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金馬賓館作為國軍金馬防線的一環,原是軍人從本島前往戰地的中繼站,也可謂從和平跨進戰爭的分界線。(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金馬賓館作為國軍金馬防線的一環,原是軍人從本島前往戰地的中繼站,也可謂從和平跨進戰爭的分界線。(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走過八二三炮戰,軍事重地變身美術館!金馬賓館褪去神秘肅穆色彩,成南台灣藝術孵化地

2023/09/29

LINE分享 FB分享

本書的「老屋時態」,為老屋顏團隊走訪全台一度閒置荒廢、而後修復重啟的老屋後,對照這些老房子在不同時代下的今昔角色轉換、特色功能與建築元素演變,所做的深度考察紀錄。

時代的腳步從未停下,但老屋始終巍巍佇立在那兒。

它們曾經是日治時期最新穎前衛的示範市場、推出明星護膚霜熱賣至今的全台第一間化妝品工廠、向東京銀座取經的繁華商店街。但隨著時間之河流動,老屋逐漸變換功能型態。曾經充滿宗教色彩的中藥行,如今飄起了咖啡香;昔為農人命脈的水利站,從「鬼屋」化身絕景隧道裡的友善農業餐廳;爆發議員被軍隊押走大案的地方州會,成了紀念人權的書香圖書館。

這一次,老屋顏團隊從踏點老屋、介紹老件,更進一步串起老屋今昔時光。從建築形式結構、風格特徵、空間格局、設計裝飾、建材作工演變,以至於修復整建歷程一一細述,揭露隱藏在老房子內外的功能性設計,例如日治市場馬蹄形動線的視覺感與高機動性、向東京銀座取經的挑高天井與空中拱廊設計。

同時分享老屋重啟的關鍵環節:如何保留軍事設施的建築輪廓卻提升開放感?通鋪臥榻如何轉為起居空間?面臨案場規格放大、整修預算倍增時,如何調整進駐計畫與隔間動線?以及許多讓人們身處老屋裡交流更為舒適的建築細節。

老建築裡有神話、有故事、有歷史現場,老屋顏團隊嚴謹爬梳文獻資料,第一手採訪相關人士,也透過前後任屋主口述歷史,傳述著從舊城復興、從廢墟重生的老屋變遷。

老屋曾是最貼近平民生活的切片,背後住居聚落的興衰與庶民日常,是在地人與移鄉人眼中最美的風景。本書帶領讀者看見先人所賦予老屋的靈魂與意志,以及橫跨近一世紀動盪年代的流轉軌跡,是每一位陪伴老屋行過繁華與艱難年代人們的最好見證。

《老屋時態:從軍官營舍到美術館、伐木廠到背包旅店,窺見台灣近百年老屋在大時代下的流轉軌跡》(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老屋時態:從軍官營舍到美術館、伐木廠到背包旅店,窺見台灣近百年老屋在大時代下的流轉軌跡》(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書名:老屋時態:從軍官營舍到美術館、伐木廠到背包旅店,窺見台灣近百年老屋在大時代下的流轉軌跡
作者: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
出版社:馬可孛羅

※以下內容經授權摘自《老屋時態:從軍官營舍到美術館、伐木廠到背包旅店,窺見台灣近百年老屋在大時代下的流轉軌跡》,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讓藝術,留下老兵們前往戰地的那一夜

金馬賓館作為國軍金馬防線的一環,原是軍人從本島前往戰地的中繼站,也可謂從和平跨進戰爭的分界線。每次造訪,我們都會遇上曾在金門服役的老兵,聆聽老兵向家人陳述當年戰時回憶,往往令人陷入深思,或許這正是唯有親臨歷史現場才會湧現的感觸。

金馬賓館時期舊照。(圖片來源: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金馬賓館時期舊照。(圖片來源: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1950、60年代,台灣還未從二戰所造成的傷害中完全復甦,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的戰爭卻仍舊進行著。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距離中國最近僅不到兩公里的金門與馬祖成為前線基地。1958年8月23日,金門在短短兩小時內遭受中國近六萬枚砲彈襲擊,軍民傷亡慘重,史稱823砲戰;之後共軍修正為「單打雙不打」(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戰略,金馬地區自此被劃為「戰地」,對當地軍民施行「戰地政務」管理,從宵禁、燈火、出入境、電信、金融都被嚴格管制,與同時期台灣本島發展各項建設、社會經濟獲得快速改善的生活樣貌全然不同。

金馬身為重要前線,駐軍曾多達10萬。外島軍營訓練嚴格,且距離本島遙遠資源不便,軍人久久才能回家一次,相比在台灣服役的同袍分外辛苦,因此那些抽籤分發到金馬的阿兵哥們,往往會被戲稱中了「金馬獎」。雖是玩笑話,但戰地的嚴峻與殘酷卻很真實,尤其是早期前往金馬服役的軍人,家人送行可謂是生離死別,流淚擁抱的分別場景令人不捨。如今金馬地區結束戰地政務,居民生活型態從嚴格的軍管轉為民主自治,軍事標語與設施也化身為充滿戰地風情的特殊觀光景點;連帶在台灣本島,與這段歷史相關的場景設施,也有了不同的轉型規畫。

老屋過去式|保留金馬老兵共同回憶的軍旅建築

金馬戰地在人員、物資、車輛運輸上都須進行管制,不管是軍官、士兵,甚至一般民眾要往返金馬與台灣,一律要登記才能安排船班。由前總統蔣經國籌組的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分別在高雄(1967)與基隆(1960年代晚期)捐建全台唯二的「金馬賓館」,作為等候搭船至外島部隊的夜宿地點,同時也是金馬居民返鄉時購買船票與登記船班的窗口。

金馬賓館經過多年輾轉,不只外牆斑駁,歷經不同進駐單位改裝,建材風格上也較混亂。(圖片來源: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金馬賓館經過多年輾轉,不只外牆斑駁,歷經不同進駐單位改裝,建材風格上也較混亂。(圖片來源:永添藝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提供)

昔日高雄金馬賓館的洗石子牆上,寫著「一切為前線,一切為勝利」八個大字;今時我們從老照片中看來充滿新鮮感的標語,對於當年前往戰地保家衛國的軍人來說,既是激勵,也是枷鎖。金馬賓館興建於1967年,三層樓建築占地約600坪,軍方建築特別重視空間機能,外觀洗練簡潔,除了一樓的格柵,只在中央棟梯間樓頂陽台牆的外捲構造裝飾與四個圓形開孔,經每日不同時刻角度的日照下,透過四孔遮蔽出不同形狀的影子,映在「金馬賓館」招牌字上,可說是建築唯一的裝飾。

當代美術館保留金馬賓館建築輪廓,只拆除了鐵改局時期安裝的丁掛面磚,並整面重新鋪上淡色抿石子牆面;走廊的磨石子地板、樓梯欄杆等當時建築的時代印象,全數保留並加以整修。(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當代美術館保留金馬賓館建築輪廓,只拆除了鐵改局時期安裝的丁掛面磚,並整面重新鋪上淡色抿石子牆面;走廊的磨石子地板、樓梯欄杆等當時建築的時代印象,全數保留並加以整修。(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對於周邊居民而言,金馬賓館是專為軍人設立的單位,對外總透著嚴肅神祕的氣息。然而並非所有軍階都可以入住,一般來說只有長官將領才會安排住金馬賓館,其餘兵員會在旅館後方柴山上的補充營地過夜,出發前整隊順著鼓山路行軍,或搭車到高雄港13號軍用碼頭(現為光榮碼頭)。部隊集合後,再搭上8、9個小時運輸船艦,乘風破浪地「暈」往金馬戰地,這也成了金門老兵的共同回憶。

高雄金馬賓館於1998年退役後,產權轉入交通部鐵改局,作為高雄鐵路地下化的工程辦公室,直至2012年遷出。2016年高雄市都發局開出標案,招攬御盟集團將廢置場域活化開發,經過為時兩年整修,過去封閉肅穆、警衛森嚴的軍人旅館,50年後搖身一變成了向大眾張開雙臂、環境優美的藝術場域。

金馬賓館建築外觀洗鍊簡潔,中央棟梯間樓頂陽台牆的外捲四孔為其外觀特徵。(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金馬賓館建築外觀洗鍊簡潔,中央棟梯間樓頂陽台牆的外捲四孔為其外觀特徵。(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現在進行式|褪去神祕的軍事色彩,化身納藏自然的當代美術館

當代美術館經整修後,雖保留「金馬賓館」之名連結過往歷史,行走其間的氛圍卻與軍用時期差異甚大。團隊的整修計畫中保留建築輪廓,只拆除了鐵改局時期安裝的丁掛面磚,並整面重新鋪上淡色抿石子牆面;走廊的磨石子地板、樓梯欄杆等當時建築的時代印象,全數保留並加以整修;安裝在外牆上的鋁窗使立面線條混亂,盡數移除後大幅提升開放感,展間走廊的內窗改為大面積落地窗與玻璃門引入光線,此外也將面山的背牆加入開窗。如此一來,金馬賓館的門窗不再是隔絕內外的屏障,反而與現地環境建立連結,成為邀請大眾走進美術館的契機。

當代美術館保留金馬賓館建築輪廓,只拆除了鐵改局時期安裝的丁掛面磚,並整面重新鋪上淡色抿石子牆面;走廊的磨石子地板、樓梯欄杆等當時建築的時代印象,全數保留並加以整修。(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當代美術館保留金馬賓館建築輪廓,只拆除了鐵改局時期安裝的丁掛面磚,並整面重新鋪上淡色抿石子牆面;走廊的磨石子地板、樓梯欄杆等當時建築的時代印象,全數保留並加以整修。(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展間走廊的內窗改為大面積落地窗與玻璃門引入光線,此外也將面山的背牆加入開窗。(圖片來源:馬可孛羅)

展間走廊的內窗改為大面積落地窗與玻璃門引入光線,此外也將面山的背牆加入開窗。(圖片來源:馬可孛羅)

在建築硬體上,團隊首先在植栽上費了許多心思,前後院子中的草坪種植許多從各地「搶救」而來的老樹;將美術館整體場域在視覺上呈現舒適的中性灰色調,以搭配與自然最為協調的綠色,營造出一股單純感,降低觀展時的環境干擾。開幕至今,美術館的策展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新創的實驗藝術與聲光裝置、討論藝術與生活的應用藝術,以及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等等。從場館與環境的連結,以至藝術品與展場的結合,金馬賓館試圖表現美的各種面向與嚮往。金馬賓館側邊還有一棟與美術館相通的兩層樓側屋,內部明亮寬敞,提供餐點與咖啡等飲品,前來觀展的民眾可在此回味展覽,稍事休息。有別於展場內無法觸及展品的距離感,靠近落地玻璃的書架上,同時展售藝術家的作品與圖錄,翻閱之際,更能感到受到藝術家意欲傳達觀者的想法。作為園區內唯一新建的建築體,看起來一點也不突兀,反而完美串起觀者的動線與思緒,讓藝術體驗從視聽感官延續至味覺享受。

新建的咖啡廳與本館相連,為觀展民眾提供餐點與飲品。(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新建的咖啡廳與本館相連,為觀展民眾提供餐點與飲品。(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的期望,是與現地環境建立連結,成為邀請大眾走進美術館的契機。(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的期望,是與現地環境建立連結,成為邀請大眾走進美術館的契機。(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大體而言,金馬賓館作為國軍金馬防線的一環,原是軍人前往戰地的中繼站,也是從和平跨進戰爭的分界線,這份沉重的歷史記憶如今在原檔案室與原報到室中以常設展呈現,展出當時官兵與家人的往來書信、紀錄片與聲光藝術裝置,向今人描述並紀念這段史實。每次來到這裡,都會遇上曾在金門服役的老兵,聆聽他們向家人陳述當年戰時回憶,令我們對於場域的歷史感知變得更加立體深刻。觀展之際不禁深思,這正是唯有親臨歷史現場才會湧現的感觸,感謝當年外島軍人的付出,保障了島內的和平時光。

開幕至今,美術館的策展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新創的實驗藝術與聲光裝置、討論藝術與生活的應用藝術,以及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等等。(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開幕至今,美術館的策展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新創的實驗藝術與聲光裝置、討論藝術與生活的應用藝術,以及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作品等等。(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1F常設展以金馬賓館歷史為主題創作,以藝術眼光紀念建物特殊的時代歷史。(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1F常設展以金馬賓館歷史為主題創作,以藝術眼光紀念建物特殊的時代歷史。(圖片來源:馬可孛羅提供)

老屋時光軸

1958 823砲戰(1958~1979)
1962 行政院新聞局主辦「金馬獎」
1967 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捐建金馬賓館
1992 金門、馬祖終止戰地政務
1997 國軍精實案,金馬駐軍逐漸裁減
1998 金馬賓館退役,由交通部鐵工局進駐,作為高雄鐵路地下化辦公室
2012 鐵工局搬遷
2016 高雄市都發局重新公開招標
2018 金馬賓館當代藝術館開幕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