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拉菜籃車環島,走出18年車禍後遺症:我要出門認識這片土地
2020/09/03
- 文字 / 柯曉翔
「老闆娘,今天是我第9次徒步環島。你的早餐很好吃,我愛你!」55歲的呂秋燕扯著喉嚨,對第一次見面的店家大喊。她綁著兩條小辮子,拉著藍色菜籃車走路,背影像個天真的少女。
從50歲開始,她最常做的事,就是去戶外走路。很難想像,有18年的光陰,她曾經頻繁進出醫院。
18歲的呂秋燕是位家住淡水的中山女中學生。有一天,姊姊騎摩托車載她去真理大學吃早餐,卻遇上淡金公路上的飆車族。一撞,摩托車被撞爛,呂秋燕當場腦著地,導致腦震盪。
命是撿回一條,但卻造成嚴重的後遺症。她的記憶力、注意力變得混淆,偶爾癲癇、嗜睡,經常掉東西、害怕過馬路,生理時鐘混亂,半夜三點還跑去敲鄰居大門。鄰居跟媽媽說:「你們這個資優生變笨蛋,怎麼辦?要養一輩子!」
呂秋燕拉著藍色菜籃車,踏上徒步環島之旅,其中有2趟完整繞完一圈。(攝影/程思迪)
出事前,她是數學小老師;出事後,仍牢牢記得數字。幸運的是,她重考一年,考上清大經濟系。大學時期她的狀況時好時壞,經常得進醫院復健。「我光應付我的身體與生活、恢復人際互動,已占去太多心思,連夢想都不敢想。」呂秋燕回憶。
走過漫漫復健長路,她36歲那年,醫生宣布,她已完全痊癒,不用再進醫院了。基於信仰,呂秋燕在醫院繼續待下來,只是從病人身分,轉換成關懷師。自己宛若重生,卻看盡生老病死。
2015年,呂秋燕決定慶祝50歲生日,送給自己一個生日禮物:徒步台灣。「車禍後,我不但不用坐輪椅,還認得出家人,這一切太神奇!我要出門認識這片土地。」她說。
她從淡水出發,一出發就鬧了笑話。從台十五線西濱公路,錯上西部濱海快速公路,把駕駛嚇得半死,頻按喇叭。她要求不高,不求環島一圈,只求「不要走丟」,沿著環島一號線往南步行。
走至台中,她的6個腳指甲已流血,氣力幾乎用盡。但因為沒去過台南,她仍執意繼續走。那年,台灣陷入乾旱危機,農地、工業用水拉警報。從嘉義跨到台南時,天降甘霖,她雨衣還來不及穿上,聽到田裡歡呼聲四起。
第一趟,從淡水走到台南。她發現,自己喜歡走路。不斷出發,越走越遠,第4趟出門,她已經繞完台灣一整圈。朋友楊秀員說:「她樂此不疲,很享受用徒步環島的方式,向人分享生命體驗。」
旅途上,呂秋燕喜歡和人聊天,她在便利商店遇到一群年輕人,輕易就彼此攀談起來。(攝影/程思迪)
她不光是走路,還四處找陌生人說話。我們約花蓮太魯閣碰面,她從年輕人、夫妻檔到老人家,至少跟數十人聊天。
「徒步環島」成為輕易開啟話題的敲門磚。「手牽起來,另一隻手要比個手指愛心喔!」她邀請路過的夫妻自拍,夫婦立刻被逗樂,對著鏡頭笑得好開懷。
呂秋燕在太魯閣巧遇一對夫妻,她以「徒步環島」當話題起頭,很快產生連結。(攝影/程思迪)
「我在醫院講到口沫橫飛,病人卻很少改變心態,」呂秋燕說,「但走路是個好方法,是多數人可以輕易做到的事。」願意出門的病人,跟著她走上一段,邊走邊傾倒心事;對於那些不願出門的人,她也不放棄,經常發Line傳送旅途上遇到的風景。
「她拖著菜籃車,像婦女去菜市場買菜,邊走邊談家常、瑣碎的事情,卻可以感動別人,」前清大經濟系教授干學平說,「她大學就顯現服務型性格,走上這條路,我一點也不意外。」
每趟環島經過雲林,她就借宿老師的家,總說黃昏會到,卻總是晚上8、9點才抵達。因為旅途上總會遇見各式各樣的人,話匣子一打開,就停不下來。
呂秋燕的菜籃車裡裝滿書籍、茶包和面膜,竟還隨身攜帶收據,開給光臨行動柑仔店的旅人。(攝影/程思迪)
她從小夢想開柑仔店(雜貨店),它可以是聊天的地方,也是補給加油站。這次出發時,她索性在菜籃車掛上「喜世代行動柑仔店」牌子,裝著輔仁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主任施以諾著作《施以諾的樂活處方:用錢買不到的五十帖開心良方》25本、茶包數包,沿途向路人分享叫賣。走到花蓮天祥時,剩下十幾本。我曾拉著菜籃車試走不到100公尺,但重到想立刻棄車而逃。
呂秋燕拉著這麼重的行囊,每天平均走上20至30公里,卻甘之如飴。「有一天我走不動了,我希望能用這些資金開間柑仔店,嘴巴可以繼續講,鼓勵別人走路環島。」她說。
有人問她,走路不是很苦嗎?為什麼走得這麼開心?因為她太愛走了,累了只要有地方可以睡,餓了只要可以吃飽就好,連洗澡都變成享受,「把自己照顧好,明天有健康的身體繼續走路,就不會那麼計較。」
2020年,呂秋燕正在第9趟徒步環島旅途中,7月底出發,預計走上60天。(攝影/程思迪)
曾經她因車禍,頭腦最清楚的記憶,只剩下數字。如今她預計以不同的數字路線,完成15趟徒步環島。環繞一圈台灣是「0」,從北走到南是「1」,她把台灣當成畫板,用雙腳寫下數字。
道別時,她拉著菜籃車向我們揮揮手,繼續踏上第9趟環島旅程。如果你在路上遇到綁辮子的她,歡迎光臨她的行動柑仔店。一起走路、說話,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