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Perspective

景觀設計師吳忠勳保留三貂嶺隧道原有滲水的隧道壁面,讓鐘乳石及火車頭噴煙燻黑的壁面得以存留。(攝影:李清志)
景觀設計師吳忠勳保留三貂嶺隧道原有滲水的隧道壁面,讓鐘乳石及火車頭噴煙燻黑的壁面得以存留。(攝影:李清志)

李清志專欄〉保留鐘乳石與棲息蝙蝠的「時空暗線」,穿梭百年三貂嶺隧道歷史風景

2023/02/05

LINE分享 FB分享

我過去對景觀設計師的工作想像,就是種種花、種種樹,有時候處理土方邊坡、步道系統與路燈照明等,但看過景觀設計師吳忠勳所設計的「時空暗線」(The Dark Line)後,我對景觀設計師的看法完全改觀,原來一個有企圖心的景觀設計師,可以創造出一條兼顧生態與歷史的遊憩空間,為市民帶來更多元的空間意義。

「時空暗線」位於新北市,原本計畫打通舊三貂嶺隧道,將其打造成自行車道,連接牡丹到三貂嶺。這段路程早期只有崎嶇路徑,是「淡蘭古道」其中一段,當年馬偕博士到葛瑪蘭佈道,都是辛苦跋涉經過這裡,在馬偕日記中,他提到這附近經常潮溼下雨,山徑泥濘溼滑,連滾帶爬才能前進。

※延伸閱讀:連續5天日行2萬步,循淡蘭古道北路踏上百年前「馬偕之路」

1922年日本政府開鑿出三貂嶺隧道,供採礦的火車通行。國民政府來台後,隧道改為宜蘭線鐵道使用,但因為隧道狹窄,只能單線通行,因此在1985年改道,在旁邊建造新隧道,舊隧道因此封閉不用。如今舊三貂嶺隧道重新開通做為腳踏車道,距離當年隧道開鑿,剛好100年的時間。

1922年日本政府開鑿出三貂嶺隧道,供採礦的火車通行,後來因建造了新隧道,舊隧道因此封閉不用,也成了現在改建的自行車道。(攝影:李清志)

1922年日本政府開鑿出三貂嶺隧道,供採礦的火車通行,後來因建造了新隧道,舊隧道因此封閉不用,也成了現在改建的自行車道。(攝影:李清志)

景觀設計師吳忠勳談到他剛到舊三貂嶺隧道勘查時,穿著青蛙裝,踏進漆黑泥濘、雜草叢生的舊三貂嶺隧道內,幾乎是寸步難行,發現許多野生動物出沒其間,包括蛇類、青蛙等爬蟲,甚至有許多蝙蝠棲息在其中。在漆黑中用微弱的手電筒探路,還可以看見牆壁上的鐘乳石,以及昔日蒸汽火車經過時,吐出黑煙在隧道壁上留下的印記。

吳忠勳對於見到的一切十分感動,他認為將來這裡吸引人的地方,不應該只是騎腳踏車過山洞而已,當地的生態,以及歷史遺跡,是「可閱讀的地景」,這些才是真正可以長久吸引和感動人的地方。

舊三貂嶺隧道重新開通做為腳踏車道,打造出了一個兼顧生態與歷史的遊憩空間。(攝影:李清志)

舊三貂嶺隧道重新開通做為腳踏車道,打造出了一個兼顧生態與歷史的遊憩空間。(攝影:李清志)

生態與休閒兼顧的地景設計

為了保留當地生態與歷史遺跡,吳忠勳所帶領的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與西班牙Michele & Miquel公司合作,盡量不破壞環境生態,以及原有隧道架構,用鋼筋排列出高架步道,讓底下生態可以繼續生存。在不影響結構安全的情況下,保留原有滲水的隧道壁面,讓鐘乳石及火車頭噴煙燻黑的壁面得以存留;更令人感動的是,為了不驚擾山洞內棲息的蝙蝠,調暗隧道照明系統亮度,讓人安全通行,卻不破壞生態。

最特別的是接在三貂嶺隧道之後的三瓜子隧道,因為附近地質水分很多,滲流出的水被匯集,從隧道出口排入基隆河,設計單位特別在地面保留一片淺淺的水面,有如鏡面一般,映照出洞口與溪谷的風景,令人驚豔不已!讓人想起日本大地藝術季中,建築師馬岩松帶領MAD團隊在清津峽溪谷所打造的「Tunnel of Light」。

三貂嶺隧道之後的三瓜子隧道,設計單位特別在地面保留一片淺淺的水面,有如鏡面一般,映照出洞口與溪谷的風景。(攝影:李清志)

三貂嶺隧道之後的三瓜子隧道,設計單位特別在地面保留一片淺淺的水面,有如鏡面一般,映照出洞口與溪谷的風景。(攝影:李清志)

隧道出口就是基隆河河谷懸崖,設計團隊在洞口打造懸崖上的棧道,幸好西班牙團隊有山岳岩壁的施工經驗,他們利用高空垂吊的方式,掃描地質邊坡,並且將鋼筋打入山壁,打造出驚險卻安全的棧道。

設計團隊為了保留當地既存的狀態及文史肌理,費盡心思設計與施工,也努力和地方政府與居民溝通,希望大家可以了解這樣的辛苦過程,是希望打造出一條更能凸顯地方生態、歷史之美的路徑,而不只是一條普通無趣的自行車道而已。

「時空暗線」可以說是近年來,我看過最令人驚豔的地景建築設計!完全不輸國際一流的設計案例,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台灣地景規畫作品。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