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偕醫館、牛津學堂、淡江高中⋯⋯淡水小鎮「馬偕建築」秋天巡禮
2022/12/10
- 文字 / 李清志
今年是馬偕博士登陸淡水150週年紀念,我們漫步在淡水,看著馬偕博士的銅像、偕醫館、牛津學堂、淡水女學校,以及淡水長老教會等建築,感受到這個小鎮與這位黑鬚外國傳教士有著何等緊密的關係,內心不禁納悶:到底是什麼力量,讓一個人遠渡重洋,在異鄉受盡艱難,卻依然盡心盡力,直到生命結束?
做為一個宣教士,馬偕博士學識十分淵博,他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諾克斯學院畢業,然後到美國就讀普林斯頓神學院,後來又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進修,照著現在的說法,他應該就是所謂的「學霸」。但是馬偕博士的學歷並不是用來炫耀,或只是當作個人光環,他所學的所有知識,都是為了將來在宣教過程上,用來幫助當地人。
馬偕博士對於台灣的貢獻,除了帶來心靈的福音之外,也在醫療、教育,甚至農業與地理探險等。在馬偕博士的宣教過程中,不僅傳道,也醫病拔牙,他到鄉下布道,通常都是先帶大家唱詩歌,然後開始拔牙,最後才開始講道,正如耶穌在世上也是傳道、醫病、趕鬼。
醫病、興學、建造牛津學堂
100多年前,馬偕博士來台行醫傳道,台灣當時也是霍亂、瘧疾等瘟疫橫行,甚至常常有整個城市淪陷重災區的情況。馬偕博士卻冒著被傳染的危險,深入疫區進行醫療救助的行動,他也曾數度染上瘧疾,甚至重病命危,但是他並沒有退卻,繼續努力醫治病患。
馬偕博士及後來陸續前來的宣教士多受西方醫療訓練,因此當年教會幾乎就等同於醫療站,人們到教會去,可以得到身心靈的照顧。除了醫療之外,馬偕博士也十分重視教育,他最早設立牛津學堂,除了教授聖經、神學課程之外,也傳授解剖學、植物學、天文地理、中國歷史等課程,可以說是當年台灣最高學府。馬偕博士為了改善台灣女子地位低落的狀況,特別設立「淡水女學校」,鼓勵女子就學,可說是台灣兩性平權的先驅。

馬偕博士為了改善台灣女子地位低落的狀況,特別設立「淡水女學校」,是現今淡江高中的前身。(圖片來源/dreamstime)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建築是馬偕自己設計建造,他從廈門購買磚瓦,用石灰糯米、黑糖混和充當水泥;設計上則以台灣傳統建築為本,加上十字架、寶塔等符號裝飾。馬偕博士的教育體系後來又擴大到淡江中學等,為了與當地文化融合,降低文化隔閡,所有建築都運用台灣的工匠與建材,設計者幾乎都是後續來台的宣教士們,他們巧妙運用西方與台灣的建築元素,融合成極富特色的建築風格,包括八角塔與淡江中學體育館等,我們將這批建築統稱「馬偕建築」。

牛津學堂也稱理學堂大書院,位於真理大學校園裡,整棟建築為閩南風格。(圖片來源/dreamstime)
建造於1932年的淡水禮拜堂,是由馬偕的兒子偕叡廉所設計監造,這座紅磚造哥德式教堂建築,屋頂角落有寶塔的裝飾,優美的造型與明顯的鐘塔,成為淡水小鎮重要的地標建築,在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倪蔣懷等人的畫作中都曾經出現,可見這座建築在淡水的重要性。

偕醫館是台灣北部的第一家醫院,也是馬偕紀念醫院的前身。外觀是閩南風格的平房建築,為馬偕親自設計。(攝影/李清志)
馬偕博士的人生座右銘是「寧願燒盡,不願鏽壞」,他在台灣努力服務,一直到人生的終了,依照他的遺願,被安葬在台灣這塊他所愛的土地上,馬偕博士可說是一個真正愛台灣、認同這塊土地的人。
秋天是個適合漫步淡水小鎮的季節,走在山坡小徑巷弄,欣賞這些極富特色的「馬偕建築」,或許我們可從馬偕博士的歷史,得到一些人生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