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軍事越野障礙賽,看見國之北疆你不知道的「東引藍」
2022/09/25
- 文字 / 林秀娟
「忠義驃悍」、「事在人為,人定勝天」、「軍民一家、互敬互愛」等精神標語高低錯落在東引島上,這原本是抗戰時期給居民和軍人的砥礪喊話,隨著戰地解嚴,原本紅豔豔的字跡已斑駁褪色,然而屬於東引人的不服輸與執拗,仍舊在這片土地蓬勃生長。
早上6點半,歷經8小時從基隆出發的船班抵達東引,一下了臺馬之星,偌大「中柱港」的字體聳立在巍峨巨石之上,為訪客宣告已踏入「最前線」。

壯闊山壁上的戰地標語,既象徵東引人突破逆境的堅毅性格,也為參加軍事越野障礙賽的跑者精神喊話。(圖片來源/拓宇廣告)
由東引島和西引島串接起的東引鄉,為台灣領土最北端的「國之北疆」,也是馬祖四鄉中面積最小,居民僅千人的島嶼。過去東引印象多停留在燈塔、坑道及充滿礁岩懸壁的自然景觀,然而冬季寒風刺骨,看天吃飯是基本,若要發展觀光,交通不穩定性對當地人更是一大考驗,但就是有一群人不服輸,為東引打開更多可能性。
東引生活有多艱困?島上生活資源匱乏,不光是生鮮食品,就連油都仰賴從台灣本島載運。對我們這種初來乍到的外地人來說,沒有摩托車,就像是沒有雙腳,穿梭在高低起伏的坡路上,還得靠點騎乘功力才行。
為了討生活,曾經開過卡車、計程車,甚至還開網咖的林德建,在接任鄉長一職後,深知東引在馬祖四鄉五島中,能見度一直比較低,就算有新聞,大部分都與軍事有關,他非常希望能透過其他方式讓大家認識東引。
一場軍事越野障礙賽,把熱愛運動者引來這裡。參賽者進入軍事正規訓練5百障礙場、平常沒開放的中柱坑道,樣樣考驗耐力及意志力。「東引是軍事之島,營區、坑道、碉堡就是東引人的日常,我們把這些歷史記憶變成伴隨路跑的回憶,讓參賽選手能有不一樣的體驗。」林德建說。

活動因應不同體能,規畫有休閒體驗組、8.5K勇士競賽組與16K菁英競賽組等,更將新訓時必會操練的500障礙融入路跑中。(圖片來源/拓宇廣告)
沿途不少選手跑到一半就嚷著跑不動了,就連女鐵人段慧琳也大吐苦水:「跑完一個大上坡,接五百障礙,真不是人幹的。」他們最終走過獨木橋,爬過高達四公尺的攀網關卡,迎向以遼闊「東引藍」為背景的終點線。
活動帶來能見度,也觸發年輕人返鄉的希望。國小畢業後即離開東引,直至2018年參與「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又回到東引的設計師蔡沛原,感慨過去為推廣觀光,將老宅過度鮮豔塗裝的樣貌,而這個計畫,正是倡議回歸在地色彩的行動。

東引燈塔引領離鄉青年歸返,也是島上著名地標。(攝影/林秀娟)
魚露工廠變身美學基地,為東引說故事
在蹲點找尋島嶼原色的過程中,蔡沛原體認到原來地景和在地生活緊密相關,像是小時候看見聚落牆上的藍色,原來都是漁船剩下的塗料,這讓她下定決心留在東引,為故鄉挖掘故事。
三年前,蔡沛原和同樣從台灣返鄉的劉香吟、林奕蕎聊天,最初只是想找一處能夠讓同學們回來時,可以聚會的「客廳」,就這樣找到前身為魚露工廠的廢棄老屋,組成了「鹹味島合作社」,有時海風吹來,彷彿仍有淡淡的鹹味。

鹹味島合作社集結一群想為家鄉做事的返鄉青年。(攝影/林秀娟)
幾個女生花了兩、三個月時間整理空間內部,全數自己動手,清除戶外蔓生雜草、拆除隔間和裝飾,甚至動用家族力量,請父親將海邊撿來的木棧板手工組裝成家具,空間則漆塗屬於花崗岩的黃褐色、沙色等島嶼顏色。
她們認真結合在地產業,發想出魚露口味的調酒、私釀老酒奶茶和麥蔥奶油吐司等,從沒見過的創意調味,讓我們這些台灣本島來的「觀光客」驚喜不已。

中路老街以色彩和更有設計感的招牌注入鮮活生命力。(攝影/林秀娟)
劉香吟坦言,一開始,三個女孩的傻勁不被眾人看好,只覺得她們浪費時間。但一段時日下來,鄉民意外發現,不少年輕人來到東引旅遊,都指名要來鹹味島參觀,竟也成為帶起小島觀光的助力。
她們也以此店為基地,進行島物研究、美學展覽、工作坊等活動,更積極改造社區,帶入地方美學實驗,像是同為老屋空間再利用的水下博物館,曾因失火而廢棄的林家公館,更搖身變成可供鄉民聚會的露天文化空間。
前陣子她們還把東引美學帶入臺灣文博會,用紅麴、老酒、戰地的藝術裝置讓馬祖館成為亮點。
「我們希望讓鹹味島成為社區橋梁,為東引說故事,同時也是美感發酵皿,讓漁村能回歸質樸的美學樣貌。」劉香吟笑說。
不服輸的小島,有著想被世界看見的夢想,除了東引軍事越野障礙賽,林德建透露,目前東引也在申請國際慢城的認證,期望用最在地的生活步調,讓大家能滿載著動人故事療癒歸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