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寶集團精華地上權 「建物所有權」買房不再遙不可及
「新溝物經濟學」 買屋不買地、成家更容易
2025/07/30
- 文字 / Powered by 麗寶集團
文/麗寶集團 圖/Shutterstock、麗寶集團
在這個城市裡,我們常談論「成家」。但所謂的「家」,究竟是什麼?是一份產權的證明書,還是一個你可以放鬆脫鞋、煮飯、靜靜聽孩子笑聲的地方?
吳寶田總裁的超前部署
地上權住宅有五大優勢,分別是(一)位於都會區黃金地段、(二)總價相對市價便宜、(三)房價抗跌租賃收益高、(四)政府或公營單位釋出保障、(五)無需擔心持有稅賦增加。過去大眾誤解「地上權是只有地上建築物使用權」,麗寶集團鵬程建設董事長吳武山表示:「目前地上權產品已進入第五代,是可擁有建物所有權狀,且可分割轉讓,不但存續期間拉長到七十年,甚至地租部分也採取二‧五%固定、一%浮動的計價方式,讓地上權的買家可獲得更好的保障。在房價高漲、利率升溫的時代,買房不買地正成為新趨勢。」
國際地上權「期滿續約」架構,值得台灣借鏡
在國際上,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新加坡、日本、香港、泰國等都成功推動地上權建築,英國、德國、泰國、香港都是可「期滿續約」,以泰國為例,地上權一般年限是三十年一期,但可簽署「30+30+30年」續租兩次租期的地上權契約。據了解,泰國普吉島部分地上權住宅產品熱銷,房價穩健上揚外,租金收入也因區域市場觀光特性而升高,泰國政府推出多項吸引外資的政策,例如「長期居留簽證計畫」(Long-Term Resident Visa, LTR),提供特定外籍人士長達十年的居留權,並享有稅務優惠與投資便利。泰國政府可能會考慮放寬地上權租賃期間及外資購買限制。顯示只要制度設計合理、信心機制明確,即使無土
地產權,地上權產品仍可成為主流,這點值得台灣相關主管單位參考。
地上權滿足三族群置產、追求更好生活新境界
懂地上權產品好處的買家,共同的認知是「房子是買來自住,與其花幾百萬去買土地,不如省下來過更好的生活。土地不是不重要,但當生活品質和便利性擺在眼前,地上權住宅反而更務實、更貼近生活。」他們不是不在乎土地,而是更在乎在土地上,能不能種出生活。而地上權產品可滿足以下三大族群置產、追求更好生活的新境界:
購屋族
不買地,不代表不買房,用買一間郊區房的預算,就能住進市中心。
投資族
地上權房子多位於黃金地段,自住客強、租客穩,坐享穩定現金流。
退休族
人生下半場住得安心、出門便利。不留地給後代、也不必繳高稅金。
銀行人士:地上權「建物所有權房貸」可依規定承做
某特定金融機構因為很了解地上權產品的優勢,對這種產品的貸款會比照一般所有權房地產進行審理及貸放。該機構認為,地上權已進入第五代,對這類產品推動「建物所有權」的金融放貸,就可依照一般金融機構對建築物進行「房屋貸款」的審核作業。
一般所有權建築的貸款,都稱為「房貸」,因第五代地上權也有房屋所有權狀,所以針對有所有權部分進行金融貸款,當觀念想通後,地上權的「房貸」當然可依規定承做。
鵬程建設董事長吳武山強調「地上權制度是正確的」麗寶集團推動「新購屋經濟學」,強調「買房不買地、成家更容易」。
吳武山董事長:地上權制度是正確的
鵬程建設董事長吳武山強調「地上權制度是正確的」,他指出,政府持有大量國有或公有土地,透過設定地上權,讓土地釋出興建住宅或商業用途,避免土地買斷、炒作與壟斷,有效管理都市土地資源,確保國土屬於全民,不必拋售國有土地,也創造可預期的財政現金,達到「不賣地、也能活化地」的目的。更可推動「可負擔住宅」、「青年安心成家」等社會住宅政策。幫助首購族、年輕人與弱勢族群進入房市,縮短貧富購屋落差,穩定市場剛性需求,抑制房價過快飆漲。
吳武山董事長:地上權制度對了、金融也要跟上!
吳武山董事長說,麗寶集團投入地上權市場,思考的是如何讓土地回歸公共、讓城市不要淪為炒作的祭品,不是只為企業,也是為年輕人、為剛成家的小家庭、為正在為夢想存第一桶金的人。
「但制度對了、金融也要跟上,否則再好的政策也難落實。」吳武山董事長語氣平實,像在說一件應被理解卻總被誤會的事。
目前地上權與所有權住宅的銀行貸款審查標準較為嚴格,金融制度還沒有跟上,讓地上權想達到「讓土地發揮最大價值,讓更多人安心成家!」的美意打折扣。他建議,相關主管機關應更友善的推動地上權住宅的取得門檻,因這樣的產品愈來愈多,對平抑房地產的價格是有幫助的。
麗寶集團「新購經濟學」買房不買地、成家更容易
吳武山董事長強調,地上權住宅不是次等選擇,而是讓你以更合理價格在更優質的地段,享有理想生活,建議消費者現深入瞭解,翻轉對「買房」的想像!麗寶集團全省擁有五十一處精華地段地上權建案,在這個買房像搏命的年代,推動「新購屋經濟學」,以「買房不買地、成家更容易」為訴求,能讓人用更合理的價格,買到可以傳承兩代的地上權住家,讓手頭有更多資金可以運用、投資。在高房價時代,地上權住宅不再是妥協,而是一種理性選擇。
過去,我們總說:買地才有安全感。但也許,有一天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安全感,是在打開門的那一刻,有一個溫暖的家,在等你回來。未來,當我們再談成家,不見得非得「買地」不可。