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尚 Style

連續5天日行2萬步,循淡蘭古道北路踏上百年前「馬偕之路」

2022/06/22

LINE分享 FB分享

連續5天,我們每天日行2萬步,循著馬偕博士傳教足跡,踏上台灣版「朝聖之路」。過去或許走過某些知名路段,但這回加入了故事,竟然好像初來乍到。第一次,邊長距離健行,邊墜入歷史情境,穿越馬偕行腳時空。

馬偕之路,是馬偕在台灣1827年至1901年間的傳教路徑。當時公路尚未建設,他和學生們徒步四方,翻山越嶺。往返噶瑪蘭近三次,所經旅程即為今日「淡蘭古道」北路。alive獨家採訪野樵國際旅行社首發團,這也是既有行程中,距離最長的馬偕之路,5天4夜以淡水為始,頭城為終,還登上龜山島。

馬偕之路路線圖

馬偕之路路線圖

1872年3月9日,這位來自加拿大的長老教會牧師於滬尾登岸。馬偕在日記寫道:「約下午三點, 船進淡水港靠泊,我心激動,立刻明白這就是在等待我來到的地方,在這之前從未有人在此宣教……。」淡水郵局後方河岸處,如今設置一尊跪地禱告的馬偕銅像,馬偕身旁有一艘小船,擺放他的聖經與皮箱。

滬尾定居

1872年馬偕搭海龍號客輪抵達滬尾,船夫以舢舨船接他登陸。

跟著淡水教會長老蘇文魁,我們在淡水徒步尋找馬偕蹤影。馬偕當時決心在淡水落腳,以地瓜削出建物模型,親自設計督工,1875年建造宅邸。這幢白堊迴廊建築被暱稱為「小白宮」,馬偕在此結婚生子,也長眠於此。

馬偕是傳道者、醫者,也是教育家。1882年他創建牛津學堂,是現今真理大學前身;1879年成立的滬尾偕醫館則是台灣北部第一間西式醫院。蘇文魁解釋當年偕醫館格局,具有看病間、開刀房與藥局,並做衛生宣導。馬偕生前使用的放大鏡與望遠鏡,陳列於櫥窗。據傳,他總共親自拔了2萬1千顆牙。

真理大學禮拜堂內,有全台第三大管風琴。

真理大學禮拜堂內,有全台第三大管風琴。

1873年10月20日,馬偕首次從淡水出發,長途跋涉,抵達頂雙溪,也展開淡蘭古道宣教旅行。根據文獻記載,共有約43餘次淡蘭古道行走紀錄。

專門研究馬偕行腳、小鎮生活創辦人陳順福解釋,100多前的旅途風險重重,恐遇生番土匪,必須結伴而行。

馬偕經常凌晨兩三點出發,他在日記寫道:「當我們抵達三貂的山區時,發現狹窄的小徑非常容易滑倒,雖然我一路彎著膝,還是好幾次跌得後腦勺撞上滑溜溜的石頭。」

走在金字碑古道,因疫情少有人走,岩石苔癬濕滑,但這趟旅程遠比馬偕當年閒情逸致得多。野樵國際旅行社總經理楊志明介紹途中植物,我們學到台灣山蘇另擁有詩意名字「鳥巢蕨」,也一起品嘗水鴨腳秋海棠莖段,能解渴,略帶酸鹹。金字碑也是此行重頭戲,清朝台灣總兵劉明燈在岩壁題詩,並嵌上金箔。

淡蘭行腳

劉明燈在岩壁題詩「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留下與馬偕截然不同角度的行腳註記。

行走約6.5公里,抵達牡丹車站。生於現代我們幸運有火車可搭,轉往雙溪。沿路百年打鐵鋪、糕餅店,特別古老質樸。雙溪是馬偕傳教的中繼站,在此停留休息。據說他投宿旅店時受跳蚤所苦,買了一塊地蓋草房,成為1886年設立雙溪教會的前身。

和馬偕的行程一樣,我們在雙溪停留一晚,繼續踏上旅程。從新北市福隆車站,穿越草嶺古道,目的地至宜蘭縣大里,徒步約10公里。馬偕的傳教路程非常辛苦,他在《福爾摩沙紀事》輕描淡寫記下多次與蛇相遇紀錄,不只一次在往高地途中,差點被躲在草叢與岩石後的眼鏡蛇攻擊。

我們也遇上了,不過是無毒蛇過山刀。在旅人紛紛按下快門之間,這條美麗的過山刀溜進溪邊石縫,成為旅途有趣插曲。沿著階梯不斷向上,劉明燈題字「雄鎮蠻煙」的巨大石碑,映在眼前。在半人高的芒草中,草嶺古道頗具秋意。登高遠眺,龜山島隔海相望。馬偕曾造訪這處海上聚落,雙腳所及之處,隨遇而安。

如今滬尾街醫館門前沒有民眾等待拔牙,只有一對新人拍婚紗照。

如今滬尾街醫館門前沒有民眾等待拔牙,只有一對新人拍婚紗照。

在頭城小鎮生活共享空間,展出許多馬偕生平事蹟與珍貴黑白照片。小鎮生活創辦人陳順福從台北移居頭城,因一本《馬偕日記》,展開踏查全台馬偕足跡。一次從大里到大溪,沿著海邊岩石徒步,與大自然、也與自己對話,他竟邊走邊流下眼淚。

馬偕說的這句話,特別讓他感動——「遙遠的福爾摩沙是我摯愛的地方,在那裡我曾度過最精華的歲月,……我喜愛島上住民,這23年來我對著那些深膚色的漢人、平埔番及原住民傳講耶穌的福音。為了在福音裡服事他們,即使賠上生命千次,我也甘心樂意。」

小鎮生活陳順福研究馬偕相關讀物與老照片,進行馬偕足跡探查。

小鎮生活陳順福研究馬偕相關讀物與老照片,進行馬偕足跡探查。

非基督徒的我漸漸明瞭,這趟徒步健行的意義。馬偕衣食生活起居無異台灣人,娶台灣人為妻,甚至精通台語,畢生奉獻台灣。他說:「寧願燒盡,不願朽壞」。走上馬偕之路的我們,好似做回他新一批行動教學的學生,學習謙卑,以扎扎實實的身體勞動,重新深刻感受這片土地。

關於這篇文章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