠鄉親,18年後遇道路拓寬,戲台必須拆除,林寬敏的兒子林文章不捨父親當年心血付諸東流,於是將戲台拆到台斗街重建,維持原來樣貌,如此又經過一甲子的時光,直到2009年登錄為歷史建築……細數其間滄桑,其實充滿在地人的人情與溫暖。
李志上說,整棟建築的彩繪雕刻非常精采,唯一遺憾的是廳堂留下的巨幅人物彩繪,署名「楊子珍」,翻遍文獻卻查無這號人物的事蹟。
其實,畫師名不見經傳,並不影響修復的成敗,這只是純屬修復師個人的執念,感覺若能知道更多當年關鍵人物的想法,哪怕只是隻字片語,也能與之神交,修復時更能心領神會,更能貼近真「跡」。
有趣的是,李志上一來到現場,就像來到自己的主場,馬上化身為柯南,一切蛛絲馬跡都難逃他的法眼。
這一天的工作,是要為「嘉義城隍廟戲台」正廳那張超大壁畫拍X光,因為李志上發現,在這張雄偉壁畫的底層,原來應該還畫著別的東西,至於到底畫了什麼?就得進一步透過科技相助。
在X光還未派上用場之前,專業修復師就能靠著自身的專業與經驗,發現老房子的前世今生與難得的祕密,真的是神乎其技。
李志上說,調查工作是修復工程的基礎,以這件案例來說,即使最後知道這幅畫底下還有另一幅更厲害的畫,卻不一定代表最終必須悉數復原,「要復原到哪個階段,有許多專業的決定,對當地民眾而言,目前看到的畫伴隨他們幾十年,已經變成記憶的一部分,這也是必須尊重的部分。」
媽媽心情不好,就帶三兄妹去逛美術館
談起對古蹟修復的因緣,李志上笑說,也許是跟媽媽有關,「她以前只要心情不好,就會帶著我們三兄妹去逛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志上家住台北社子島「李和興古宅」,但大家族媳婦難免受委屈,生氣時無處可去,只好帶小孩去美術館吹冷氣兼散心,沒想到卻培養出孩子濃厚的藝術氣息。
李志上說,其實他的父親是做銅雕工藝外銷,手藝精巧,家中小孩其實都有受到影響,雖然父母都沒有刻意引導他們走上這條路,但印象中兄弟姊妹都在美術上面很有天賦。
李志上說,念書時一路畫、一路念,原本以為自己應該就是走美工科的路,但國中的工藝老師、美術老師卻都鼓勵他念一般高中,完成大學學業,之後再來想出路的問題,考上成功高中後,美術老師知道他的志向,介紹他去畫室補習,讓他順利考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我的運氣很好,我的人生階段都遇到很棒的老師,在你的人生該轉變的時候,給你一個方向。」
不過上大學之後,李志上心中仍不踏實,總覺得自己對創作之路有些茫然,「那時候對自己的未來其實沒有規畫跟想像,就是隨波逐流,讀雕塑系時期,慢慢知道自己喜歡做一些寫實而細緻的東西,然後確定自己不適合走創作路線,因為要得獎、拿好成績,就要做老師的影子,但我又不會拍馬屁……」
直到念大四時,南藝大古物維護研究所來台藝大招生,「那時很神奇,古物所前五屆的學長姊都來自雕塑系,透過他們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還有一個新興的高度專業領域,而且才剛起步。我那時候真正想去讀的理由是,可以學很多傳統工藝技法,漆器、家具、榫接、鑲嵌、安金、彩繪,這些在外面花錢都不見得學得到!」
一個小時的招生講座,就讓李志上決定自己未來的路,也才發現自己的興趣在工藝,李志上笑著說:「當時的想法很單純,我要學很細緻的工藝,考試前我給自己設定,讀完這個研究所,我要自己能修玩具,因為有趣,又跟自己的專業符合。」
「如果古物所沒來招生,我畢業後應該會去做原型師,製作電影場景模型、道具,或公仔的原型。雕塑系出來的就是什麼都能做,只要是有三維量體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將它複製出來。」
李志上粗獷外表下,有一顆赤子之心,而且還是玩心很重的那種。
不過這份玩心,很快被導正。
德籍老師領進門,歐洲之旅大開眼界
2004年,李志上順利考上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古物維護研究所,進入油畫與彩繪木質文物修復組,跟隨德籍教授魏理(Ulrich Weilhammer)學習科學修復與技術實務。
研究所一年級下學期,魏理老師接下北埔姜氏家廟調查的案子,李志上跟著老師睡廟宇;研究所二年級時,魏理帶李志上及同學們到德國慕尼黑及義大利參加古蹟研討會。
「去一趟義大利回來,眼界大開,看到人家的教堂、民間藝術的保存是怎樣的用心,回來就開始反思了,我們自己又是怎樣面對自己的古蹟?那趟回來之後我就跟魏理老師說,我這輩子就是要走廟宇修復了,從此對修玩具這件事斷念,開始專注在廟宇古蹟方面的研究。」
李志上在德國及義大利看到教堂的保存方法,「他們的裝置藝術的豐富度,其實跟台灣沒什麼兩樣,台灣的古蹟、廟宇其實很棒,但是光是修復及保存方面的用心,就呈現兩極的結果,可見修復及保存有多重要。」
回到台灣後,李志上開始用心投入台灣廟宇彩繪的研究,這一研究又有大發現:「台灣早期的廟宇彩繪,分北、中、南三大派,風格全部都不一樣,但怎麼現在全部都變成府城的風格?從多元開始走向單一。此外,清代留下來的彩繪只剩下五間,日治時期的也愈來愈少,加上畫師開始凋零,風格又趨向單一,我就在想,再過廿年,大概我女兒只能看到醜醜的畫風。當時就有一個想法,應該讓我們的後代也跟我一樣,可以看到美的東西。」
李志上說,台灣廟宇古蹟修復這個領域的能量,可以說是由魏理帶動起來的,也是因為他才改變文化部的態度及觀念,「那時候一天到晚在跟公部門的官員吵架,因為他們都是以採購法來要求,要求填工程日報表,以最低標來衡量酬勞,把修復古蹟的單位視為一般配合的廠商,這其實完全不符合文物修復的精神,吵了好幾年才變成勞務委託,修復的方式也慢慢微調。」
退伍出社會,戶頭一度只剩百元
不過,魏理在台灣待了5年就離開了,繼續從事跨國的古蹟修復事業,工程更浩大,臨去前他跟李志上說:「你們台灣人的古蹟還是要你們自己修!」李志上驚覺,如果台灣自己不重視自己的寶物,卻一直要外國人協助修復,這古蹟到底是誰的古蹟?被一個外國人說這樣的話,多少有點被瞧不起的感覺,更加深李志上要把台灣古蹟修好修滿的決心。
拿到碩士學位、服完兵役之後,李志上仍然回到南藝大擔任助理,一方面熟悉業界的狀況,一方法想再扎穩腳步,那時與太太王書璇還是男女朋友關係,卻已決定一起打拚,但學校還是把他們當學生,沒有固定薪,兩人戶頭最慘只剩百元。
「還好老天爺還是滿照顧我們的,好幾次已經想要向家裡借錢了,隔天就馬上有一筆錢進來,都是一些之前接的案子的酬勞。」終於在2012年投入嘉義城隍廟的修復案,也是因為這個案子,讓兩個年輕人覺得被信賴,決定落腳嘉義,專心把修復案做好,便用城隍廟給的工程頭款成立工作室,開啟真正加入台灣古蹟修復的陣營,李志上懷著報恩的心情告訴城隍廟的總幹事說,「你們的門神,我們會用一輩子幫你顧著。」
「不過因為在此之前,很多案子是學校接的,我們只是負責執行跟收尾,做到最後已經沒錢可拿,還要做白工好讓案子收尾結束,但許多單位也是這樣知道我們的用心,非常信任我們,像是霧峰林家便是一例。大部分業主、委員跟我們很好,都是真心換來的。」
一組拼圖,讓民眾回頭再看古蹟一眼
李志上說,民間對廟宇古蹟的修復,過去一直停留在「修得又新又亮」的階段,因為要對信徒有交待,直到2005年左右,南藝大投入古蹟修復研究,慢慢的,文化部的委員們也看到原來修復是可以做到這樣,民間廟宇的修復觀念逐漸受到影響,像萬華龍山寺,三峽清水祖師廟,鹿港龍山寺,這些大廟,會開始想要維持古蹟的特色,而不是只有「又新又亮」這個選項。
李志上認為,古蹟修復就是在跟時間賽跑,全台灣國定古蹟加上市定古蹟與歷史建築多達992座,根本修不完,而且每一個案子一做就是三、五年,如果不同時推文化資產的價值,很可能這個古蹟修好,下個主事者沒有觀念,或民眾不支持,又想要回到「又新又亮」的樣子,一切就都白費了。
「修復師是第一線的修復人員,最能感受到古蹟的細節跟美感,把這些美麗的元素轉化為年輕人可以接受的形式,去做一些文創商品,民眾自然而然從中去了解到古蹟的價值,比說破嘴還要有用。像是嘉義城隍廟的門神拼圖發行以後,我們發現很多民眾是先看到拚圖,再回過頭來到廟裡來欣賞門神,仔細看上面有什麼紋樣,牡丹、八仙的圖案在哪裡?效果真的滿好的,後來我們每進行一處修復的工程,就盡可能朝這種模式進行。
古蹟及歷史建築修復,是一條漫漫長路,但沒有人做,這些屬於台灣的文明遺產就可能走樣,甚至消失。世間沒有不朽的事物,但好東西值得細心呵護。李志上與王書璇夫婦懷著讓女兒日後也能跟他們一樣看到美好的事物,費盡心思,他們的熱血與熱情,不只為他們的子女,也為更多台灣人留下珍貴的文明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