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未來博物館環形外觀象徵人性與知識、綠色土丘代表地球,而中央鏤空則暗喻不可知的未來。(攝影/楊絲貽)
未來博物館環形外觀象徵人性與知識、綠色土丘代表地球,而中央鏤空則暗喻不可知的未來。(攝影/楊絲貽)

杜拜憑什麼連續兩年成票選最佳旅遊地?斥資41億元博物館打破限制、預見未來

2023/04/16

LINE分享 FB分享

「我們不等待事情發生,我們創造事情的誕生。」這是杜拜酋長國現任酋長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馬克圖姆(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名言,也是形容杜拜這座城市最靈魂的金句。

經過疫情,這座百分之90都是沙漠的城市沒有停滯,甚至連續兩年成為TripAdvisor全球旅客票選最適合度假的城市,將歷史悠久的峇里島、羅馬、巴黎都甩在後頭。

今年1月,日本的外國旅客數跟COVID-19疫情前同期相比,僅恢復到55.7%;但杜拜光是去年,就已經恢復到疫情前的86%。

※延伸閱讀:36小時快閃杜拜,行程怎麼排?高空絕景、都會科技、沙漠風情一次滿足

趁著酷暑到來前,我搶先飛到杜拜再次考察,才下飛機,只見主幹道旁除了原本的杜拜畫框、世界最高樓杜拜塔外,又興建不少高聳的建築,如Sky View觀景台或是各種星級飯店。同行夥伴中有人造訪了杜拜超過4次,依舊驚歎:「它永遠都有驚喜。」

過去,外界對杜拜的印象,多半是奢華的想像。可是其實到1950年代以前,它都還是一個沒有路燈、沖水馬桶是奢侈品的沙漠蠻荒之地。許多人以為,杜拜是因為發現石油才改善經濟,其實不然,因為石油收入只占該國GDP不到6%。

真正改變杜拜的,是他們打破限制的膽識,以及投資未來的眼光。

當人們說沙漠蓋不了大樓高廈,杜拜就偏要蓋一個世界最高樓。當別人認為沙漠沒水、沒資源,它就自己打造未來。

逛生命圖書館,預見未來

「阿聯酋公民出國留學的教育費是由政府負擔的,因為他們相信,受越多教育,將會讓國家越加強盛,」在當地生活17年的中國導遊張岩解說著,整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有這樣的思維,但杜拜更徹底。

它不是只供孩子讀書、出國,甚至懂得激起孩子學習的欲望。

走進2022年才興建完成,耗時7年、斥資超過1.36億美元(約新台幣41億元)的指環狀建築——未來博物館,這一趟旅程,就讓我明白了杜拜在未來投資上的用心。

未來博物館內邀請旅客躺下,感受水波傳出的聲波冥想。(攝影/楊絲貽)

未來博物館內邀請旅客躺下,感受水波傳出的聲波冥想。(攝影/楊絲貽)

這是一座以未來50年為想像而打造的博物館,走進室內,透過科幻式電梯的引導,帶領遊客走進2071年的世界。不僅動畫精細逼真,旅客只要透過手上的門票靠近感應區,就能在大螢幕上投射出你的名字,彷彿真的走進未來的世界。

館內的第一區,描述因為地球不堪負荷,人類得移居地球之外的空間,透過空間的布置轉換,讓人有如來到實驗室的體驗。然而,原先我覺得博物館可能應用一些科技動畫炫技,預示未來人類將因為先進的自動化技術,而過上更優渥舒適的生活,我卻走進一座名為「DNA生命圖書館」的彩色燈光區。

在杜拜DNA生命圖書館中可透過機器操作了解每樣生物的背景與現況。(攝影/楊絲貽)

在杜拜DNA生命圖書館中可透過機器操作了解每樣生物的背景與現況。(攝影/楊絲貽)

在這裡,現場布滿超過數千個彩色玻璃瓶,細看瓶內裝著各種動植物的投影,有老鷹、蕨類、麋鹿、螳螂等,地面上也標示著每一個物種在地球上的生存危機狀態:已滅絕、瀕臨絕種、受威脅或是目前無危險。

此時,我從工作人員手中接下一塊遙控器大小的儀器,接著指向眼前的瓶子,只見螢幕上顯示出瓶中的生物資料,上頭寫著「沙特瞪羚:曾經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但因為人類的捕獵已於2008年全數絕種。」我突然感到遺憾,原來,未來博物館要講的不是未來多舒適,而是提醒我們,現在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未來。

未來博物館的門票是一只晶片手環,在館內透過手環可進行互動遊戲。(攝影/楊絲貽)

未來博物館的門票是一只晶片手環,在館內透過手環可進行互動遊戲。(攝影/楊絲貽)

當然,它不只關於保育的知識與提醒,甚至有一區名為「綠洲」,是代表科學預測,例如2030年,憂鬱症將會是地球上最具威脅的疾病。而在此區,將會引導旅客找到方法,降低罹患憂鬱症的可能。除了常見的頌缽、水聲波療癒區,還有一個特殊的小房間,擺著一張如桌球桌大小般的圓桌。

踏入這個小房間,在解說員的引導下,我與其他五位遊客一起向收音孔發出低頻率的聲音,此時圓桌中間的出氣孔竟然飄出香氣。解說員向我們說明:「當聲音的頻率不同,飄出來的香味也會有所改變,因此不同的遊客來,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但請記得,這是因為大家化解語言文化的隔閡,一起努力才有的結果。」看著對面三位當地高中的少女,以及左右兩旁觀光客,跟陌生人一起合作挺有趣,也有一股溫馨感。

而在杜拜,不只能體驗未來,更有能穿越回到過去的途徑——杜拜沙漠飆沙。

穿越沙漠,體驗百變杜拜

我乘著第一代的荒原路華,想像當年第一代的荒原路華最早也是這樣奔馳在杜拜沙漠。在那個時候,荒原路華還不是一家公司,杜拜也還不是一個國家,身旁經過的野生阿拉伯羚羊也沒有瀕臨絕種的問題。

沙漠獵鷹秀可以近距離欣賞獵鷹捕食的英姿。(攝影/楊絲貽)

沙漠獵鷹秀可以近距離欣賞獵鷹捕食的英姿。(攝影/楊絲貽)

在杜拜刻意維護的沙漠保護區,嚮導會協助旅客換上阿拉伯頭巾,男生是紅白色的,叫Ghutra;女生的頭巾則是Sheila,顏色不拘。頭巾幫助人們在沙漠行進間防曬防風;還會送上一個水壺,讓旅客可以在沙漠中補充水分。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飲用水是用Hydropanels技術提取所得,利用太陽能板發電並蒐集水源,理論上是「完全自給自足,且零汙染」的技術。

在杜拜沙漠中,可以近距離看到阿拉伯瞪羚。(攝影/陳耀恩Ean Chen)

在杜拜沙漠中,可以近距離看到阿拉伯瞪羚。(攝影/陳耀恩Ean Chen)

接著,嚮導載著旅客沿著沙漠前行追日落,喝著特製的莓果汁和阿拉伯紅茶,同時欣賞沙漠獵鷹秀,享受在沒有人的曠野中踏沙。而壓軸戲,則是晚間的阿拉伯營地傳統晚宴,現場除了備有手部彩繪、水煙、阿拉伯麵包、騎駱駝等體驗活動。不可錯過的是,品嘗新鮮有「沙漠白金」之稱的駱駝奶。

沙漠保護區現場可以品嘗以傳統炭火蒸煮的阿拉伯咖啡。(攝影/陳耀恩Ean Chen)

沙漠保護區現場可以品嘗以傳統炭火蒸煮的阿拉伯咖啡。(攝影/陳耀恩Ean Chen)

當地嚮導溫馨提醒我們,第一次品嘗不要喝太多,怕有不良反應。我原本預期會感受到濃郁的腥味,沒想到喝下時卻覺得絲滑順口,甚至有種自然甜鹹滋味。

那晚,我們循著星光夜色,從沙漠返回市區,大家不僅習慣頭巾的存在,甚至對這樣薄薄一塊布的禦寒效力感到驚豔,不想取下,在心理上已經有部分與杜拜文化結合。這樣的文化交流,實際親身體驗,更加深刻而友善。

杜拜沙漠保護區的風味餐晚宴光是前菜就有6道之多,包括鷹嘴豆泥湯、沙拉、阿拉伯麵包等。(攝影/楊絲貽)

杜拜沙漠保護區的風味餐晚宴光是前菜就有6道之多,包括鷹嘴豆泥湯、沙拉、阿拉伯麵包等。(攝影/楊絲貽)

過去,常有人調侃杜拜是文化沙漠,這趟旅程徹底顛覆我的想像。

杜拜最大的面積是沙漠,而沙漠最大的特點就是,每日、每月都在變化,杜拜的精神也是。每次來看,它都有新的面貌,百看不厭,而沙中的文化累積,一直都在,端看你願不願意停下腳步,細細觀察。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