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於1922年,可以容納1萬7000多人,雪兒、法蘭克·辛納屈、披頭四樂團等知名藝人階曾登台表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於1922年,可以容納1萬7000多人,雪兒、法蘭克·辛納屈、披頭四樂團等知名藝人階曾登台表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兩大建築大師參與操刀、現代圓形劇場經典設計:好萊塢露天劇場的前世今生

2023/09/15

LINE分享 FB分享

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的夏夜表演,已經變成我們每年的固定儀式,來到群山環抱的露天劇場,在星空和蟲鳴聲中欣賞洛杉磯愛樂的表演,好像缺了這個,夏天就不算完整。

好萊塢露天劇場可以容納1萬7000多人,比小巨蛋還要大,不過比起將近兩千多年前建成,足以容納最多8萬名觀眾的羅馬競技場,還是小巫見大巫。目前總計發現了230個古羅馬圓形劇場,幾千年以來表演內容從角鬥士競技變成了演唱會和藝文表演,但不變的是,公共娛樂仍然佔據人類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於1922年,可以容納1萬7000多人,雪兒、法蘭克·辛納屈、披頭四樂團等知名藝人階曾登台表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好萊塢露天劇場(Hollywood Bowl)於1922年,可以容納1萬7000多人,雪兒、法蘭克·辛納屈、披頭四樂團等知名藝人階曾登台表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由古羅馬文明而始的圓形劇場

圓形劇場(Amphitheater)是古羅馬文明主要的公共場所,現代露天劇場及體育館的許多設計在當時就已經看得到。競技場並不是圓形,而是橢圓形的,因此可以容納更多觀眾,看台的坡度呈37度,所以每個座位都有絕佳的視野。座位劃分為好幾個區域,最低樓層保留給元老、祭司和大法官等貴賓,第二層給騎兵的座位,更高層則是工匠、店主等來賓的座位,再往上,一般百姓坐在圓形競技場的最高層,女性專用座位也設在這裡。其實和現代設計沒有太大差別,只是當時是以社會地位區別座位,而現在則是以社會地位的代表,金錢來區分,過了幾千年,世界依然不平等。

羅馬競技場建於公元72年至82年間,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遺蹟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羅馬競技場建於公元72年至82年間,是目前最大的圓形劇場,遺蹟位於現今義大利羅馬市的中心。(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普拉競技場是位於克羅埃西亞西北部的圓形競技場,是世界上現存的六個最大競技場之一。(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普拉競技場是位於克羅埃西亞西北部的圓形競技場,是世界上現存的六個最大競技場之一。(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當時的舞台機關設置,就算今天看來也完全不過時,甚至比現在的場地更先進。運用特殊斜面和絞盤,可以將各種場景和舞台背景向上拉至地面。角鬥士和野獸也能藉由升降機登場,創造像是上百隻獅子同時進場這樣驚人的戲劇效果,依照考古遺跡推測,當時的競技場還可以灌滿水,進行小型海戰或淺水賽馬。這些節目的受歡迎程度,甚至讓古羅馬詩人尤維納利斯作詩諷刺人民只在乎「麵包和馬戲」,這個詞,也從此成為政府愚民政策的代稱。

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又稱圓形競技場,是一種中間露天、四周則被圓形或橢圓形的建築環繞的表演場地,此建築起源於古羅馬。圖為義大利的羅馬競技場。(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又稱圓形競技場,是一種中間露天、四周則被圓形或橢圓形的建築環繞的表演場地,此建築起源於古羅馬。圖為義大利的羅馬競技場。(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不過,當時的表演可比現在暴力血腥多了,觀眾經常欣賞角鬥士競技、處決等活動。羅馬競技場在4個半世紀以來的各種表演,使它成為歷史上死亡人數最高最密集的區域,保守估計有數十萬人在此犧牲,而這些數字還未包括在此被處決的死刑犯。

好萊塢露天劇場雖然沒有幾千年的歷史,卻也是一個極為經典的存在。1922年開幕以來,不但有雪兒、法蘭克·辛納屈、披頭四樂團等知名藝人登台表演,還有包括小洛伊萊特和美國後現代及解構主義建築師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在內的名建築師參與設計改良。

創造最佳聲音效果,不斷進化的貝形圓拱

其中最著名的特色是它的貝形圓拱(band shell)。現代露天劇場通常會在舞台後方設置曲面,加強聲音效果。現在所看到的同心圓拱,其實是經過多次改造的結果。最初露天劇場更像是一個天然的劇場空間,只有臨時的木製長椅加上簡單的遮雨棚。1926年,聯合建築師(Allied Architects)才裝設了正式座位與一個貝形圓拱,大幅增加了可容納觀眾人數,但是改造後的結構卻反而降低了原本的自然音效果。

1927年,小洛依萊特使用演出之後留下的木材,建造出一座金字塔狀貝拱,不僅在造型上頗具藝術性,而且創造出露天劇院史上最佳聲音效果。不幸的是,因為被認為過於前衛,在當季就被拆除。之後小洛依萊特得到第二次設計機會,卻被明文規定貝形圓拱必須呈現拱狀,他依約建造了一座木製圓拱,同心圓的造型一直被沿用至今,但當時小洛依萊特設計的圓拱現已不復見。

1929年,聯合建築師使用金屬框架和石棉水泥板建造了建了新的貝形圓拱,雖然在聲學設計上被認為不如先前的設計,但仍然一直被使用到2013年。中間因為聲效不斷惡化,聘請了有建築界畢卡索之稱的建築師法蘭克·蓋瑞進行一系列改善工程,從加裝臨時紙管到大型纖維玻璃球。

現在好萊塢露天劇場舞台上可以看到的,是2004年啟用的新貝形圓拱,不僅融入了前幾代的設計,還加入可隨音樂變化的燈光效果,搭配舞台兩邊的大螢幕,讓觀眾席最上方的觀眾也能有沈浸式的感受。每年夏夜系列固定演出的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更是將舞台效果發揮到極致。1812序曲作為從1969年以來每年固定的壓軸曲目,層次豐富,旋律視覺感超強,演出到最後一段,隨著現場管弦樂團不斷把情緒堆高,連綿不斷的絢爛煙火從舞台背後射出,精準地打在拍子上,音樂煙火燈光互相堆疊,最後在張力最高、全場觀眾熱血沸騰的尖叫歡呼聲中結束。恐怕沒有多少其他古典音樂表演能給觀眾這種獨一無二的感受,多層次的感官刺激。


歌德曾說「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和音樂,兩者都是通過體驗激發人們對心靈感受和想像力的藝術。縱使經過了幾千年,在科技進步的現在,這一點也還是不變,現場體驗依然有線上串流無法傳遞的什麼,這也許就是建築和音樂共通的魅力之一吧。

※本文經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擅自轉載。

《作者個人網站:https://medium.com/@Bastiane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